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学人都推荐正念和书写?| 罗浩贤语音讲故事

鉴于很多小伙伴说罗罗老师的声音很温暖,所以今天的推文,也可以用听的~

喜欢看文字的,往下看👇

每个人都经历过情绪困扰,例如:

工作遇到困难,忧心忡忡,觉得自己要搞砸事情;

对别人的评价敏感,觉得「满身缺点,没人会喜欢我这种人」;

晚上想事情睡不着,白天疲劳效率低。

这些,其实就是焦虑、抑郁、失眠的表现。

据调查统计,每 100 个人里,就有 45 人正在被这些问题困扰

大多时候,遇到烦心事,我们可以自行调节,例如向朋友倾诉、吃点好的、看视频、玩游戏。

但要是不巧,烦心事一个接一个,我们的调节方法就会失灵。45 人里,大概会有 20-30 人,情绪越来越糟糕,短暂地出现心理障碍症状

如果不幸身边没有亲友支持,并且缺少应对强烈情绪的知识和方法。其中 5-10 人,就会从短暂的情绪症状,恶化成抑郁症、焦虑症等临床心理障碍。

你会发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见的情绪困扰,有一定可能性会发展成心理症状,甚至心理障碍。

这个可能性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客观因素,例如生活中出现糟心事的频率,自己能够获得的支持资源等。

二,个人因素,例如自己是否掌握科学、合理的情绪应对方式。

事实上,客观因素我们很难控制。我们更多能做的,是在问题出现之前,未雨绸缪,学习、练习应对技巧。

这就是正念书写行动营的初衷——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练习计划,陪伴你掌握调节情绪的心理学工具,应对生活挑战。

为此,我们挑选了两个来自科学心理学,效果得到反复验证的干预工具:正念和书写。

你也许第一次听说「正念」,我想先花些时间,和你聊一聊它是什么。

正念的正,跟正能量、正确,都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正在」的正。

念,则是「念头」的念。

正念原本是一个来自佛教的词汇,英文是 Mindfulness,但科学心理学范围内的正念,已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指出:

正念,是一种通过有意地、非判断地注意当下而升起的觉知。

这是一种警觉、清醒的意识状态,和「睡着、犯困、心不在焉」相对。

把正念带入科学心理学领域的,是一位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博士,乔·卡巴金。

1979 年,他在慢性病患者的团体咨询里,教导成员练习正念,希望以此缓解疾病带来的主观疼痛。为了检验疗效,他记录了团体成员在干预前后的数据变化。

卡巴金从数据中发现,正念练习不仅具有减少疼痛的效果,还带来了「副产品」——缓解焦虑情绪

这些数据记录,开启了「正念研究」的新时代。

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卡巴金研发了一套标准化的心理干预方案,称之为正念减压疗法(MBSR),包括「身体扫描」、「觉察呼吸」、「正念行走」等练习技巧。

从 90 年代,研究者们开始用学术研究的标准,重复验证正念减压疗法的效果。结果发现,在焦虑障碍、慢性疼痛、睡眠困扰等领域,正念都显示出惊人的改善效果。

这种「奇迹」,让越来越多心理学和临床精神医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正念。

1993 年,来自牛津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三位认知疗法心理学研究者,来到了卡巴金的减压中心。他们想知道,这套新兴的干预方案,能否适用于重度抑郁,特别是预防抑郁复发。

那时候,认知疗法已经是心理学界最主流、效果最确切的抑郁障碍治疗方案

它最经典的干预技巧是——书写记录。

这种记录不同于普通的日记,而是依据标准化、结构化的问题模板,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体验过程,变成自己可以清楚看到的文字。在书写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回应提问,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新想法。

三位学者惊喜地发现,正念和认知疗法有很多共通之处,双方都认为:

自动化想法,是导致抑郁困扰的罪魁祸首。

想法,是我们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当压力事件出现时,它就会以声音、画面、或者文字弹幕等形式,出现在头脑里。

