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黄峥:对人生、市场、需求和价值的思考
从2015年成立,到2018年上市,拼多多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而1980年出生的黄峥在上市之后成为中国80后首富。
上市给拼多多带来的不仅是荣誉和财富,还招来了舆论的讨伐。很多人不解,为何黄峥这样一个接受精英教育的人,做了拼多多这样一个看上去并不精英的产品。黄峥的思想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在拼多多上市之前,黄峥在自己的同名公众号上,发表了10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发于拼多多刚成立5个月,最后一篇文章发于拼多多成立2年后,彼时,拼多多经历了2年,也还未进入大众视野,远未上市,还没有收到外界的干扰。
透过这10篇文章,我们可以窥探到黄峥的精神世界,对人生、市场和价值的思考。
1
关于人生,学生时代和第一份工作
“人的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出身、年幼时受的教育以及当前自身的利益角色。”黄峥的这个观点,自己就是现身说法。
眼界和思考方式
在黄峥的记忆中,好些节课在看美国大片(1992年-1998年),较早地接受开放的文化,给黄峥在思想和眼界上带来了更早的启蒙。
和杭外的同学们互相影响,让黄峥形成了和其他中学的人不太一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黄峥对当时的评价是,“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早,程度也更深,比例更大,比其他同龄人要更为 liberal(自由主义)一些。”
黄峥的大学是在浙江大学混合班,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前身,享有非常好的资源、机会和自由度。大一的时候(1999年)黄峥入选入了Melton Foundation(梅尔顿基金会),浙大的混合班是Melton Foundation在中国唯一选拔成员的一个地方,每个地区每年5个人,另外的四个地方是印度,东德,智利和美国的黑人地区。
入选后黄峥得到一台电脑和全年的免费上网,这给了其机会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同龄人用邮件建立联系,更加方便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文化。成员之间每年飞到一个成员国,呆在一起10天左右开年会,讨论和玩。
2
错位竞争
这种认知的延伸,是让黄峥意识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圈子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并成为黄峥延续至今的一种思考方式。
黄峥依然清晰记着罗素《幸福之路》中一个观点,“一个地方的非主流很有可能是另一个地方的主流。在当时英国的罗素看来,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比拼财富。而在英国有贵族阶层的时候,贵族阶层的比的更多的是非财富的东西,如艺术。”
这可能是黄峥对下沉市场机会思考的源头。
在上市后的采访中黄峥提到拼多多之所以在电商江湖中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在于:我们与淘宝是错位竞争,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的不同场景,错位才会长得更快。
① 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是非常优秀的。
② 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由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
③ 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这个时候,黄峥才22岁。
3
钱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黄峥到谷歌工作两个月后,谷歌上市,很多老员工一夜暴富,包括黄峥。“ 银行账户里的钱也瞬间多了很多,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瞬间有了太多的钱,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开始去寻找新的乐趣和事业,但是往往那些新的东西他其实不擅长也未必喜欢(开飞机未必行,搞望远镜搞不来,创业不适合做老板但又在了老板的位置上)。”
在这些谷歌同事的身上,黄峥看到一夜爆富带来的副作用。“(他们)就这样林林总总耽误了好些年,耽误了最有可能做出更杰出成就的时光。”
黄峥曾在微软实习,毕业之后听从其“人生导师”的建议,放弃了彼时已经建立起在全球操作系统垄断性地位的微软,而选择相对于微软还是一个“小公司”的谷歌。
“因为当时我觉得我在微软能看到我十年后怎么样。”段永平也对其说到,“对你想要未来创业也是有好处的。去的话至少呆三年,因为一两年是没法真正进入重要的岗位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
实际上,黄峥在谷歌真的只待了三年,甚至没有等到第四年股权全部兑现就离开谷歌创业,那一年,黄峥27岁。
曾经被问及财富自由后再创业的目的是什么,黄峥的回答是“你做了一个东西别人觉得还有点牛逼,有点不一样,还能尊敬你一下。”而黄峥眼中的尊敬是独特,使得别人没法跟你等量齐观的比。
黄峥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一直要我学先进,立志做个有用的人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对人生楷模、人生目标,甚至是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是非常早的。”
