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在《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一文中专门提及: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因杨振声、郁达夫两先生应聘主持中文系讲“现代中国文学”

李杭春 | 郁达夫:而立之年在武昌日期:2021年04月05日 05:15:37 作者:本站编辑1925年,郁达夫年届而立。年初,他从北大黯然离场,武昌师大接纳了他。在诗人生命中,1925是比较低调的一年;在郁氏研究中,1925也是比较不被重视的一个时间段。随着相关史料陆续浮出水面,郁达夫武昌一年的行踪告诉我们,这是诗人生命中不宜被尘光湮灭和岁月忽视的一个年头。赴任武昌师大1925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早,1月23日就是旧历除夕。郁达夫应是在寒假里的2月4日(正月十二),应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新任校长石瑛之请,离开北京去的武昌,任教该校国文系。吴虞日记称,1月31日,郁达夫过吴虞处,赠《晨报副镌》一册,并称下周三(2月4日)“当过武昌师大”。在此之前,北大同人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饯行。据周作人、钱玄同和吴虞等的日记,“因陶孟和夫妇回京、郁达夫将赴武昌教书”,1月31日中午,周作人、张凤举同在东安市场东兴楼举宴,一为陶夫妇接风,一为郁达夫饯行,同席者有陶孟和、沈性仁夫妇,沈尹默、沈兼士兄弟,马幼渔、马衡兄弟和林语堂、陈通伯、徐志摩、邓叔存、陈百年、江绍原、钱玄同等共23人;2月2日,则中午、晚上各有一场公宴,坐中还有胡适之、王抚五、杨振声、吴虞等。可见郁达夫的离任北大,是比较被公众化的一件事情。但让人疑惑的是4月13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667期)刊出的注册部布告,称“英文系教员郁达夫先生辞职,所授本科第一外国语英文及小说,本星期起均由刘贻燕先生暂代,时间教室照旧”。而照郁达夫本人“从今年的阴历正月起,在武昌的狗洞里住了半年”(《说几句话》)的说法,1925年2月4日到4月13日期间,郁达夫是否并且能否还在北大兼课,还是一件需要思量的史事。“武昌师大的校址在阅马厂(武昌城内的一个广场)之东,东间壁是抱冰堂,即张之洞别墅所在地,堂的四周遍植桃花,每逢花开的季节,游人麕集,热闹异常。”武昌师大学生李俊民在《落花如雨伴春泥——郁达夫先生殉国四十周年祭》一文中记下了第一次见到郁达夫的情形:一九二五年二三月间,我回到武昌师大,到校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去看望郁先生。一个傍晚,我在学校东北角教师宿舍的二楼西侧的一间房子里,第一次会见了他,看到他的神情与姿态,和我悬想中所构成的形象,似乎是吻合无间的。他待人恳挚,洒脱可喜,使我一见倾心。…… 在他驻足的这个大房间中,除一张床铺和写字台以及一张方桌外,满屋塞满了古今中外的书籍。日文以外,大部分是西书,包括英文、法文和德文。不平静的校园武昌校园并不平静,郁达夫数度被卷入风潮;其在武昌师大的进退,又多跟校长石瑛脱不开关系。石瑛到任之前,武大主持无人,百废待兴。为武昌师大升格为国立武昌大学,石瑛致力于治理与改革,并坚持重新审定教授资格及学识。此举引起教育哲学系主任、《夕阳楼日记》中未被点名的那位译者余家菊的不满。因余仅在伦敦大学旁听半年,以所学无基恐被淘汰。余遂以辞职相胁,同时又作匿名信漫骂校长。此举大令学生反感。2月21日,武昌师大师生举行联席会议,抵汉不久的郁达夫与杨振声、张资平、黄侃、陈建功等一同出席,并站在武大师生一边,支持全体学生发表宣言,“誓死驱逐余家菊,挽留石校长”。(《武昌大学又起风潮》,《民国日报》1928年2月28日)这学期末,因辞退黄侃、黄际遇、王谟等三位教授引学生不满,加之学校经费无着,开学不久的9月12日,《申报》刊登消息:“武大校长石瑛自京函代理校务李西屏,嘱办辞呈送教部。”校园内外一时舆论四起,武大发生第二次风潮。此次风潮本以教育部挽留和石瑛返校,已于10月初趋于平静。但一向视军阀为毒瘤的郁达夫却因黄侃一拜门弟子以“国文系学生”名义上书“湖北的军政当局萧耀南”“来左右校长,用一个教书的人”这样一件“不体面的事情”而义愤填膺,10月17日,他作书《现代评论》记者,题《说几句话》,并且以失之冲动的“武昌的狗洞”引起新的矛盾,旋被卷入风潮中心。这个时候,郁达夫已身在北京。赴京前,他对学生说要“到北京找校长,请教员”(蒋鉴章《武昌师大国文系的真象》,《现代评论》1925年第3期)。推测来看,最大可能是行前郁达夫已经递交了辞呈,“本来打算不再出京了”(《一个人在途上》),故此时“职守俱无,穷愁潦倒”(《说几句话》),并且拟请教员以自代。10月23日,吴虞收到郁达夫寄自武昌的两封快信,言武大请吴虞往武大教授国文,月薪240元;12月12日,郁达夫电吴虞,称武大聘其任国文教授(《吴虞日记》),此或是“请教员”行动之一。11月上旬,郁达夫得辞武昌大学教职,13日从武昌去了上海。课堂内外郁达夫这一年的创作相对比较沉寂。用作家自己的话讲,是不言不语不做东西的一年。小说创作仅有《寒宵》和《街灯》两个短篇(后合题为《寒灯》):“当初的计划,想把这一类东西,连续做它十几篇,结合起来,做成一篇长篇。……但是后来受了各种委屈,终于没有把这计划实行,所以现在只好将这未完的两断片,先行发表了。”(《创造月刊·尾声》);散文也只有《送仿吾的行》等寥寥几种。事实上,这一年,郁达夫投入大量时间于课堂教学和讲义编写。与此前曾在安庆法政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讲授英文、讲授统计不同,在武昌师大(1925年4月以后为武昌大学),无论课上课下,郁达夫都是纯粹的文学教授,讲授文学课程,培养文学青年:“武昌师大实行选科制,他开出的选科是文学概论、小说论和戏剧论,自编讲义。”(李俊民《落花如雨伴春泥》)后来陆续问世的几乎涉及各种文学文体的单行本《文学概说》《戏剧论》《小说论》,想必都是武昌课堂的结晶,也是郁达夫文学经验的总结。收入《文学概说》的编译文论《生活与艺术》文末志有“书后”:这一篇生活与艺术,是到武昌后编译的第一篇稿子,预备作近来打算编的文学概论的绪言的。因为这一次匆促南行,带的书不多,所以不能举出实例,内容空虚之讥,是我所乐受的。此稿所根据的,是有岛武郎著的《生活与文学》头上的几章……

