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形象思维
醉月诗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要想在诗中抒情述志,必须通过形象思维、情景融合来表达,表达出来的东西仍然是带有主观性的形象。当代诗论家丁芒先生曾把诗的形象思维方式概括为“三段论”:客观事物价(形的确定)~构成意象~重新确定主观化的形象。这三段就是通过作者意念情感作为中介,顺势推进的。
那么,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具体有哪些呢?俺个人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景中情,主要写景,以景寓情。
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一篇咏物诗,借蝉言志,寄托了作者崇扬高洁品行情操和“清华人雍贵”的风度。(虞世南:浙江余姚人,唐太宗曾赞誉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以写景为主的有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前者表达了“诗仙”遇赦在返回江东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后者表达了“诗圣”在平定西山盗寇扰乱后返回草堂,有望回故乡而充满了无限的欣喜和希望。
二、情中景,主要写情,以情布景。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发出的感叹,诗句表面似乎都在抒情,但仔细分析,情中含景,“前不见古人”却有人,是燕台用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燕昭王,“后不见来者”也指人,是指再没有象燕昭王那样重才的明君了。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赞扬了一位宁可轰轰烈烈死去,不愿忍辱含羞、苟且偷生象项羽那样的英雄形象,其实细品,在虚境中也是含有具体形象的。
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是先景后情,前两句描述登楼观望到是实景,后两句是诗人登楼时所引发的自身感受,并带有哲理性内涵,吟诵全诗,不仅为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所感染,同时也为祖国山水的雄伟壮丽而自豪。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诗则是先情后景,后两句衬托前句,表现了诗人飘泊他乡的孤独感和异客之愁。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把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以及半夜里传出的寒山寺钟声,有选择的加以组合,堪称是情景合一的典范,烘托出羁旅人飘泊异乡那种孤茕寂寞的心境。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老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中灯影残焰、夜读来信、病老惊魂、暗风寒雨等带有情感性的物象贯穿在一起,意脉相连,构成凄清愁绝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其朋友被贬感到无限的忧伤,以及无奈与不平的心情。
诗词的形象思维,俺知道的也不多,俺个人以为主要也就以上三种方式,理论知识一贯是俺的弱项,至于具体实例,唐诗中还有很多,此不再一一例举(其实俺一时也举不出那么多例),说错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