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对话式书信体作文;“书信体”作文怎样得高分

近年来,对话式书信体作文渐成高考新宠儿。单看全国卷Ⅰ,2015年到2019年五年内就有两年要求写类似对话书信体的作文。相较2015年给三人中任意一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2018年“写给2035年的18岁的人”这道高考作文题,情境要求显然更加复杂。一人要分饰两角,既要写出现实中已经取得的国家层面的成就,还要发挥想象,对2035年的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预估;既要谈到自身的际遇与机缘,也要传达个人对国家、我辈对后辈的真挚感情。具体写作中,大多数考生对这一类作文题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只会顾及“一封信”的写作要求,除此之外一概抛诸脑后。

笔者现在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写好对话式书信体作文。

试题再现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线上统一月考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根据下列要求写作。

以“20年后的你”这一身份,给第一次参加这次居家线上考试的你写一封信,不少于800字,署名统一为“明华”,可自拟题目。

以“请你根据下列要求写作”这句话为界,以上是题目给出的写作背景材料,以下是明确的写作要求,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背景材料”是写作主体的实际情况,“明确要求”是情境创设的双方角色。“20年后的你”类似于小说的全知视角,这个“你”就是作者,实实在在经历过居家线上考试,还需要凭借自身的积淀去想象、构造、填补多出来的20年的人生。而这封信的接收者在写作情境过程中是有局限性的,相当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凡是没有出场的地方、凡是没有看到的东西,都不能写。

将他们各自归位,“20年后的你”即信中的“我”,“第一次参加居家线上考试的你”即信中的“你”。当然“我”和“你”的背后都是同一个人,都为作者。“我”相对于“你”来说是“全知视角”,但又受限制,比如“考试时的情景”和“考后的境遇”在写作中一定要规避,不能写,如果写了,就会破坏“明确要求”的情境创设,但这之后的境况又可以写,它专属于“我”,更多的是作者的合理想象。“你”的时间点在写作过程中被严格控制,在信中,“你”的生命历程只行进到“第一次居家线上考试前”,不能“越雷池半步”。既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要做到“我”中无“你”、“你”中无“我”。

二者明确归位后再回到试题中,厘清命题发出的任务指令。明面的指令有“写一封信”“可自拟题目”“署名明华”“20年后的你”写给“20年前参加线上居家考试的你”等。标注在“要求”里的明面的写作任务,考生都会有意识地完成。暗含在材料里的写作任务常常会被忽略,这些写作任务常常会提示写作的方向、选材乃至于主题思想。如材料写道“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这意味着不能把“这场考试”当作一般的考试来写,材料进一步指明“特别”——“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居家”意味着即使环境改变也不能放松要求,不能懈怠;“线上”是全新的考试形式,可引申至如何对待新事物的话题;“没有老师监考”,仅写“诚信”“自律”是不够的,可联系“慎独”思想进行写作主题的深挖,当然这些都是“20年后的你”要说的话,同时也框定下文“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的本源,“应对”“思考”“启发”的对象只能是舒适的环境、新生的事物和慎独的处世理念。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意味着写作范围不能局限于“居家线上考试”一事,应该有所延伸,延伸同样也需要遵循“居家线上考试”的特别性,据此发挥想象,合理虚构出一两件往后20年的人生历程中类似事件与“居家线上考试”一事相勾连,以此形成文章内容的层次感和升华、深化文章主题思想。作为“答卷人”的“你”的是非观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等都将在事件的描述中呈现。

当然,此类文章的对话更多是单向的,是自我的反思、反省,是自己与灵魂的对话,通过虚拟的对话情境,解剖过往,照见不足,提前规划人生。根据上述写作指导附上例作一篇。

下水文

致十六岁的明华

明华:

你好!

得知你即将参加线上居家考试,这是非常时期阶段性检测学习效果的特殊方法,根据你近段时间的学习表现,我觉得前景堪忧,是时候出来说几句了。

你在校期间尚能遵守纪律,算得上是个好学生,但居家学习这几个月,尤其是爸妈返工之后,你的学习状态明显松懈,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让你不能自已,好几次你开着电脑,美其名曰“学习”,其实心不在焉,满脑子都是昨晚未尽的游戏,所幸你还能守住底线,勉强完成学习任务。

这次线上考试,学校要求家长监考,可爸妈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迷迷糊糊学了一个多月的你,成效肯定不理想,你又极好面子,我实在担心你会做出“出格”之事。人生的扣子不能错扣,古人讲“慎独”,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诚哉斯言!走上工作岗位十多年的我,对此体会尤深。耳闻目睹政界同人,能守清廉者得功成身退;不能自律者晚节难保。说得有点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保不准理想、信念的缺失甚至人生观的扭曲就是从一次学生时代的考试作弊开始的。何况这次考试提供的“土壤”简直是舞弊的温床,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也许你会说,有的同学还会趁机搜题让自己考出满分的成绩,你却什么都不做,太吃亏了。其实不然,人生路上难得的是能“永葆初心”,搜题者的“狐狸尾巴”终究会外露,等待他的只会是满地尴尬。何况还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路那么长,那些一城一池的得失,和真正想去的远方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搜题者也许还走不到下个月考,一旦疫情得到控制,返校后个个都将原形毕露。聪明如你,如何取舍,毋庸赘言。