2
关于市场的思考
2016年9月,拼好货和拼多多合并,这或许是黄峥开始真正思考电商零售市场新机会的开始。2016年8月,黄峥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对劣币驱逐良币的看法,一年后,发表了对零售市场新需求的认知和C2M反向定制可能性的看法。
1
劣币的产生
公众中的个体出于自我保护,互相之间不团结,而最终赢家是单体力量更强的规则组织者。甚至,个体在劣币的泛滥中自身没有阻止的动力。“每个人希望做的只是将自己的劣币花掉,换取别人的良币。这种自私,导致个体最终整体吃亏,每个个体想自保也保不住。”
这个模型中,涉及到组织者,相比于劣币驱逐良币,黄峥认为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个现象,电影院现象。
即,电影院里如果前排的人站起来了,那么后排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本来大家可以坐着看的美事,变成了所有人都站着看的辛苦事。
在这个模型中,没有组织者的角色,完全是一个缺乏外部强制力的自私个体的群体,可能出现的一种集体自我伤害的现象,谁都没有真正获益。
2
老鼠屎的比例
黄峥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比例问题。没有100%完美的模型,在一定比例内,系统可以自我净化,而超过这个比例,整个系统就会崩溃。但这个临界点很低,质变也许就在1%还是5%的区别上。
“比方说一组人如果骗子的比例只有1%,那对群体作无罪推定这个社会是可以高效良性运转的,但有可能这个比例上升到5%、8%,再作无罪推定就会把其他人逼向骗子一方,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就只能作有罪推定,这样一来就是性质上的差异了。两个体系的文化运转效率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要防止这1%或5%的老鼠屎掉入汤里。
解决问题有两个方式:大范围整肃、渠道价值。
1、大范围整肃,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
黄峥举的例子是,
纽约整治公共场所涂鸦,据说曾经纽约曼哈顿的中央火车站每个都被人涂鸦,为了整治这个,市长花了很大的力气,每天去刷一墙,别人涂一点,他也刷全部,连续反反复复很多很多天,涂鸦才逐渐变少,然后变没有。据说新加坡治理随地吐痰也类似,付出了很多很多倍于破坏者的代价才扭转了“风气”,形成良性运营的体系。
在零售行业,这其实对应的是大规模的打假。
2、渠道有价值,贵的却好卖
另一种则是利用渠道,在商业上有个值得讨论的现象是有时候东西贵了反而好卖。
查理·芒格在他的书里就多次说过,“我们在消费品,商用软件,硬件等领域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这种贵的反而卖的好的现象甚至都有可能是好些领域的主流。”
渠道和服务的增值、信任,减少了系统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虽然违反了经济学教科书所讲的价格供求线原理,但这类显现非常的多。
当然,听上去有点像京东直营的模式。
3
供给和需求,“穷人”和“富人”
1
供给和需求
大规模的批量服装生产是一战的功劳,战争引发的快速大规模生产衣服的需求,催生了今天的尺码标准。这背后,其实是需求端超级应用场景的出现。
① 第一类变革源自人类的贪婪和追求,满足的是更快、更多、更好、更美。这种需求一直存在,当一种贪婪被满足,另一个贪婪又会出现,比如飞机满足了人们想飞的需求。 ② 第二类是新的应用场景出现,比如一战中对标准化服装的大规模需求。 ③ 第三类是需求的收集变革,比如LBS的出现。
黄峥看来,新的大规模场景不常见,人类的追求一直存在,但是需求的收集变革,正当时,且存在“大量的可能性拿时间和空间的的统一来换取整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这样来看,拼多多的社交元素,需求端是根,社交只是手段。
2
“穷人”和“富人”
在黄峥的眼里,穷人最宝贵的资产是“意愿”。
4
可能是因为和巴菲特的理念相通,黄峥偏爱罗素的《幸福之路》,他自己总结了这本书的三个道理:
① 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② 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③ 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是'理性'和'常识'。
在价值的理念上,黄峥看重的是:方向、复利、可靠,以及资产和费用的辩证转化。这4个方面关乎资产,也关乎人。
1
方向
“很多一般的人,在金融行业赚了不少钱,也见过好些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苦苦挣扎。在创业的路上很多时候也如投资,选择比努力重要。”巴菲特的这段话对黄峥的触动很大。
在巴菲特的理念里是投资,是价钱,对黄峥来说就是创业需要付出的代价。
2
复利
巴菲特是长期价值主义,看重复利是其投资的诀窍。段永平是巴菲特的信徒,又是黄峥的人生导师。
“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犹如投资中的复利连续20年20%的年回报是很厉害的,远比今年涨100%明年跌50%来得收益高。”
3
可靠
“如果你把你的每一个同学当做一个公司,然后你要把自己当前所有的钱投给一个“他”,占5%,你会选哪一个?往往你不会选最聪明的或是能力最强的,而往往你会选最可信赖的。”这是巴菲特和盖茨在某次和MBA同学的对话中问台下的同学一个话题。
黄峥认为创业也一样,“我们要的是可信任的长期搭档,而不是看似能力很强却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的人。如果你感觉一个人长期并不适合团队,但有一时之用,这样的同事招进来往往令自己后悔,如果这个不合适的人是合伙人,那就不光是后悔,而是后悔莫及了。”
4
资产与费用
“如果费用都变成了可增值资产,那估计我们的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