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中国郎世宁字画的发展史原来是这样的
郎世宁在清宫的绘画,是运用西洋写实技巧来绘制中国画的题材,同期的西洋传教士没几个人能像他一样把握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何种题材的中国画,郎世宁都可以运用西法中的明暗法、透视法、解剖学和色料涂抹等方式来绘制皇帝所交代的作品,在不同时期,西洋写实技法的运用也会有所改变,越到晚期他所使用的西法越少,中国画的元素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中西融合之风.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wMjMvMjIwNDg4MDg4XzFfMjAyMTA0MjAxMTM1Mjg4MzEuanBn.jpg)
从现存的郎世宁亲笔画迹来看,它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确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在1724年所绘为雍正祝寿的《禽献英芝图》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的西画功底。
郎世宁通过他独特的西洋画法作出逼真的画作之时,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因为这种画法完全迥异于传统的中国大写意的画法,当他的作品传到宫外达官显贵手上之时,也都渐渐得到了众人的瞩目,后来,贵 族们纷纷以有郎世宁的画为荣耀,当他们得到一副郎世宁画作之时,都挂在自己家的堂屋之中。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wMjMvMjIwNDg4MDg4XzJfMjAyMTA0MjAxMTM1MjkzNS5qcGc=.jpg)
据了解,郎世宁的作品在市场上十分罕见,每次出现在拍场上,均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像200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的郎世宁《萍野鸣秋》,拍出1764.5万港元的高价;在香港佳士得当年秋拍中,郎世宁《秋林群鹿图》也以884.5万元拍出,可见郎世宁画作的市场号召力。
康熙便将郎世宁安排进了如意宫(当时一些优 秀的宫廷画家创作、生活的地方)。康熙皇帝不喜欢油画,他让郎世宁学习中国画,并将西画的技艺融入到中国画之中。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wMjMvMjIwNDg4MDg4XzNfMjAyMTA0MjAxMTM1Mjk5ODguanBn.jpg)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 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 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 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郎世宁在进入中国之前就有着很好的绘画基础,然而他的所学乃是西方绘画技法,这样的技法与中国绘画方式完全不同。他所绘的西画未曾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他只好改学中国的工笔画。刘乃义在《郎世宁修士年谱》中称:当时内廷供奉中,有不少中国画家,颇占优势,而且中国水彩画,又最为盛行。郎世宁所擅长者,乃西洋油画,故当其到院之初,颇受彼等欺侮,使之依照中国画法绘画山水人物等。以为此等画艺,乃中国人士所欣赏,皇帝所喜悦者。世宁无奈,只得将已固有艺术与作风,尽行抛弃,自名师身份降至艺徒地位,来学其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