《小说论》的问世也颇具戏剧性。沈松泉《回忆郁达夫先生》中有记:1925年冬,有一天达夫先生到光华书局来,我正好在店里,他看见我就说,“松泉,我有些急用,需要一百元钱,我这里有一部稿子给你,就算是稿费吧。”说着,他就从袖笼里取出一卷稿子来。这就是他在武昌师大的讲稿《小说论》。全稿份量不大,不过二万字左右,是他用钢笔字写的手稿。无论如何,这些著述是郁达夫结合自己文学创作和课堂教学的双重实践,对各文体写作作出的系统梳理和理论总结。其方法和结论,今天来看,都极具个人体会和前沿意味,也是郁达夫留给世人的一类别具风格的文学实绩。在武昌师大,郁达夫还曾指导国文系学生组织艺林社,并主动介绍至北京晨报社,得报社同意,于4月10日在《晨报》副刊创设专刊《艺林旬刊》,以提供“国学的研究和关于文艺上的各种问题的讨论”,黄侃、熊十力等均有论作在该刊发表,郁达夫更是支持了多篇文论,包括《诗的内容》《诗的意义》《文学上的殉情主义》和一次演讲实录《介绍一个文学的公式》。自第17号后,该刊脱离北京晨报,改由艺林社独立出版。对此,沈从文在《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一文中专门提及: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因杨振声、郁达夫两先生应聘主持中文系讲“现代中国文学”,学生文学团体因之而活动,胡云翼、贺扬灵、刘大杰三位是当时比较知名和活跃的青年作家。后来,刘大杰、胡云翼成为颇有建树的文史学家、词学家,贺扬灵英年早逝,从政期间亦以诗心才学著称。促成胡适武汉巡讲4月30日,深省风潮之害的郁达夫与同事杨振声、江绍原联合致函胡适,邀请其来汉讲座:“……有感于退职之职教员屡次破坏武昌师大,皆经失败,故今又怂恿黄先生辞职,目的在使该系学生,因失课而起风潮。平此风潮惟一的方法,在请众人所心悦诚服之学者,来此作课外讲演。所以石蘅青先生同我们都竭诚请先生来讲演一次”,“先生来此讲演的时间,一星期或两星期均可”,“讲题先生可以便定,但时间必在五月内,愈早愈好”。(《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虽然落款由杨振声代签,但胡适此行,郁达夫是全程参与联络的。“五月内”的最后一周,9月26日,胡适南下抵武汉,29日开始在各校演讲,至10月5日。其《南行杂记》有记:这回南下是受了武昌大学和武昌商科大学的邀请,去演讲五次。但到了武汉以后,各处的请求很难拒绝,遂讲演了十余次。原五次演讲包括武昌大学的《新文学运动的意义》《谈谈〈诗经〉》(9月29日)、《中国哲学史鸟瞰(一、二)》(10月1、3日),和商科大学的“文化侵略”(10月2日),后来增加了在文科大学、华中大学、武大附中、湖南中学和青年会、银行公会等处的演讲,总计在汉演讲13场,另外,胡适还莅临了武大学生欢迎会、武汉各界欢迎会和教授公宴等活动。胡适在汉期间,郁达夫与之多有交往。胡适称“见着许多新知旧友,十分高兴。旧友中如郁达夫、杨金甫,兴致都不下于我,都是最可爱的”。尽管目前尚未能明确郁达夫陪同出席了上述哪几场演讲和欢迎活动,但29日上午,胡适《新文学运动的意义》中不少观点,是被郁达夫记录在《咒〈甲寅〉十四号的〈评新文学运动〉》一文中,作为对孤桐(章士钊)先生评点的回应的。

