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双效,利那洛肽赋能IBS

来源:消化界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依据患者粪便性状特征,IBS可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及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四类亚型2。从目前流行病学数据来看,IBS的全球患病率约为6%~17%3,中国患病率达6.5%1,其中IBS-C在中国IBS的患病率为16%4。在2020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邹多武教授围绕IBS的诊断与治疗做相关学术报告。

IBS-C诊断现状不容乐观

IBS存在就诊率低1、诊断延迟5、诊断率低4的现象,而在多因素综合影响下,IBS-C的诊断更是难上加难,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罗马Ⅳ6去除“腹部不适”的诊断标准并将IBS-C的诊断阈值升高,该诊断标准的确立在亚洲人群IBS的诊断中易漏诊,且敏感度低。

第二,IBS-C患者症状表现多样化,有典型症状,也有不典型症状,不利于患者确诊:

◎ 典型症状7:反复出现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且常与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硬/块/颗粒状粪便)伴随发生。腹胀/腹部不适是最令IBS-C患者感到困扰的症状;

◎ 不典型症状2:包括消化不良、偏头痛、性交困难、间质性膀胱炎、纤维肌痛等。

第三,IBS-C患者与功能性便秘(FC)患者大量重合8-9,且IBS-C与FC症状常在1年内相互转化,影响IBS-C患者确诊9。

基于以上IBS-C诊断现状,虽然IBS-C的诊断标准在不断更新,但仍无法满足中国IBS-C的诊断需求,探寻符合中国病情的IBS-C诊断方法迫在眉睫。

寻求更符合中国IBS-C病情的诊断方式

多个权威组织和专家更鼓励临床医生应基于症状做出诊断IBS,亚洲和中国专家共识强调要基于亚洲人群典型症状进行诊断:在IBS-C诊断时,要基于亚洲人群和中国患者的临床表现:

腹部症状:中国IBS临床诊断需充分考虑与排便相关的腹胀,包括上腹胀1;

便秘评估:依据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BSFS)诊断IBS-C时,应包括1型至3型粪便,还需注意患者的特殊排便症状,如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和便急10;

症状诊断的关键:便秘、腹痛、腹胀是IBS-C患者基于症状诊断的关键,尤其是无报警症状及肠镜阴性的患者更应该提高识别意识1、11。

因此,在对IBS-C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后,若未找到器质性病变证据,应基于患者症状,尽早做出IBS-C阳性诊断,以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

即使诊断明确,IBS-C治疗仍不如人意

国际上以缓解腹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并增加排便为IBS-C治疗目标12,《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除要求改善腹痛等不适症状之外,还增加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恢复患者社会功能的目标1。

IBS-C治疗方案主要根据患者主要症状选择治疗药物1、13(详见表1),但从当前治疗现状来看,很难达到以上治疗目标,原因分析如下:

一方面,传统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传统药物只能缓解单一症状,腹痛与便秘只能缓解其中一项,但IBS-C患者腹部不适症状常与便秘伴随发生1、14、15;药物安全性无法保证,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甚至增加癌变风险1、16、17;因需多次给药,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另一方面,欧美一些国家对IBS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对目前IBS整体治疗满意率低;来自中国的研究发现,现有药物疗效不佳导致半数以上IBS患者近一年内反复就医;传统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对IBS患者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表1 IBS-C患者传统用药选择

打破IBS-C治疗困境,利那洛肽提供用药新选择

传统药物的局限性与不安全性引人深思,我们也重新思考:临床究竟需要什么特征的药物,才能真正缓解IBS-C患者症状呢?再次对IBS-C治疗现状分析发现,同时满足以下三大特征的药物才是IBS-C急需的:

1. 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2. 同时缓解多个症状;

3. 副作用小,长期服用安全。

为什么利那洛肽符合IBS-C临床治疗需求呢?它又是以何种方式缓解IBS-C患者症状呢?

其一,利那洛肽作为肠道促分泌剂的一种,其作用靶点区别于其他制剂18(见图1),多项研究数据显示,在多种肠道促分泌剂中,利那洛肽具有优势作用19;其二,利那洛肽作为首个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20(GC-CA),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可同时增高细胞内外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细胞外的环磷酸鸟苷浓度升高,降低内脏高敏感及痛觉神经活性,从而缓解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而升高胞内环磷酸鸟苷,能促进肠液分泌,缓解便秘;也因此利那洛肽能一药双效,实现改善便秘的同时缓解腹痛21。

注:GC-C:鸟苷酸环化酶C;CFTR: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剂;cGMP:第二信使环磷酸鸟苷;GTP:鸟苷三磷酸

图1 不同促分泌剂治疗IBS-C的靶位

也正是得益于利那洛肽一药双效的药理机制,才能打破传统药物治疗IBS-C治疗困境,显露出独特优势:

优势一、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只能缓解IBS-C单一症状,利那洛肽可以有效缓解多个症状。国内外研究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应用利那洛肽一周后在显著缓解便秘症状的同时,也有效缓解腹痛、腹胀症状,增加排便,解决长期困扰IBS-C患者的问题22-23;

优势二、长期服用利那洛肽,疗效稳定。美国一项多中心对照研究数据分析,应用利那洛肽26周后,不仅能够解决IBS-C患者最为痛苦的腹胀、便秘等症状,同时能够持久稳定地维持疗效,且安全性数据良好22。

总之,利那洛肽作用机制独特,一药双效同时缓解腹胀、便秘等最为困扰IBS-C患者的症状,疗效显著且安全稳定,被美国、丹麦、加拿大、中国等多国权威指南强烈推荐用于IBS-C患者的整体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 中华消化杂志. 2016; 36(5): 299-312.

2. Lacy BE,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6): 1393-1407.

3. K-A Gwee, et al.J Gastroenterol Hepatol . 2018 Jan;33(1):99-110.

4. Tao Bai,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Su1585,S-537.

5. Hulisz D, et al. J Manag Care Pharm, 2004 ,10(4):299-309.

6. Ghoshal UC, et al.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7, 23(3):334-340.

7. Chey WD, et al. JAMA, 2015, 313(9):949-958.

8. Palsson OS,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6):1481-1491.

9. Wong RK,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0, 105(10):2228-2234.

10. Gwee KA, et al.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9 ,25(3):343-362.

11. Hsong KH, et al,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8, 24:197-215.

12. Johnston JM,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3, 29(2):149-60.

13. Simrén M,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2(2):112-122.

14. Mearin F, et al. Rev Esp Enferm Dig, 2016, 108(6):332-63.

15. Heading R,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24(2):207-36.

1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等.胃肠病学,2013,18(10):605-610.

17. Gale JD. Adv Ther, 2009, 26(5):519-30.

18. Shanti Eswaran,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4; 20(2): 141-151.

19. Christopher J. Black, Gastroenterology 2018;155:1753–1763

20. Kuhn M. Physiological Reviews.2016;96(2):751-804.

21. 程能能. 新型、口服肠上皮细胞鸟苷酸环化酶 C 激动剂——利那洛肽[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9;28(4):291-295.

22. Chey WD,et al.Am J Gastroenterol.2012 Nov;107(11):1702-12.

23. Rao S.et al.Am J Gastroenterol 2012; 107:1714–1724.

#医师报超能团##超能健康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