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医案
一·失眠
1. 靳士英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不寐医案
孙某,86岁,女
1984年12月8日初诊。近年来由于操心烦劳,思虑过多,以致睡眠欠佳,几整夜难寐。其特点是睡眠甚浅,且睡中噩梦多,无法熟睡。以致次日终日困乏,疲惫不堪。另外周身有位置不定之疼痛或热气游走,忽起忽灭。因此经常服用地西泮、甲喹酮(安眠酮)、索米痛片等药物。
诊查:见患者步履尚称矫健,精神略有不振,面色不华,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
辨证:为心脾两虚。
治法:治以补脾养心,方用归脾丸加减。并劝止催眠药和止痛药。
处方:黄芪18g,白术9g,茯神12g,远志6g,酸枣仁9g,枸杞子9g,当归6g,龙眼肉12g,陈皮6g,炙甘草6g。
二诊:服药四剂后,自觉睡眠渐深,噩梦减少,疲劳感减轻,不服甲喹酮亦能入睡。舌脉同前。嘱续服前方药四剂。
三诊:睡眠情况虽有明显改进,但周身疼痛出现,左右手四五指发麻,痛引肩臂时轻时重,大便秘结,手足心热。舌脉同前。乃在前方基础上加减。
处方:黄芪18g,首乌12g,当归6g,枸杞子9g,酸枣仁9g,老桑枝9g,怀牛膝12g,威灵仙9g,忍冬藤9g,瓜蒌仁9g。
四诊:服药四剂后睡眠较好,夜梦已减,大便通畅,肢痛减轻。嘱再服药四剂。
五诊:诸症好转,食欲有增。为今后计,嘱服归脾丸。
【按】老人不寐多属虚证。因于实邪者不多。盖因年老体衰,精血内耗,忧思较多之故,其表现或为入睡困难,或为觉醒过早,或为睡眠过浅,或为夜梦过多不能熟睡,或为中间觉醒再难入睡等。其病机总与心脾肝肾有关。
本例由于操劳过度,忧虑思念,有伤心脾,营血内耗,血不养心,遂致失眠多梦,故以补养心脾,益气宁神之剂收功。
老人因脑力衰退,髓海空虚,维持白日之正常觉醒与夜晚之正常睡眠能力下降,故见白日之瞌睡多,饭后常昏昏欲睡,夜晚之熟睡少,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此乃衰老之一般规律。因此对老年不寐,应作具体分析,往往单靠药物难于取得长期效果,要在指导患者养生之道。如合理安排生活,消除忧虑恐惧心理,增强睡眠信心,学习太极拳、气功等。使患者血脉周流,脑力活动白日有加,精神有所寄托,不寐之恶性循环始能改变。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按语】老人不寐多从虚证考虑。本例由于操劳过度,思虑伤心脾,血不养心,遂致失眠多梦,治以补养心脾、益气宁神,方选归脾汤加减。方中加枸杞子滋养阴血,配伍黄芪、白术增强补益气血之效;二诊周身疼痛出现,左右手四五指发麻,痛引掣肩臂时轻时重,大便秘结,手足心热,故加首乌、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桑枝、威灵仙、忍冬藤通络止痛;瓜蒌仁润肠通便,药随症设,故诸症得以缓解。
2. 刘仕昌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不寐医案
林某,男,52岁
1991年10月13日初诊。患胃脘痛二十余年,近年来失眠,自诉每天最多睡四小时,有时整夜不能入睡,白天疲乏无力,纳呆,消瘦,舌黯淡,苔白腻,脉弦细。辨为心脾两虚,拟以归脾汤加减。
处方:党参、茯苓、丹参各15g,远志、当归、木香(后下)各6g,大枣、柏子仁、白术、合欢皮各12g,甘草3g。四剂,每日一剂,水煎成一碗,每天睡前一小时温服。
17日二诊:药后睡眠略有好转,每夜基本能睡四小时,精神好转,胃纳仍欠佳。上方加淮山药、黄芪各15g,再进四剂。
22日三诊:已能睡六小时,精神好,胃纳佳。仍以原方加减调治一个月而愈。
【按】此例患胃病二十余年,脾胃素虚,化生不足,心失所养而致失眠,故以归脾汤加减养血宁心,益气健脾,药证相符,故效果明显。
一《中医临床家刘仕昌》
【按语】本案患者胃病二十余年,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见失眠。《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故治以益气健脾和胃,方选归脾汤加减。柏子仁,《药品化义》载“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合欢皮解郁和血,宁心安神;丹参活血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养血安神,诸药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效。
【功效与作用】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临床应用】用量6~12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打损伤。现代用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
3. 陆永昌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不寐医案
