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精简整理版

一、五行体用化图解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二、二十五味草木药解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三、五脏补泻方  

1、辨肝脏病证治  

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

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  

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

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

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

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  

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

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

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

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  

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

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

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5、辨肾脏病证方  

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

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6、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方

泻肝汤:救误用吐法。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泻脾汤:救误用冷寒。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7、小补五脏方

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

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8、大补五脏方

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四、大小二旦六神方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

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

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

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在《伤寒》:称麻黄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

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在《伤寒》:称真武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陶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五、开窍救卒死方证         《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

其五方为:

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0)

相关推荐

  •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4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4-外感发热怕冷汗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3 芍药3 桂枝3 生姜6 大枣12个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2 细辛2 附子1个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 桂枝3 干姜2 栝楼 ...

  • 《辅行诀》精简整理版!

    一.五行体用化图解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以咸补之,苦泻之 ...

  • 《辅行诀》范志良1965年抄本精校版(二)

    精校整理说明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 ...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手抄秘本(全文精校版 )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医品阁",略有删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 必 ...

  • 《辅行诀》对《伤寒论》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体现在这「六神方」上

    本 期 导 读 提到中医经方,很多人甚至中医初学者都能想到<伤寒论>,但是对<辅行诀>(全名<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知之甚少. <辅行诀>究竟是什么书? ...

  • 赤脚民医:辅行诀方药阐释

    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 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不差,更作服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

  • 摘录必学: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

    杏林讲坛公众号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 ...

  • 浅论《辅行诀》

    仲景为何尚方术?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写道:「余宿尚方术.」方,指方技:术,指术数,这两者分别代表了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套体系. 术数体系内容众多,占星.风水.八字.玄空飞星 ...

  • 揭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之千古密(连载之一)

    卷 首 语 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 ...

  • 《辅行诀》收藏捐献者张大昌先生的经方解读(一)

    张大昌1982年序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