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让图片告诉你一条小街的故事

深圳东部沙头角,有个中英一条街,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名气非常大,如今成了购物天

堂,每次去都人山人海。

说起中英街,还要从1898年清政府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九十九年开始,从此,这里一分为二。

1997年香港回归前,街东侧属于中国,街西侧则属于英国。

1997年香港回归后,街东侧属于深圳,街西侧则属于香港。

改革开放后,中英街成为深圳八大景之一,是特区中的特区,是一街两制的体现。

解放初,中英街实行”一街分治“。左边是英国管治,右边是中国管治。(注:以下三张图片拍摄于中英街

博物馆)

解放后的中英街,实行”一街分治“。小小的街道,以界碑为界,跨一步就跨出了国门。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英一条街从“一街分治”到“一街两制”转变。左边是香港,右边是深圳。

如今的中英一条街,界碑两侧,商铺林立。繁华的商业气氛,追朔起来,有着184年的悠久历史。

中英街销售过的PP机,当时可是继电话之后非常时髦的联络工具,男士喜欢将其别在腰间显摆。

中英街销售过的大哥大,PP机后出现的移动电话,是大老板身份象征,阔气十足。

这颗大榕树,见证了中英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清道光十年(1830年),当地乡绅建议在沙头角建立墟市,起名叫”桐芜墟“,后易名”东和墟市“。

最初,墟市日子定于农历的一、四、七日,当时有72家商铺,采用了前店后坊的形式,经营山货药材、海

鲜鱼干、大米海盐、火油烟草,还开设了客栈、烟馆、当铺、鱼栏、食肆等。

到达中英一条街,需要在距离中英一条街的不远处,办理一张由公安部门签发的“特许通行证”。

中英街博物馆里珍藏的过境耕作证。

请支持图文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