于某,女,29岁
1968年6月26日初诊。反复头晕、心慌,失眠多梦两年余,伴烦躁多疑、易惊、纳呆,倦怠乏力。月经前期,量中等,色正红,白带不多。刻诊:发育营养一般,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气郁滞。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疏肝解郁,佐以固带。
处方:炒枣仁30g,远志9g,柏子仁12g,茯神15g,石菖蒲9g,台党参24g,广木香9g,黄芪15g,白术12g,醋香附12g,柴胡9g,海螵蛸12g,当归9g,生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另配以殊珀散(朱砂1.2g,琥珀1.8g研粉)每日分两次冲服。
7月17日二诊:连服上药十余剂,睡眠转佳,头晕减轻,精神好转,纳食正常,唯仍觉心慌、易惊、寐后多梦,烦躁多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按前方加龙齿15g,郁金9g,焦山栀9g,淡豆豉12g。
9月21日随访,再服调方二十余剂,睡眠已基本正常,上述诸症基本消失。
( 海螵蛸:性温,味咸、涩。归脾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临床应用】用量5~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用治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
【按】本例病机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且兼有肝气郁滞化热,上扰胸膈,以致证见失眠、多梦、烦躁、疑虑等,主方选用归脾汤以益气血、养心脾,加郁金、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气解郁而利胸膈,加焦山栀、淡豆豉、生龙齿,以清热除烦、安心宁神,诸药伍入归脾汤中,相辅相成,各尽其用,故服药二十余剂,睡眠正常,诸证悉除。这说明中医治病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审证用药,既要考虑治本,又要照顾治标,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方为圆机活法,不能胶柱鼓瑟,贻误病情。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陆永昌》
【按语】此例月经先期乃气血虚弱,脾不统血,心不回血,肝失疏泄,血遂妄行,月经先期而至。本例诸症总因心脾两虚,脾虚子病及母,气血无以化生,心血自然不足;心火不足,母病则子弱,故胃气不足。脾喜燥恶湿,脾失心胃之火相助,运化乏薪,气血精微焉能化生?
《冯氏锦囊秘录》:“若夫土者,从火寄生,
即当随火而补。然而补火有至妙之理,阳明胃土,随少阴心火而生,故补胃土者补心火,而归脾汤一方,又从火之外家益补之,俾木生火,火生土也。”龙眼肉一药,《本草求真》载:“龙眼(专入心脾),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温则补气)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润则补血)故书载能益脾长智(脾益则智长)。养心保血(血保则心养)。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暨肠风下血。”
4. 高某,女,67岁
1967年11月30日初诊。近一年反复发作头晕、失眠、心慌、惊悸、烦躁,伴体倦无力,纳呆食少,常因情绪紧张时症状加重。刻诊:体瘦神疲,面色不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郁气滞。
治法:补心脾,益气血,疏肝柔肝,行气解郁。
处方:白术12g,茯苓9g,茯神9g,台党参18g,当归12g,木香9g,远志6g,炒枣仁24g,黄芪24g,白芍9g,柴胡9g,甘草6g,醋香附12g,大枣3枚。
水煎服,日一剂。另配以殊珀散每日分两次冲服。
12月16日二诊:其子来述,连服上方十剂,诸证均减,寝食好转。嘱其再服六剂,并取归脾丸、舒肝丸各30丸,待煎剂服完,再服药丸,每次各服一丸,每日两次。
1月后随访,诸症痊愈,嘱其饮食调养,注意心情舒畅,以资巩固。
【按】本例亦属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但患者年老体弱,阴精暗耗,故每当情志不遂之时,则更易躁动,故而失眠、惊悸、心烦、体倦等证随之加重。治法则遵循张景岳“若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者,宜…….归脾汤”之意旨,应用归脾汤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医案一(于某)乃因肝气滞、善疑虑而用香附之性疏而消散;本例(高某)乃因肝阴虚、易躁动而加入柴胡、白芍以疏肝柔肝行气解郁,其意在取白芍之性疏而柔解。两案虽同属心脾两虚,但兼证有别,故选择用药各异。药虽一味之差,药性一散一柔,对促进病机之转化,实有不同效用。
