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皮影梦

“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一有着现代“电影始祖”之美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独有的民间艺术瑰宝。可是像这样一些我们独有的东西,如今正在慢慢地消失,存在的也不知散落在哪个角落。在霍市,就隐居着一位与皮影戏有着半个多世纪渊源的老艺人,他如今已是耄卷之年,可是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他的皮影戏。

多才多艺   如影随形

李秉富老先生于1938年出生在吉林省双辽县的一个农民家底,因家境贫寒,只浃了六年书就在家务农了他从小就热爱文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大队书记见他朴实能干又心灵手巧,就安排他去学了皮影戏,半年后他就学会丁拿、打、贴、拉、唱等皮影戏的基本技能,很得师傅的喜爱,于是师傅传洽他一个皮影箱子,里面全是道具,并鼓励他以后独立搞皮影戏。李秉富艺成出师后回到大队,大队书记可是乐坏了,叫他挑选几个有培养前途的社员搭档演出,生产队给记工分、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话做贡献。就这样,他白天到木工厂干拉大锯的活,晚上表演皮影戏,一干就干了8年。

李秉富表演的皮影戏旋律优美,动作鲜活,内容丰富,每次表演时都技惊四座,一唱就是通宵。他嗓子能发出男女不同的声音,男声浑朴苍凉,女声清越婉转,凄婉悠雅,声情并茂。“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咫尺地千朝万国,瞬息间古往今来”。一幕幕历史剧目的反复演绎,让人们不仅从中了解了历史,受到了教育,而且大家耳熟能详,随口唱和,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审美需求和民俗仪式的需要。

东北皮影艺术团在他的带领下,已在东北小有名气,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培养的年轻人已能独立演出,他也被人们称为东北唱影的“西霸天”。李秉富不单亲自表演皮影戏还参与人物的制作,经过潜心钻研,他雕刻的皮影人一花一叶、-鳞一甲都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充分显示出他在人物刻画方面的高超技艺。

十年浩劫    形单影只

“文革时,皮影艺术遭遇“破四旧”的噩运被批判为“宣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大彩草"!一些主要演员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被造反、抄家,皮影戏箱被毁,剧本、书籍料全部散失和焚毁。李秉富也没能幸免,他被逼无奈,只能将皮影箱子搬到大队当众焚毁,这等于是要了他的命,把他心疼得直撞墙,并一病数月。从此后,李秉富沉默了,他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他只能没日没夜地千活,他以为劳苦可以让自己麻木,可是,在他内心深处,皮影梦一直隐藏着并不断生根发芽。

艺术传承    影寡形孤

1985年,李秉富随着建设霍林河的大军来到我市,生活的琐碎并没有让他淡忘那段“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表尽喜怒哀乐”的岁月。每每想到动情处,他还会唱上几句依旧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园然而没有了道具箱子这皮影梦如何能圆?这让李秉富陷人了深深的考。2005年,72岁的李秉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起,他要将皮影戏经典剧目《大救锁阳关》重新整理出来,将自己未完的皮影梦延续下去。

然而,对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要书写七八万字的作品并非易事,姑且不说眼花、耳背、腰弯、背驼带来的不便,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水平,如今所会的字已寥寥无几,同样是李乘富面临的棘手问题。然而,“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方兵”“咫尺地千朝万国,瞬息间古往今来”的皮影魅力一直诱惑着他,一幕幕历史剧目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闪过,给李秉富带来了无限的动力。于是他花费了近七年的心血,终于在字典和放大镜的帮助下完成了皮影剧本《大救锁阳关》第一部和第二部。当看到自己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作品终于完成时,李乘富如释重负,脸上的皱纹似乎都新展开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了解皮屁戏,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皮影戏,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啊,我不希望它就这么消失了。拿着心爱的剧本李秉富动情地说。“现在,文化局领导正在帮我联系出版的事儿,我真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门]艺术,让它永远地流传下去。”

随着老一代艺人的渐渐退出以至故去,年轻观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皮影戏的最后一决块阵地也面临着失守的可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和发展这门精湛的艺术,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让他走出低谷,重展风采,也希望这曾蜚声国际民间艺术—皮影戏能在中国的艺苑里长久地绽放。

作者:李烨

摘自《通辽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