例如,一些自我批评的声音,过往不愉快的回忆,或者对灾难后果的想象画面。

这些自动化的想法,会让我们分不清想象与现实,持续引发焦虑抑郁情绪。

正念,提供了与现实保持连接,与想法保持距离的具体操作方式。

书写,则帮助我们直接地看到这些想法,找出想法的不合理之处,整理思绪。

三位学者将正念与书写结合,研发出了正念认知疗法(MBCT)

2000 年,他们发布了正念认知疗法的研究成果:

这套全新的治疗方案,能够把反复发作三次以上的重度抑郁患者复发率,从 66% 降低至 37% 左右。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也意味着,通过正念和书写练习获得的,不是一种短暂的心理疏解,而是对一个人认知思维方式的稳定改变

2000 年以后,来自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表明,长期坚持练习,不止会减少情绪困扰出现的可能性,还会提升大脑认知功能,例如增强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延缓认知老化。

所以,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终生受益的「头脑健身操」。

目前,美国、英国等超过 240 家的医疗机构开设了正念课程,哈佛、牛津、伯克利、斯坦福等名校均设有正念研究中心,并向公众提供正念课程。

我们的正念书写 EBP 行动营,就是基于正念认知疗法研发而成,核心练习工具,就是正念和书写。

此外,在书写部分,还糅合了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等全球心理学专家认可的科学心理干预疗法。

因为,这些基于「循证实践」(即 EBP:evidence-based practice) 的心理干预方法,在理念与实践中,都有很多共通之处。

在行动营的 21 天里,你每天仅需 20-30 分钟,在网站上跟着录音练习正念,再跟着书写指导语记录日常情绪体验。

统计数据显示,80% 完成者的情绪压力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焦虑程度整体下降 45%,抑郁下降 44%,失眠得分下降 25%。

我们深知,作为一个线上自助计划,即便再有效,如果无法坚持下来也是没用的。所以,行动营设置了「陪伴者」制度。

在 21 天内,所有参与者将步调一致,通过社群互相支持,交流练习感受和困惑。我们的主创团队,还会进行每周一次的线上互动答疑。

此外,我们还准备了三套专业的心理评估量表,测量焦虑、抑郁、压力、睡眠困扰、正念特质、心理灵活性等指标。

通过参与行动前后两次评估,你会获得长达 4000 字「心理状态解读」,直观看到行动营带来的成长变化。

最后,我想把正念减压创始人卡巴金的这句话送给你 👇

21 天正念书写行动营,就是一个编织降落伞的地方。我们行动营里见吧~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eterson, L. G., & Pbert, L. (1992). Effectiveness of a meditation-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y, 149(7), 936-943.

Kabat-Zinn, J., Lipworth, L., Burncy, R., & Sellers, W. (1986). Four-year follow-up of a meditation-based program for the self-regulation of chronic pain: treatment outcomes and compliance. 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2(3), 159-774.

Miller, J. J., Fletcher, K., & Kabat-Zinn, J. (1995). Three-year follow-up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mindfulness meditation-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17(3), 192-200.

Teasdale, J. D., Segal, Z. V., Williams, J. M. G., Ridgeway, V. A., Soulsby, J. M., & Lau, M. A. (2000). Prevention of relapse/recurrence in major depression by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8(4), 615.

Zhou, R., & Liu, L. (2017). Eight-week mindfulness training enhances left frontal EEG asymmetry during emotional challeng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indfulness, 8(1), 181-189.

Lutz, A., Jha, A. P., Dunne, J. D., & Saron, C. D. (2015). Investigating the phenomenological matrix of mindfulness-related practices from a neurocognitive perspecti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70(7), 632.

Mitchell, J. T., McIntyre, E. M., English, J. S., Dennis, M. F., Beckham, J. C., & Kollins, S. H. (2017). A pilot trial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ADHD in adulthood: impact on core symptoms,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21(13), 1105-1120.

Heeren, A., Van Broeck, N., & Philippot, P. (2009).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on executive processes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specifici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7(5), 403-409.

Lebuda, I., Zabelina, D. L., & Karwowski, M. (2016). Mind full of ideas: A meta-analysis of the mindfulness–creativity link.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3, 22-26.

汪芬, & 黄宇霞. (2011). 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9(11), 1635-1644.

马克·威廉姆斯等 (著). 刘兴华等 (译).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世界图书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