一《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陆永昌》
【按语】以上二例心脾两虚失眠患者,陆老皆用殊珀散镇惊安神。年老之人气血易浮于上,上实下虚,易发头晕头痛,心慌烦躁,四肢沉重或双脚轻飘无力。
殊珀散用朱砂、琥珀金石下降之力,收摄虚浮之气,而朱砂外表色红内含水银,外阳内阴亦可引阳入阴,安魂定惊,宁心安眠。归脾汤合殊珀散,一养一敛,心血既养,心火得生,再加潜镇之殊珀散使心火下济肾水,心肾交合,阴阳相合心神得敛则能宁心安眠。
5. 姜某,男,45岁
1965年3月18日来诊。三年来时有眩晕、失眠、多梦。近一个月来,时有彻夜不寐、心悸、烦躁,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体倦乏力,纳食欠佳,大便溏,每日两次。检查:精神疲惫,面色不泽,痛苦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健脾益气。
方药:党参24g,白术15g,茯神15g,黄芪24g,炮姜9g,炒补骨脂12g,焦三仙各9g,远志9g,炒枣仁24g,土炒当归12g,木香9g,炙甘草6g,大枣3枚。水煎服,日一剂。
4月5日二诊:连服上方十余剂,大便已成形,日一次,体倦神疲好转,纳食亦增,睡眠较好,面色稍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按上方去炮姜、破故纸,加焦山栀9g、淡豆豉12g,水煎服。另配以殊珀散(朱砂1.2g、琥珀1.8g研粉),每日分两次冲服。
4月20日三诊:再服上药十二剂,睡眠转佳,梦亦较少,心悸、烦躁减轻,唯记忆力仍差。
效不更方,续服十二剂,诸症基本痊愈。嘱其再服人参归脾丸,日两次,每次一丸,以资巩固。
【按】其病机虽亦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但伴有脾肾阳虚、火不生土之大便溏泻和食欲不振之症。故用归脾汤以补心脾而益气血,另加炮干姜、炒补骨脂以温命火而生脾土。当归改用土炒,取其同气相求,润燥相济,既能收健脾补血之效,又能去其滑肠之性,取其长而截其短。这是已故业师刘惠民老师经验之谈,临床证明效果良好。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陆永昌》
【按语】因气血两虚而致失眠者,恐其失眠日久,心火上亢,心阳不能下济肾水,心肾失交,肾水太过,肾阳愈弱,下焦虚寒,故用补骨脂、炮姜温补下焦。
《本草经疏》:“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其主五劳七伤,盖缘劳伤之病,多起于脾肾两虚,以其能暖水脏、补火以生土,则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中下焦阳虚不温,脾胃虚寒,发为飨泄,故用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温胃运脾,消食化积。中下焦得温,脾胃化生水谷,心血既养,气血条畅,上下交通,营卫周流贯通全身自能安眠。
3.失眠
住院患者丁某岳父,86岁,2018年4月7日诊。
病史:失眠半年余,初服阿普唑仑1片有效,近2月需服2片方可入睡,伴乏力气短,口淡不渴,纳可,大便稍干,舌淡暗,苔薄白,脉右弦大无力,左弦细。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生白术15g,木香10g,炒枣仁30g,桂圆15g,制远志15g,茯神20g,当归10g,知母15g,川芎15g,柴胡6g,生甘草10g,浮小麦40g。5剂。
4月12日复诊,服药当晚改阿普唑仑为1片可入睡,目前身有力,睡眠质量自感佳,舌有瘀斑,以益气活血养心之剂续服。
二. 心悸
1. 刘渡舟归脾汤加减治疗心悸(心房纤颤)医案经验
赵××,女,54岁。
发热已两月余,经中西药治疗,发热渐退,但从此出现心悸不安,每日发作数次之多。西医诊为“心房纤颤”,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患者为工薪阶层,不免债台高筑,生活拮据而令人忧愁,从此病情逐渐加重,精神抑郁,整日呆坐,两目直视,寝食俱废。主诉:心中悸动、失眠少寐、时发低热、月经量少、血色浅淡。视其舌淡而苔薄白,切其脉细缓无力。刘老辨为忧思伤脾,心脾气血不足之证。治当益气养血,补益心脾。此病进归脾汤加减为宜。
红人参8g、白术10g、黄芪10g、炙甘草10g、当归10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30g、元肉12g、木香3g、夜交藤15g、白芍15g、生姜5片、大枣3枚。
服药气剂,心悸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间能睡眠。精神转佳,诸症亦随之好转。效不更方,又服十余剂,心悸不发,夜能安睡,逐渐康复。嘱其安静,将息调养。
