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新市北栅故事——洪桥有垛“风水墙”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人对洪桥比较熟,这座桥位于北栅西端,恰好地处漾溪河东流要冲的转折处,地势堪称险要。水流湍急,水势汹涌,在此筑桥,可谓是扼喉之举。建桥人在此桥上,专门筑了一垛风水墙,挡住西方的风雨来袭,这样的建筑,堪称独特,而风水墙上有四个大字:
仙潭屏障
根据方志记载,此桥亦称“西吴桥”,这与状元桥的“东吴桥”相对应,可见其建桥历史应该是在宋以前。根据当年历史,此桥明代前必是木桥,明初时才开始建多孔石桥,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改建,由多洞改为一洞。“洪桥”之名来自于明代《仙潭志》,洪,大水也,喻其水流奔涌,故冠以“洪桥”之称。
风水犯煞,屏障化煞。从风水角度看,洪桥上的风水墙是一道屏障,有阻断气流、藏风纳气之用,建筑物周围如有煞气来冲,风水学上可以采用“屏蔽法”予以化除,常见的屏蔽办法主要有墙屏法、树屏法、石屏法、水屏法四种。洪桥之上的风水墙,即是“墙屏法”的运用。“屏障法”运用得巧妙,它可以化煞,还能够生旺。新市的“东庙”也采用“墙屏法”化解煞气,在东庙的正南屋脊之上,写有“仙潭除障”四个大字。
洪桥风水墙的建立,应该是洪桥从多孔石桥改成单孔石桥的康熙年间开始有这垛墙的。据传,洪桥风水墙上的“仙潭屏障”四个大字,为明末清初新市书法家刘古雪先生所题。刘古雪先生生卒年月并未有任何记载,经考证,应该是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约1605年——1690年),他是明代新市人进士名贤刘在明先生的同胞弟弟。从这题字上判定,洪桥风水墙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洪桥改修时由刘古雪先生题字而成。
当年刘古雪先生的书法堪称新市第一,人们常把他的题字做成砖雕放在建筑物上,目前已发现多处砖雕均为刘古雪书法。所以,洪墙风水墙的题字,当年由刘古雪题写完成是确定无疑的。新市百姓对刘古雪书法非常崇拜,民间传闻中有一则“安徽人觅宝”的故事,说的就是关于洪桥风水墙上“仙潭屏障”四个大字的珍奇如人间稀宝,故事近于神话。
说的是洪桥风水墙上的四个大字很神奇,写得传神,每天能暮飞晨归,而且能帮助镇妖除孽,有这几个大字在,新市一方平静泰安,没有水火之灾,是新市的一宝。此事传开,天下皆知。有几位“安徽觅宝客”听到这一消息,非常吃惊,决定来新市觅宝,准备将这四大字拿到手,卖个好价钱。他们来了四个人,并不声张,暗中潜入新市,一心就想取走此宝。“安徽觅宝客”策划好取宝的方案,分头行动,两人拿着黑布,潜伏在“仙潭屏障”四字砖雕下面,另两人匍伏在桥的东西两堍,以备不测。
暮晚时分,星月刚出,只见几道光同时发出,四个大字便像飞鸟一样扑飞,渐渐远去。一直到次日凌晨,待天色刚出现鱼肚白的时候,四个大字像归巢燕雀一般从远处飞来。“安徽觅宝客”就这样一直潜守了好多个夜晚,无法下手捕获。有几次他们贸然下手,这几个大字居然没有飞,好像是发现他们的不轨行踪一样,觅宝客守候了好多天,一直没有动静。
于是,觅宝客不断调整方案,却不见有实效,但他们始终没有打消觅宝的撤退念头。某日晚,觅宝客像往常一样布局埋伏。突然,风水墙上四个字发出金光,闪烁几下后,便见四个大字像鸟一样腾飞而去。觅宝客大喜,便互相打了暗号,继续匍伏不动。到了凌晨时分,东方渐显鱼肚白的时候,只见四个字自西方飘飘而来,将近洪桥风水墙,说时慢那时快,埋伏在大字下的两位“安徽觅宝客”,取出黑布迅速放在“仙潭屏障”砖雕处,只见“仙潭屏障”四个字向砖雕原处飞返。一刹那,那四字便稳稳当当撞进了黑布中,觅宝客赶紧将黑布一卷,挟裹而去。从此,这一墙上再没“仙潭屏障”四字,只留下光秃秃的白墙,新市也从此消失了“安徽觅宝客”。这一传说纷纷纭纭,一直相传至今,反映出新市民间对刘古雪先生书法的十分敬重。
笔者曾经目睹过洪桥这座风水墙的雄姿,整座桥被一垛墙建起了屏障,可以挡风遮雨,行人走在桥上,明显体会到温和感。后来,在文革时期被人拆了。避开道教学上化解煞气的功能不说,这垛风水墙,为行人避风挡雨倒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