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4
排水缺陷也是归绥城频遭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绥城地处大青山前冲积扇平原,城区北部30多条大小山沟及坡面的洪水,通过哈拉沁、坝口子等主要山沟汇成的行洪河道穿过城区,流入小黑河。这些主要山沟日高程比归绥城区高100m,而距离城区只有6km,一旦发生大洪水,用不了半小时,就使城区变成一片汪洋[18]。归绥城在雨天除了要排去城区本部的水,还要排去山水。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山水水势激暴,水量亦大。归绥城排水能力非常有限。归化城曾修有护城河。崇德六年,皇太极命古禄格等增筑归化城外墙,“墙外俱浚深壕[33]。”《蒙古志》也载,归化城外郭四周“环以濠[56]。”《支那地志摘译》也载,其城郭“以外壕绕之[57]。”1980年,修建下水管道时,在恒昌店巷西口南15m处挖出原南城门遗址,有护城河,木渡槽已腐烂[58]。这一发现印证了上述文献的记载。荣祥称,位于大礼拜寺巷北端与通道街南端接连处的利合桥,很像归化城北门外的护城桥,水渠巷也许就是古时的护城濠[59]。归化城的石羊桥河俗称为护城河[16]。尽管史无明文记载,但以归化城的水环境观之,其护城河水源应来自札达海河。除护城河之外,光绪末年之前,归化城无排水体系,雨水靠路面自然排泄。光绪末,归化城修了第一条排雨水暗沟,至建国前,它仍是归绥市唯一的排水暗沟。此沟为砖石砌筑的矩形沟槽,南起议事厅巷西口南,向北又折往西,通入札达海河,全长460余米。据口碑传闻,清末民初在南茶坊一带曾修过一条排水明沟,称作阳沟。几十年前它就已面目全非,只留下“阳沟沿”街名。阳沟沿街后来也被并入南茶坊街,不存其名[16]。绥远城门外有一条泄水河[23],即护城河。绥远护城河水源自哈拉沁沟水[9],河宽八丈多,离城根十丈远[60]。深“或丈余,或七八尺[23]。”如此规模的护城河,对于过大的洪水也不易宣泄。光绪三十年,贻谷在绥远城“西南修泄水闸二,四面浚隍[23]。”这一做法可视为人工对城址的合理改造,以解决绥远城防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