[按语]本案心悸一证,起于发热之后,又因思虑、忧愁等情志,损伤心脾,气血不能奉养心主,故发生心悸不安之证。《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食少、倦怠、虚热,脾气虚之象;形消、不寐,心血耗之征。况其月经量少色淡,舌苔淡苔薄,脉细缓等候,均为气血不足之反映。故治疗当以健脾养心,气血两顾为主。归脾汤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大枣甘温以补心脾之气虚;当归、元肉味甘而润,能补心脾之血虚;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定悸;酸枣仁敛肝安魂;木香气香领药归脾,以养忧思之所伤,又能促进脾胃之运化。加白芍助当归以补血,加夜交藤助酸枣仁养心舍神而治不寐。
2. 归脾汤治疗心悸医案
归脾汤出自《妇人良方》,由黄芪、人参、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用来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心悸怔忡效果颇佳。
本方属补血剂。中医学所讲的“补血”,并不是指“补充血量”“补养血质”,而是针对“血虚”而设的一种补救治法。补血剂也就是能够消除血虚症状的一类方剂。
按中医理论,“血虚”不单纯是由贫血引起,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血虚与心、脾、肝三经都有密切关系:心血虚则心神恍惚、心惊易悸、失眠易醒;脾不能统血则便血、崩漏,从而因失血而加重血虚;肝血虚则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肌肤麻木、筋惕肉瞤(肌纤维抽搐)。
以上都属血虚的表现,而归脾汤具有强壮、滋养、镇静、抗贫血等作用,益气补血,故能消除上述症状。
《严氏济生方》中指出归脾汤就是“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归脾汤使用纯中药式组药方法,药理性质温良,能够补气安神,养心益气。
尤其是对由于血气虚弱、脾溢匮乏所引发的心慌、心悸、心脾两虚等症状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归脾汤主用白术、生姜、黄芪、炙甘草、大枣来调理气息,药性温良,补气通气;酸枣、茯苓、龙眼肉平衡心神;当归养护肝脏、促生心血;远志联通心肾;木香平顺内气、滋养心脾。
《医方考》指出: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芪、术、草皆甘物,故用以补脾;虚则补其母,故用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而补其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理气;脾苦亡血,故用当归补血。
以主药为攻,辅药为养,从内部气与血两个方面调理和疏通,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脾气行健、神宁心安、少梦深眠等症状适量加减。
心主血脉主阳气,血液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荣养脏腑四肢百骸。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气血以营养各脏腑组织,维持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若心血不足,脾气亏虚,则心失所养,心神失摄就会出现心悸怔忡。归脾汤益气健脾,养心补血安神,使脾健气血得以生化,心气足则血运畅,心脾气血充足,心脉需养,则心悸诸症可消。
病案举例
2. 患者,女,75岁,于5年前开始偶尔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近1个月,上述症状发作频繁,程度较前严重,日发作数次,发作时心率在130~160次/分钟,发作时患者自觉心慌、胸部有压迫感,气短喘促,烦躁不安。患者平日神情淡漠,食少懒言,健忘眩晕,活动后出现气短等症状,寐差,舌淡胖,脉细。
辨证为: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治宜养心益脾,定悸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味,药用:白术18g,伏神18g,龙眼肉18g,酸枣仁18g,人参9g,木香9g,炙甘草6g,当归3g,远志3g,夜交藤20g,黄芪30g,合欢花10g,生姜5片,大枣1枚。
服用1周后,阵发心动过速基本缓解,发作次数减少,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原方再服6剂,各种症状均较前好转,加减原方服用1个月之后,心慌等症状基本无再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心悸发病率増高,应充分发挥中医在心悸方面的优势,临床上注意随证加减。心悸应坚持长期治疗,且应避免不良嗜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归脾汤三案
三.