哦,对了,线上考试对于你来讲还是第一次参加,新事物,要尽快适应,不要因为不必要的失误,留下些许的遗憾。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的年代到你的年代,早已是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了。当然,即便是你我,20年的人生差距也恍若隔世。线上考试必然和纸质考试不同,你要关注考试流程,把握注意事项。各种新开发的游戏你都能得心应手,关乎学习大计之事,你应该不会舍本逐末吧。“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深得皇帝信任,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职位,攀上人生巅峰。十六岁的你前程远大,仰望星空,请注意脚下。

别嫌我啰唆!最后再提醒你一点,居家线上考试,还是一场人品的加试。居家同样不能迟到、早退,要守时。犹记得线上学习刚开始的时候,你是每天准时起床、准时上线,新鲜劲一过,劣根性也就出来了。别忘了,守时是美好品行。线上的迟到虽然不会迎来老师劈头盖脸的痛斥,可一旦学习过程中养成迟到习惯,你的学习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将来入职创业难改迟到习惯,你还会错失许多绝佳的升职机会和难得的商机;可怕的是,如果高考迟到,你连进考场的资格都会被取消。

好了,掏心窝子的话就说这些,预祝你考试成功!

此致

20年后的明华

2040年×月×日

“书信体”作文怎样得到“深刻”分

刘祥

近几年,书信体作文已成为语文高考以及模拟考试的新宠。与传统型命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相比,书信体作文具有任务指向更为明晰、内容要求更为具体、语言运用更显个性、情感呈现更见真诚的特性。的确,书信体作文更能检测出考生面对具体事件或现象时的逻辑思考能力与语言驾驭能力。

实际写作中,书信体作文普遍性存在着“思维肤浅化”和“语言论文化”的欠缺。“思维肤浅化”主要体现为脱离具体的话语情境,空谈看起来正确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抽象道理;“语言论文化”主要体现为缺乏第二人称“你”的表达意识,习惯于以旁观者身份分析阐释,只关注“晓之以理”,不关注“动之以情”。两方面的缺失,带来的必然是作文缺乏思考深度,可读性不强。

要修正上述病症,写出书信体作文的文采与深度,需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问题。

立足人情人性,远离道德强加

书信体写作采用的第二人称表达方式,有利于营造一种面对面交谈的诉说情境。此种特征决定了书信体作文在陈述事理时必须充分考虑收信人的情感体验,语言需得体,谨防道德强加和贴标签。

经典课文《答司马谏议书》堪称书信体写作的典范。王安石和司马光本属势不两立的两大政党的领袖,但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没有任何的人身攻击,而是从两人间的私交引入,先拉近关系,然后才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而逐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做适度阐释。整封回信语言得体,不卑不亢,既显示出政治立场上的毫不动摇,又彰显出人格修养上的谦诚宽厚。

下面两个片段,分属同一次作文中的两篇文章,均为正文的开头部分。比较两个片段在阅读感受和事理阐释两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信体作文的表达技巧。

片段一:

作为你的同龄人,我很理解你的做法。家族聚会总有点束缚人,给人一种不自由的感觉,但你时常借故不参加聚会的做法实在欠妥。

首先,百善孝为先,而孝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但你常常不去聚会,就属于不尊重长辈了,这显然有悖于我国的基本礼法。其次,家族聚会是一个联络情感的方式,让同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相见,是十分难得的机会,理应好好把握,不能一味追求自由而忽视亲情,自动疏远自己和亲人。这不仅是对长辈心意的浪费,还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片段二:

和你一样,我也曾有过不想参加家族成员聚会的苦恼,但烦扰之余,我便想:长辈们为什么要召集家族成员聚会?拟定日期,发出邀请,准备聚会所需各种物品,事后还要面对一大堆的清扫任务……如此麻烦,为何还要去做,并且乐此不疲?我想,除了亲情,除了享受亲人们团聚在一起时的融融暖意,别无他解。我甚至能想象到长辈们翻看日历时的场景,以及找到恰当时间时的喜悦。

这就像是《红楼梦》里的贾母,分明只需在重大节日时邀家族同聚,平日里却总爱组织这样或那样的聚会,和她爱的小辈们共话流年。

我并不是在给你戴上道德的高帽,强迫你去参加聚会。事实上,板着张脸去聚会与借故不去同样糟糕。我只是希望,我们都能试着站在长辈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片段一虽开始处也表达了理解之情,但立刻责备对方“做法实在欠妥”,并在第二段将其行为提升到“不尊重长辈”“有悖于我国的基本礼法”“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的道德高度进行批评。这样的文字,站在道德高位上指手画脚,将原本平等对话的双方扭曲成“法官”和“犯人”的关系,自然不利于下文的进一步交流。

片段二则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先将“我”带入“你”的情境中,表达相同的苦恼;再将“你”引入“我”的思考中,随着“我”一同推想长辈们组织家庭聚会的动因,将关注点导向亲情;然后引《红楼梦》贾母这一典型形象充当论据,证明亲情对于长辈的重要价值;最后提出希望,倡导“我们”(注意:不是“你”)“试着站在长辈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这样的表达,既有理解和尊重,又有理性和感情,充满了平等与善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