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一次碗给10块钱?把亲子关系变成雇佣关系,只能养出“白眼狼”
父母们希望能找到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孩子的积极性。于是,物质奖励变成了家长们十分青睐的鼓励方式。不知道你是这样的父母吗?
有些家长认为,在物质奖励的过程中,父母们调动孩子积极性的目的达到了,而孩子们也因为获得了想要的礼物,而感到高兴。那是不是说,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就是家庭教育的“灵丹妙药”呢?其实不然,因为家长们很快会发现,把亲密的亲子关系,变成冷漠的雇佣关系,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
“洗一次碗给十块钱”?
小天是一个很可爱的男孩,不过被父母娇生惯养的他却很懒惰。小天妈妈觉得儿子这样不太好,如果长大了还这么懒的话,怕是要娶不上媳妇。于是小天妈妈便绞尽脑汁地想要找到一个好办法改改孩子懒惰的性子。
一天小天向妈妈要十块钱,“妈妈给我十块钱,我要请小伙伴吃冰棍!”小天妈妈听到孩子要钱后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于是小天妈妈说道,“那你帮妈妈洗碗吧,洗一次给十块钱!”
听到妈妈这样说后,小天虽然不喜欢洗碗,但是为了挣钱,他也只得撸起袖子洗起碗来。洗完碗后,小天妈妈也确实如承诺的那样给了小天十块钱。在尝到甜头后,小天做家务的热情明显高涨了起来。
看到孩子180度的大转变,小天妈妈十分高兴,她对于自己这套物质奖励的方法也十分满意。“教育孩子还是得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行!
做家务给零花钱,这个点子真是太棒了!我怎么早就没有想到呢?”小天妈妈略带炫耀地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管教孩子还是得多动脑筋!”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后,小天妈妈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一天小天妈妈生病了,她希望儿子能够帮自己倒杯水,可是当她说出自己的请求后,小天居然头也不抬地说道,“你还是自己倒吧,我今天的零花钱已经够用了!不然你就给我20块钱,不然10块钱倒一杯水也太便宜了!”
听到孩子这样说后,小天妈妈心里十分难过,她没想到,自己居然亲手把孩子教成了,眼里只有钱的“白眼狼”。
“雇佣关系”下的孩子
在父母一开始对孩子实施物质奖励的时候,虽然能够看到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奖励所起到的影响确是十分有限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扇贝效应,它指的是个体对某一种事物的积极性,是存在峰值的。
当外界刺激使这种峰值实现后,接下来个体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所以,受到扇贝效应的影响,物质奖励的方式只能够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从长远来看,反倒妨碍了孩子的积极性发展。
当孩子不满意,洗一次碗可以获得十块钱的价格时,他们便会选择和父母讨价还价。孩子们希望能够付出同样的劳动,但是却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会不断地试探父母的底线,甚至干脆甩手不干了。即便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有些事是他们应该干的,他们也会因为欲望没有被满足而袖手旁观。
正确解读“物质奖励”
有的父母在尝到了物质奖励的甜头后,便会频繁地使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而事实上,当父母们频繁使用物质奖励时,孩子的身上也会出现一些耐受力,由此而产生的激励效果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1、把奖励的方式变得多元化
孩子们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奖励,所以父母们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这是一种相对较为有效的引导方式。
不过,在奖励的方式上,家长们应该多花些心思,把奖励的方式变得多元化,这更加能够迎合孩子的内心需求,激励孩子行为上的积极性。比如,用贴纸、玩具、去游乐场玩的机会等,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也是不错的方式。
2、奖励方式对孩子有吸引力
很多时候家长们给予孩子的奖励是家长们自己以为是的“奖励”,而对于孩子而言,这或许并非是他们最想要的。
所以,家长们有必要摸透孩子的心思,迎合孩子喜好的奖励,才更具有驱动力。孩子不喜欢,怎么会有动力愿意去做呢?
3、奖励方式尽量别和金钱有关
虽然奖励孩子零花钱的方式是最容易看到成效的,但是不得不说,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混淆概念。虽然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但如果是家务劳动的话,这其中的一部分本就应该是家庭成员需要主动完成,把家务劳动和金钱挂钩,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
枕边育儿寄语:
在教育方法上,家长们有必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够帮助父母们找到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有效方法。大家对于物质奖励的教育方式有哪些看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