1.肢体麻木
关某,女,48岁,2017年7月12日诊。
病史:左手麻木数月,晨起尤甚,伴乏力,夜寐一般,时有心慌(曾自服参松养心胶囊后出现下肢丘疹),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细。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神15g,制远志10g,炒枣仁12g,当归15g,熟地15g,炒白芍15g,川芎10g,木瓜15g,桑枝10g,木香6g,炙甘草10g。6剂。姜枣引。
复诊手麻好转约7成,睡眠佳,心慌未作,脉弦细偏数。守方加竹茹15g,丝瓜络12g。6剂。
随访:后陪家人来诊,得知肢麻已愈。
2.胸痹
卜某,男,76岁,2017年3月23日诊。
病史:冠心病史多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倍他乐克、消心痛、复方丹参片等药,近数月来左侧心前区疼痛,当地查心电图提示ST-T改变,活动后气短,夜寐一般(5小时左右),大便干。舌淡暗,质嫩,苔少而润,脉弦无力。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生白术15g,茯神20g,木香6g,酸枣仁15g,桂枝10g,当归15g,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炙甘草10g。4剂。姜枣引。
后数月,其家人因咳嗽来诊,得知连服上方半月后胸痛气短明显缓解,未进一步诊治。
按语:归脾汤原出《济生方》,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将此二味补入。
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虽言心脾同治,但重点在脾,以其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也。全方以参、芪、术、草益气健脾,当归、枣仁、龙眼肉、茯神养心阴血,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调气,以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作者:中医杨彦伟)
陈镜合归脾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医案
陈镜合归脾汤
【组成】白术30g,茯神(去木)30g,黄芪(去芦)30g,龙眼肉30g,酸枣仁(炒,去壳)30g,人参15g,木香(不见火)15g,炙甘草8g,当归3g,远志(蜜炙)3g。(当归、远志两味,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用法】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等。
【方解】本方治证系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或脾不统血所致。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中以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滇南本草》谓其“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二药合用,补气生血,养脾益心之功益佳,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益气,加强黄芪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养心补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使补而不滞。以上诸药皆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药。煎药时少加姜、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诸药合用,心脾同治,气血兼顾,使心得所养,血统于脾,则诸症可愈。全方偏重于补气健脾,意在益气以生血,补脾以统血,以达气旺血生,统血归脾之目的。【加减】本方为气血双补,心脾两调之剂,是治心脾气血两虚,以及脾不摄血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心悸失眠,食少体倦,或失血,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缓为证治要点。
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凉血止血;兼腰膝酸痛者加续断、杜仲、桑寄生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医案】潘某,男,32岁,某厂技术员,住院号41565。
患者1971年起即有胃脘痛病史,钡餐拍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80年7月1日上午突然解柏油便约600g,伴胃脘疼痛,纳谷减少。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乃收入院。入院时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四肢欠温,纳谷不香,大便色黑如柏油样,每日解1次,苔薄白,脉濡。此属久痛入络,脾胃虚弱,中阳不运,气不摄血,血从下溢。服药2剂,加溃疡止血粉10g,每日3次,大便转黄,隐血转阴,上腹部无不适,精神较佳,纳谷亦香。