郁达夫(二排左四)与胡适(二排左三)等合影10月中旬,诗人千里返京,什刹海北岸那个温馨的家,对郁达夫日夜奔波的苦辛和“万料不到”的被逐当是一种治愈。这一年暑假,夫妻两个,日日与龙儿伴乐,无论湖滨散步,吃饭看戏,还是摘葡萄,打枣子,一家三口总是形影不离,尽享天伦:“这一年的暑假,总算过得最快乐,最闲适。”(《一个人在途上》)而这一年的武昌体验,在郁达夫也是一言难尽。

(0)

相关推荐

  • 新刊 | 李欧梵:现代性的想象

    文/李欧梵 原刊于<书城>2019年12月号 <现代性的想象>是我的一本学术论文集,由我的老友--苏州大学季进教授--编辑而成,从选材到编排,他一手包办,而且还写了一篇后记,对 ...

  • 沈及童 || 以我之“沉沦”引新文学之浪潮

    主播:沈及童 提及新文化运动,或许你会想到陈独秀,李大钊. 陈独秀 李大钊 提及新文学,或许你会想到胡适,徐志摩. 胡适 徐志摩 确实,席卷全中国的新文化浪潮中涌现出了无数代表接力向前引领着桎梏中的国 ...

  • 彷徨呐喊两悠悠(2) ——从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看鲁迅对郁达夫的影响

      彷徨呐喊两悠悠(2) --从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看鲁迅对郁达夫的影响 1936年10月9日,中国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离开了世界.噩耗传出,郁达夫悲痛欲绝.从此,似乎郁达夫与鲁迅的友谊结束了.但实际上, ...

  • 难忘《春风沉醉的晚上》

    难忘<春风沉醉的晚上> 老郑读书评论 在大学期间,也就是1980年前后,我已经收藏和读完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郁达夫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让人读后难以忘怀的小说,如:<沉沦>.< ...

  • 张屏瑾 | 白话新诗、现代诗与早期城市文学——从北京到上海

    <新诗集>,上海新诗社出版部1920年1月出版 编者按 新诗与城市的关系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开掘的有趣的话题,张屏瑾博士在比较的视野中,分析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在新诗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不同 ...

  • 「记忆1917」五四知识分子的龃龉前行——由赵毅衡的知识分子观引发的思考

    赵毅衡在<走向边缘>中提到他的知识分子观:今天的知识分子不需扮演传统士大夫角色.革命家角色.或做社会的螺丝钉,应是在文化批判的深度上下功夫.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符合中国时代基本发展趋势的. ...

  • 文言已死百年祭,白话,但不可太白话?

    '文言已死'所给20世纪中国带来的震动与变化,绝不亚于'上帝已死'所带给西方的深远影响.1917年初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在新文学意义上发出了'文 ...

  •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

    引言 从1903年初执<苏报>笔政.鼓吹民族革命,到1925年复刊<甲寅>.排诋新文化思潮,章士钊的文言政论纵横舆论界二十余年,自成一家,在民初文坛占据了殊为重要的位置.其中, ...

  • 冷门的文学常识你知多少?建议收藏!(中国近代篇)

    <野草>:鲁迅著,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散文诗集. 鲁迅 <尝试集>:胡适著,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冲积期化石>:张资平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

  • 把“文学碎片”拾捡镶嵌起来

    来源:解放日报2021-04-10 11:00 作者:夏斌 40多年来,陈子善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和痴迷的工作状态,兴致勃勃地把一块块"文学碎片"拾捡起来,再镶嵌到适宜的位置上. 有 ...

  • 石钟扬: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上)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安庆过去不看塔. 每念及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久传不衰的这则口碑.耸立在长江之滨迎江寺内的振风塔,素有&qu ...

  • 中国第一位女西洋史学家

    陈衡哲 陈衡哲是中国第一位女西洋史学家,近代中国第一位女硕士,撰写了中国近代第一部白话文世界史著作<西洋史>,是当时唯一一位为中学生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女性作者.她还是北京大学乃至近代中国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