孟浩然夏日悠闲地乘凉,写一首诗怀念老友,第三句被誉为千古清绝

唐玄宗时期,著名“美文家”孟浩然闲居乡野,逍遥快活。在一次沐浴之后,他披散头发,躺在床榻上欣赏傍晚的风景。

忽然心有所动,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知音体”五古——《夏日南亭怀辛大》。在这一首诗中,孟浩然发挥了写景抒情的特长。

一、《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

白话翻译:天黑得很突然。明月是从湖泊的东面,慢慢地升上来的。沐浴之后,我披散头发,卧在窗边欣赏风景。

此时,一阵清风送来荷花的芳香,一股清泉自竹筒中流出,发出空灵、清脆的“滴答”声。四周一片静谧。我该怎么去形容这样的安静呢?

想用古琴来传达心声,可惜没有人能欣赏。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辛大。我一想,就是一整晚,只能在梦里和他一起欣赏。

诗的第一句“天光忽西落”,是指太阳的光线向西隐去,但

第二句“池月渐东升”的重点,在“渐”字上。月亮慢慢地升上来,月光也是逐渐明亮起来的。这在视觉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起初,天空仿佛发生了日食一样黑暗;跟着,月亮才慢慢地露出头来。月光本就不如阳光强烈,

这是因为,他刚才去沐浴了。所以他钻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等到沐浴出来后,他就惊讶地发现:呀,怎么天色一下子就黑了。

接着,孟浩然披头散发,打开窗子。环境光线偏弱的时候,他不可能先看到外面景物,于是他先嗅到了一阵清风送来的荷花的香气。

鼻子能嗅到花的芳香,耳朵里面能听到水的响声。只有用这样生动具体的描写方式,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进而明白,

二、世间许多事,说与“知音”人

中国古代的人,喜欢把知交好友叫做“知音”,知音典出《礼记·乐记》。故事是说,俞伯牙有一次在山崖边弹古琴,钟子期划船路过,就停下来欣赏。

俞伯牙见对方摇头晃脑,似乎能听懂曲中之意,但看对方的打扮,只是一名渔夫,他感到非常惊讶。后来一经询问,发现他真的懂了自己的琴声,于是就和钟子期结为了好友。

可见,

此时的孟浩然,已经达到了一种人心合一的境界。他觉得很开心,所以想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别人。但是他的这种奇妙思想,并不能为普通人所理解。

他想弹琴倾吐心声。普通的乡邻野人,必定听不懂。即使对方身怀“异能”,听出了他琴中之意,假如他对禅道不屑一顾,怕不是要说他吃撑了。

因此他第一时间,想起了辛大这个人。辛大,这个人有人说是辛谔,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孟浩然曾写过一首《西山寻辛谔》。

根据诗歌的描述,这位辛大应该也是山野中的读书人。他喜欢在落日青川上垂钓,还在一个长满竹子的岛屿上,修了一间书斋读书。

看起来,也是一位具有道家精神的读书人。所以

从前有人读了孟浩然这首诗,感觉他过得非常逍遥自在,以为他的生活环境很好。但事实上根据现在学者的研究,孟浩然四十岁以前,有三十年的时间都住在乡下,生活比较贫穷。

简单地说,孟浩然总是在关注自然界的雪月风光,很少提到自己在现实中的困顿疾苦,所以他的诗全部都是唯美的。

有一些,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不幸挂在嘴边,而另外一些却截然相反。他们纵然过得不顺,也不会说出来。显然,大家更喜欢后面一种人。

孟浩然最聪明的地方是,他知道什么样的话,该和什么样的人说。

结语

孟浩然这五言古诗,表现朋友家平顺、自然,颇具匠心。诗风显得十分秀逸、潇洒。“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无疑是这首诗中最动人的句子。

因为作者运用五识描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