【按语】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两方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脾。但归脾汤是补气健脾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补益心脾,复其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等;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健脾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发热及中气下陷诸证。
【方源】《济生方》
归脾汤加减治疗舌面发黑恶心
中原中医张三付
3天前
张某男,38岁,自述口腔牙齿出血、恶心、睡不着,更奇怪的是舌面发黑,看舌也没有啥苔,发黑的地方也不是全舌质,而是舌苔底下的舌面,患者曾到市医院做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并没有发现实质问题。他从镜子里看自己的舌苔都吓哭了,他比较相信我的医术慌忙来找我,叫我用中医办法给他治疗。
我为他诊脉后发现,肝阴、脾阴、脾气都虚。问患者都吃什么东西了,他说原来肚子不舒服,某医生说肝不好,给他开了什么有名的护肝片、还喝了柴胡口服液等,原来轻微恶心,现在越来越重,竟舌都变了,牙齿还出血,我根据脉象和辩证,认为他属于脾虚,就按归脾汤加减开了四副
黄芪 党参 杞子 桂圆 远志 木香当归 炙甘草
二诊,吃药后慢慢恶心轻了,也能睡觉了,看舌似乎也变浅了,前方加生白芍15克,熟地15克加强补肝阴又四副,三诊脉象大变,舌面基本恢复正常,牙齿出血停止,也不恶心了,嘱吃归脾丸善后。
按:舌苔变黑古书有记载,多是热极化火,可本例是舌苔底下变黑,很少见,我按照脉象来下药竟得成功,想他原来吃的什么护肝片有着疏肝较强的作用,他又喝了含柴胡的东西,大伤肝脾之阴,对于肝血虚的病人柴胡是决不敢用,古人医家说柴胡劫肝阴,我看也是如此。牙齿出血是脾不统血,睡不好是心脾亏虚,恶心属于肝阴不足不疏泄,胃气上逆,本例用补肝脾之阴气,肝脾得养,藏血,统血,肝的疏泄功能好,胃气也不上逆,就好了。
正常的恶心多见于肝火,食积 可是这一例却是虚证恶心,只能补虚,不能泻火。
古方今用:归脾丸治疗腹泻、失眠的临床应用
经典名方经过千百年的验证,疗效确切,应用方便,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资源。由仲景宛西制药联合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共同举办的“古方今用”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医师的积极回应,贡献了丰富的医案,为经方的弘扬和科普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归脾丸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传统经典中成药制剂,有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在临床中应用颇广。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杨医生的临床案列,分析介绍归脾丸在治疗腹泻、失眠中的临床应用。
四·归脾丸治疗腹泻、失眠
患者近一个月来反复腹痛腹泻。症见:腹痛,进食后疼痛稍缓解。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腹痛立马加重,腹泻,每日三到四次,大便成稀水样,全身乏力,语声低微。精神尚可,食物、睡眠差,小便清,舌淡,苔厚腻微黄,脉细弱。
患者平素身体瘦,食欲差,乏力,证属脾胃虚弱,予以归脾丸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归脾丸方中黄芪益气健脾;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二药合用,补气生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益气,加强黄芪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养心补血之效,均为臣药。茯苓、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使之补而不滞,以上诸药皆为佐药。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药。附子理中丸方中附子温阳祛寒,配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牌之效。两方合用,共奏健脾温胃,补气养血之功。
(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服中药前舌苔舌淡红,苔厚腻,服药后七天舌苔明显较前改善,无厚腻苔。服药第一天大便无改善,次数更多了,考虑湿从大便而去。服药三天后大便已成型,全身舒坦,行走有力,吃饭胃口好,无腹痛腹泻,睡眠较前明显改善,每晚能睡7个小时,嘱患者继续服用一周。
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更新和探索,归脾丸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还能够调理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闭经等女性疾病,也可以治疗阳痿等男性疾病。
在这里提醒广大消费者,归脾丸虽好一定要对症治疗。在药物选择上一定要是知名厂家大品牌的,比如仲景牌归脾丸,出自仲景宛西制药名厂名药,药材地道,浓缩剂型的制药工艺有携带、服用方便、吸收好等优势,在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认可及中医师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