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能力考 (2013年12月 N1 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仅供参考。
【问题7】
以下是一本叫《人生相谈万事OK》的书里写的Q&A。
Q70 讨厌狗
丈夫的老家(的人)很喜欢狗,(而且)是在家里放养的。
但是我非常讨厌狗。以前母亲也对我说过“接近就会被咬”。
狗大概也知道(我不喜欢它)。对着其他人都哼哼地撒娇,唯独对我拼命地叫。
我可能没有资格做这个家的一员。虽然是被狗(嫌弃),我也感到很有压力。
A70 用狗粮饼干驯服
巴普洛夫做过一个关于狗的有名的实验。摇铃后给狗喂食、摇铃后给狗喂食、这样重复很多次后,
不喂食,仅仅是摇铃狗也会分泌口水。请利用那个发现。
去宠物店买点美味的狗粮饼干回来。每次去夫家一定带着放在口袋里。
在此基础上,你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不论它怎么吠你,都不要慌张。
绝不能缩手,大喊,逃跑。不能让狗看到脚步。但是,不可以直视狗的眼睛。
因为狗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威胁。在这方面,人的常识是行不通的。
不直视对方是狗之间的礼仪。
然后被吠了也不能慌张,把视线移开,然后把狗粮饼干放在手心伸出。
狗的牙齿不会碰到手,还没有把饼干拿在手里喂恐怖。
你以后只要碰到它了,一定要给它喂食。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狗就会把你等同于食物记在脑子里。
最终就会流着口水迎接你的到来了。
上面的方法,我一个讨厌狗的朋友对我家一直吠他的狗用过。
现在我家的狗看到朋友也会叫,但是是想要饼干的央求声,得到饼干后就会立马变得温顺。
我朋友也知道狗叫是在向他要饼干,也不再怕了。
给了饼干后就不要再理它了,不要勉强自己(去亲近它)。
就像已经有些喜欢狗的人在了,有一些不喜欢狗的人在也挺好。
【问题8】
(1)
学东西当然包括学习答题的知识和技巧,但是那其实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我们通过书本和学校学习了各种各样前人总结的规律、道理。
但是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的“经验”我们会碰到至今未曾见到的、或是隐约见过的与“经验”相悖的东西。
也就是说,学的越多,遇到的问题就越多。
(2)
下面是写给某家旅馆的邮件。
我在11月30日通过贵旅馆主页预约了住宿。
根据预约界面的提示,能否入住贵旅馆会以邮件的方式联络,但至今还没有收到邮件。
离出发日很近了,所以想早点确认下来。
预约号码:131130172,预约相关内容如下:
住宿时间:2013年12月21日~23日(两晚)
人数:3人(两个大人,一个小孩)
房间数量:1间(禁烟房)
另外,预约时晚饭的时间定的19点,还请帮忙改到18点。
拜托了。
(3)
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理解偏差 产生于 医生对于患者症状的专业的医学判断和患者自身的判断之间。
医护人员所要做的就是,让患者再次思考自己的判断及由自己的判断所做出的决定,让患者意识到正确科学的治疗方式。
就也是说面临着打破患者已有认知帮其重建新的认知的难题。
(4)
日记里都是个人私密的内容、是没有读者的,不止如此,也可以说是不想被别人读的隐私内容。
仅仅只有一个读者,一个独特的读者。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意看,那就是写日记的人。
那个读者站在跟笔者不同的角度考虑着各方面的问题。
万一日记被人偷看了,死后被曝光了,自己写的这些东西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等。
但是这种顾虑跟 日记里都是私密内容 这点是互相矛盾的。
【问题9】
(1)
画了十年画,我最近终于知道在画到哪个程度该停笔了。渐渐明白了不过度作画何时停笔(如何把握停笔时机)的秘密。
刚开始的时候,动笔很勤。正因为很想作画,所以一直觉得不够,然后不停地画。
但是,我认为没有必要勉强自己有所保留。
果然,任何事还是做得(尽兴)彻底的好。
比如,如果没有在空腹的时候吃到饱腹这种体验,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吃多少。
人类,只有知道自己满腹的程度,才能知道半分饱、八分饱的分别是哪种程度。
因为只有通过一次彻底的尝试,才会懂得自制、不过度的好处。
直面自己想描绘的主题,画到自己没有感觉的程度就好。
如果理性地看待画作,感觉这里不足,那里不足,又加上几笔的话,就不知道自己何时该停笔了。
那和单纯地跟着自己的感觉作画不同,变成了对画的讲解补充。
这样的话,画就会变得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
诚然,有客观看待的能力这点也很重要,但是我想(作画)是不能以讲解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直接心情(这种方式进行的)。
(2)
与一般人想象的相反,在科学创造出飞跃性成果的现场,任何人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新奇的惊讶和小小的想法等都能是它的起点。
不如说,科学界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为基础的。
但是,与日常的想法与惊讶不同,科学不仅仅停留于想法、吃惊,这是它的特征。
想法和吃惊不过是发现“新奇确切的看法”的契机,科学就是将它们彻底研究、用心专研的过程。
实际上,用心专研才是贯彻始终的态度,这在历史上少有的几位科学家身上能看到。
被惊到之后, 试着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那些一直以来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不止步于此,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贯彻始终,使其成为确切的东西的话,你会发现以前求而不得的东西,现在能轻松得到。
以新奇的吃惊、小小的想法,然后还有自己看法的小小改变为契机,
用与常识稍有出入的眼光看东西时,某些固化的常识是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呢,试着这样思考。
这就是真正促使科学发展的人们的共同态度(做法)。
(3)
大部分人都崇拜有个性的人,如果可以的话还打算模仿下,但是实际上,人们又暗暗地想跟他人保持一致。
不合群、跟不上别人,都会使他们极度不安。跟自己有着相同的想法的人可以使他们十分安心,
因此只要发现了有相同想法的同伴,就想马上跟他们打成一片。
