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如何从中医望诊判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365医学网
心脑血管病是当今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2016年, 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434.4万例, 其中脑卒中死亡209.8万例, 位列死因谱的第1位, 冠心病死亡173.6万例[1]。同时, 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超过2.9亿例[2]。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患病率上升, 超重和肥胖增多, 不合理膳食、吸烟、饮酒、压力大、缺乏身体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持续流行, 致使我国心脑血管病预防和管理形势更加严峻[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由于该类疾病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 发病之后往往不能及时赶到医院诊治, 从而导致其致残、致死率依然居高不下。因此, 在发病之前对心脑血管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以及积极的预防干预极其重要,尤其是危险因素评估作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指导疾病预防的重要手段,正越来越被国内外医疗机构所重视[4]。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语出《丹溪心法》中的“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篇中,源于《灵枢·外揣》中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思想,原文是这样的:“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就疾病的诊断而言的,疾病有什么样的内在变化(本质),就必定会有与这种内在变化(本质)相对应的外在表现(症或证候),反过来,通过观察和分析疾病外在表现(症或证候),人们也就可以推测疾病的内在变化(本质)。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一个显著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所依据的正是“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一理论,因此,长期以来,“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就一直成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中医望诊可以很好地协助医者或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一、从形体判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素问·经脉别论》:“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肥胖国,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肥胖是慢性病的罪魁祸首,比较常见的慢性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都和肥胖有密切的关系。在成年人群中,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影响主要存在于超重与肥胖人群中, 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证实[5]。
脖颈短、睡觉打鼾的患者,易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长期缺氧会导致心脑缺血病变。近30年来, 以OSAHS与心脑血管病的关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仅2014年就有4篇相关文献报道于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 报道, 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 (CPAP) 治疗显著降低OSAHS合并肥胖患者短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同年该刊另一篇文献报道CPAP治疗显著降低OSAHS合并多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的血压。同年《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柳叶刀》 (Lancet) 则分别报道了CPAP治疗显著降低OSAHS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评价动脉压和舒张压, 以及OSAHS与心肌梗死、心衰、卒中、糖尿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从面诊判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常色特点是明润、含蓄,病色特点是晦暗暴露。色与病的相应与不相应极为重要,相应为顺,不相应为逆,相生为顺,相克为逆。
关于面部五色主病,《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面色赤色为暑热之色,脾气暴躁,肝阳上亢则面色红,此类人易患心脑血管病;喝酒脸红可能是一大健康警示信号,罹患心脑血管病可能性更大。面色青是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之象,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也会见青色;肝病导致血不养筋,也会导致面色发青。黄色与脾相对应,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好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好,脾胃差则面色萎黄。面黑干焦耳齿槁,多数是肾精久耗,面色黑而黯淡,属于阳气不振;面色黑而目白,是肾气内伤;吐泻之后的面黑气喘,是脱阳的症状。五色中,白为肺金,白色多与肺病、虚证有关,脸色苍白是血虚和气虚的表现;脸色过白,也表示肺功能较弱。
此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会相应地在面部出现一些特征性表现。在额上发际处出现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心理压力比较重。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且发红,提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当鼻梁的根部出现一根横纹或一条青筋时,被称为鼻褶心征,一般小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内寒或肠胃瘀滞,而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扑克脸”指面部无法做出过多的表情变化,表情单一,若心脏冠状动脉出现了狭窄,心脏的需氧和需血会减少,系统就会本能的将各种消耗氧气的动作降到最低,会导致脸上表情比较单一。脸面浮肿为水液代谢障碍的表现,可见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代谢障碍类疾病。眼睑黄色瘤为体内脂质代谢障碍,角膜老年环为脂肪过多堆积在角膜边缘。1973年Frank首先提出耳垂皱折征可作为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指标,继而Lichstein提出耳垂斜线皱折可列为冠心病易患因子之一。
三、从舌诊判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心开窍于舌”。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从舌可以看出气血的运行并判断心脏的功能。舌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脉……在窍为舌。”《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千金要方》载:“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杨云峰《临证验舌法》亦云:“舌者,心之苗也。” 对舌诊在心病辨证诊断中的重要性,《望舌遵经.望舌诊法提纲》进一步指出:“心者……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候,是以望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
中医学的“心”虽然与西医解剖学的心不同,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循环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但通过望舌可以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进行初步判断。舌体上血管和神经分布非常丰富,从舌的变化可以判断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病患者多有舌象的异常,多表现为舌质的淡黯、淡紫、紫黯、黯红、紫红等,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多有颜色紫黯、形态迂曲或呈窜珠样、葡萄状等,经过活血化瘀治疗,舌质色泽可以逐步改善。中医辨证方面,舌质淡白胖嫩提示心阳不足,舌质红绛瘦瘪提示心之阴血不足,舌尖红或糜烂提示心火上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提示心血瘀阻,舌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提示痰湿瘀阻,易患心脑血管病。
四、从脉诊判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脉与“溪谷”密切相关。中医概念里的“溪谷”最早出自《内经》,其本义即是指山间有水的河沟,其引申义为筋骨关节之间有气血津液之流通的缝隙,大的筋骨关节之隙为谷,小骨节之隙为溪。《素问·痿论》中说:“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灵枢·痈疽》中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中焦是水谷入胃后化生营血的源头,营血在出中焦之后,分别经溪谷→孙脉→络脉→经脉→冲脉→溪谷的循环过程。溪谷,既是经脉中的血气在循环中灌注的部位,又是后天水谷精微化生营血后由中焦对经脉系统进行补充的部位,是荣卫血津渗灌还往、沟通内(脏腑、经脉与骨)外(皮毛与大气)的要道。
溪谷化生代表着人体气化与物化的动态变化,溪谷化生异常则会导致心脑血管病,如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等。寸上脉为寸口脉的上延,提示阴虚阳亢,此类患者易患高血压、中风、心律失常。左寸心脉弱提示心阳亏虚,右关太阴脉显形提示痰湿内盛,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此外,脉区凹陷提示溪谷化生不足,女性尺部凹陷则提示子宫受损如剖腹产、子宫手术等,女性脉区血管迂曲多见于痛经、子宫肌瘤患者。
五、从手诊判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视其外,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疾矣”, “掌中热者腑中热, 掌中寒者腑中寒”。通过手诊可以窥探健康与否, 望手诊病已被众多学者所重视, “望手知心”也可以为诊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帮助。
大鱼际红,说明心肺有火,容易脾气暴躁、血压升高、失眠、心慌;小鱼际红,提示高脂血症、脂肪肝、血糖高、胆结石;大鱼际、小鱼际、指根皆红,提示溪谷热盛,易患脑血管病。手掌发红、发青往往提示脑梗死,手掌鲜红则提示脑出血。大鱼际的外侧是心脏传导系的反射区出现青色,提示心律不齐。大拇指根部中点是冠状动脉的反射区,冠状动脉突起,弯弯曲曲像蚯蚓,往往提示心肌梗死。中指的指掌连接处出现长度超过指节三分之一,青筋相对较粗,甚至凸起,提示脑血管问题。手掌血管迂曲提示疼痛类疾病,如痛风。
总之,心脑血管病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腹部肥胖、体力活动少、压力等密切相关。望诊是医者运用视觉, 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的诊断方法[6]。中医望诊在判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有独到特色,希望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目标为使世人尽量不生病、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略
2020/1/4 17: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