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只知道茯苓、薏苡仁吗?这些中药也不要漏了哦
今之人体内多湿,祛湿成了不少患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祛湿之法主要有三,透湿、燥湿、利湿。
其中,利湿最为医家所常用,长于利湿的一些中药大家也比较熟悉,如茯苓、赤小豆、薏苡仁等。
今天,我们就暂且跳过利湿药,为大家介绍一下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透湿药和燥湿药。
发汗,利湿。辛,寒。
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散邪汗也。
浮萍发汗胜于麻黄。
紫萍一粒丹:用紫色浮萍晒干为末,炼蜜和丸,每服一丸,以豆淋酒化下,治瘫痪、诸风及脚气。
浮萍能利水,浮肿可消。
行皮透湿。辛,温。
行皮利水。辛,凉。
苍术、生姜均辛温发汗药也。而苍术燥湿,其力尤猛,湿在表者,燥利难除,是必用行皮而能宣透者以解。此苍术、生姜二皮所以为透湿之要药也。
能除脾胃湿热郁结。苦,平,微寒,入膀胱经。
茵陈有清湿、解热、发汗、净血之能,为黄疸之特效药。阳黄佐以栀、柏;阴黄佐以姜、附。得连、柏、葛花、苜蓿、五味子治酒疸;得二术、苓、泻、麦冬、木通、橘皮、神曲治谷疸;得生地、黄柏、石斛、木瓜、牛膝、仙人对坐草治女劳疸;得五苓散总治诸疸。
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身面悉黄,用之极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面身皆黄,多热,久不愈。寇宗奭用此同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为散,每用三钱,水煎服,五日病减三之一,十日减三之二,二十日病悉去。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栀子柏皮汤去燥热,譬如禾苗,潦则湿黄,旱则燥黄,湿则泻,燥则润可也。
治黄疸,利小便,须用北地山茵陈。发汗,治体痛,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须用江南山茵陈。若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也。
又说,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治湿热黄疸要药。山茵陈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茵陈专走气分而利湿热,若蓄血发黄非此能治也。
除湿痹,消胀满,为利湿清热药。甘,平。
大豆卷治湿痹,筋挛膝痛,去胃气结聚留滞,并治水病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同大黄用)。
大豆卷与茵陈皆能透湿,大豆卷健脾以透湿,茵陈发汗以透湿。
发汗燥湿,升阳解郁。苦,温,入脾、胃、肺、大小肠经。
补脾,燥湿,除痹。甘,温,入脾、胃经。
二术俱为阳草,故祛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药性偏长,物无兼力。
术燥肾而闭气,故溃疡用之反能生脓作痛,人但知术能健脾,此盖指脾为湿邪所干,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宁知脾虚无湿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之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足云?
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得传入于脾。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当辨,盖有止发之殊也。
苍术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脾胃湿,力不如白术。
苍术升阳解郁,腹中窄者宜之。白术则忌,以其能闭气也。
散气燥湿,化食积,消胀满。苦,温,入脾、胃、大肠经。
厚朴之用有三:平胃,一也;去腹胀,二也;孕妇忌之,三也。虽除腹胀,但虚弱人宜斟酌用之,误服脱人元气,惟寒胀大热药中兼用,乃“结者散之”之神药也。
厚朴属土有火,其气温,能泄胃中之实,平胃散用之佐以苍术,正为泻胃中之湿,平胃土之太过,以致于中和而已,非谓其温补脾胃也。治腹胀者,因其味辛,以提其滞,气滞行则宜去之。若气实人误服参、芪以致胀闷或作喘宜此泻之。
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滞,气壅暴胀,与夫冷气入腹,肠鸣呕逆,腹痛泄泻,皆当用之。
得枳实、大黄泻实满;得陈皮、苍术除湿满;同利水药用能厚肠胃而止泄泻。
燥湿祛寒,除痰截疟,调中消食,开郁破气。辛,温,涩,入脾、胃经。
草果气味极辛微香,性温,调散冷气甚速。
风寒客胃,当心作疼者,煨熟用之。
草果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疫,若明知身受寒邪,口食冷物,胃脘作痛,方可用以温散,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
草果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方卑下,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宜用之。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或云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草果能除太阴之寒湿而化痰,故能宣开脾窍,痰疟用之能截止。
伤生冷,腹痛泄泻宜之,取其温而能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