人类这样的倾向,不仅仅只有日本人有,基本上是人的本能,可以说是每个人多少都有点的。
但是,为何人们都表现得如此讨厌平庸呢。
那大概是,人们知道大多数人都只能平凡地过一生,也隐隐感觉到自己的未来也就那样,
这种片面的断定,将自己的人生封闭在没有希望的、无法改变的蓝图里,这让人感到没有自我价值,所以人们都讨厌平庸。
明明在现实中生存欲望(干劲)十足,却被告知自己的未来就只能是这样,这样限定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
(促发)生存欲望的根本条件被根除了。
自己渐渐地知道自己的渺小,而且在那个渺小里,肯定还有未知的部分。
在那里勉强地寻找着自己是特别个体的证据。
【问题10】
不仅是音乐,被称作“艺术、文化”的这类东西、多数人认为是可以与现实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离的。
而且正因为如此,可以说它们一直以来是被当作有价值的东西。
像近些年,一旦财政状况恶化,生活情况变得恶劣,这样的东西经常会被当成不需要、不紧急的“无用之物”切除。
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作为“为了忘却荒芜世界”的绿洲而被赋予意义。
不管是哪种情况,研究音乐的我们屡屡会被人这样说“在这生存不易的世界,你们可以做那样的事,真是羡慕”,
当时心情就变得十分复杂。
可以说发生了180度转变也不为过的近年文化研究的发展中,撇开政治和社会舆论、单纯地谈文化是一种幻想。
不如说,那样的幻想本身已经成了带有一定政治、社会思想体系印记的东西,这一点也已经明确了。
现在,在音乐研究者中,相信这世上有脱离政治、社会影响的纯粹的音乐的人一个也不存在吧。
做音乐研究的人的思想也在变化,研究的实际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如此,
反而不做音乐研究的人更想拥有纯粹的音乐,这样想的话会很讽刺。
处于社会科学顶端的人每次谈起音乐,都好像回到了30年前研究音乐的时候,都用古典的结论和模板考虑。
这点已经明确,且这样的场合,我已经碰到过好几次了。
以历史学家为中心编织了的蛮横的言论,针对音乐发表了严重不符事实的、陈旧的言论,
与音乐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相违背的情况也屡屡发生。
这十几年呈现在音乐研究者眼中的世界明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我们的信息释放不足,那份乐趣没有完全传达出去。
我觉得是这样的。
【问题11】
A.
近些年(人们)对食品问题的关心度很高。
其中对食品安全性表示担忧的声音占了大多数。
政府已经设立了中立的、进行公正、科学评估的机关,企业也开始做相关的检查和公示,这样一来,可以说跟以前相比安全性有了提高。
但是很遗憾,这仍然没有让消费者感到安心。
今后的关键是,消费者正确理解“已经评定为安全的食物是安全的"吧。
也要让消费者相信,通过科学评定为安全的食品是安全的。
因此,除了食品供应商要做简单易懂的说明外,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说明,消费者也有必要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
B.
对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采取了合适的对策,科学地证明了其安全性后,到最后仍然得不到消费者的再次购买,这种事情经常有。
因为消费者没有认同。
关于食品安全,即使没有绝对的安全,但至少可以通过增加成本提高技术上的安全。
而且关于安全度,大多时候可以科学地用数值来表示。
但是,要让消费者安心的话,取决于他们是否接受这些客观的数据,这完全由消费者主观决定,要说服他们并不简单。
要让安全等同于安心是有难度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相信”食物供给系统“的程度。
如果消费者、生产者、政府之间能够建立信赖关系的话,安全证明就能带来安心了。
【问题12】
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教我这个秘诀的是,是小时候的女儿。
“从外面回来,记得洗手”
“记得说多谢款待”
无论多么有威严的声音,一边看报纸,一边说的话是完全没用的。
“父亲虽然一直在这样说,但是洗手好像不是什么大事”
不好好看着眼睛说话的话,孩子当下就会这样判断。如果看着旁边,即使不停地重复强调要说“多谢款待”,小孩也不会说。
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是 让双方更好的理解彼此,更好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交流的秘诀。
这不仅仅对小孩有效。工作上,家庭里,所有场合都有效。
变成成人后,经常会圆滑地说话。
既然是生长环境、价值观、想法不同的人在一起,那么意见相左,产生误会也就不新奇了。
“好好地交流的话,双方都会相互理解的”,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说法只是理想。
某一方妥协,或双方都稍微改变自己的想法以达成一致,仅仅这样的话,是无法百分百解决问题的。
结果就是,双方会因为“沟通无效、一直在说同样的话”而感到厌烦,然后停止沟通,陷入僵局的情况也不少见。
即便如此还是不想放弃沟通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个秘诀。
无论意见有多么相左,有怎样焦灼的麻烦,一定记住 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即使是想法完全不一致,最后还是无果的对话,如果看着对方的眼睛继续对话的话,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此时会对对方产生尊敬之情。
即使觉得这个人说的不对,看着对方的眼睛倾听的话,也会对这个人的人格有不同的认识。
即使不认同对方的意见,也会认同对方的人格。
如果看着对方的眼睛,即使双方在争吵,也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一体感。
结果就是,即使没有解决问题,也不会更糟糕。
这一点是我的经验之谈,是有保证的。
累的时候,低落的时候,做不到看着对方交谈。然后越向下看(看向其他地方)事态就会越糟糕。
那么,我们不要一边洗东西一边谈重要的事。不要看着电脑,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吧。
哪怕对方不理解,对方不接受,只要知道这个秘诀,肯定会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