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学匾说(1):一块匾额上雕刻的文史知识

这是一块道光十一年(1831年),受朝廷之托,由翰林院编修魏敬中,为李鸣文所授的《硕德杖乡》匾额。

《硕德杖乡》匾额

匾额的左边,所刻匾文:“李鸣文立,道光十一年,岁在重光单闰孟陬吉旦”。

右边的匾文:“赐进士出身,敕授承德郎,例晋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纪录二次,魏敬中为。”

千万不要小看简短的匾文,背后的文史知识肯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其中,孟陬一词就让很多人费解。当我在这里看到“孟”字时,会联想到一年四季中的孟月、仲月、季月,同时也会想到古时兄弟排行的次序:孟、仲、叔、季。如果有人背诵过《楚辞·离骚》,其中有句“摄提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里的孟为始,陬为正月,孟陬即农历正月。可见,古时农历正月是立 匾额的好月份。

吉旦:本意为吉祥的农历初一。泛指吉祥的日子。

赐进士出身:对于明清科举考试熟悉的,一定不会对这几个字陌生。明清时,会试中第后称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中第后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三甲: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为赐进士及第;二甲与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与赐同进士出身。可见,匾文中赐进士出身的魏敬中,在当年的殿试中名列二甲之列。

另一块硕德杖乡匾

其中的敕授,在过去任官制度中相当有讲究。三品以上的称册授,五品以上的称制授,五品与六品称敕授,而六品以下的称旨授。可知,魏敬中为五品或六品官。

承德郎:清朝正六品文官所授的散阶官名。散阶即授予官职的同时授予的虚衔。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魏敬中曾做过正六品。

奉政大夫:清朝正五品所授的散阶官名。清朝凡正五品官员,概授奉政大夫。可见,魏敬中担任过正五品的官职。翰林院编修,大家很熟悉,不再多讲,官品不高,但名气很大,都是高学历人才(进士),前途不可限量。

加三级纪录二次:这是清朝礼部奖叙制度的规定。官员考核,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即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功绩者,可予以加级,而考核成绩不佳的或予以降级处理。对不足以加级或降级的,则以纪录载之。不要小看了官员考核“纪录”,在过去“纪录”是可以抵消降罚的,纪录四次,可以抵降一级,纪录一次,可以抵罚俸六个月。在清朝很多史书上,会看到 有些官员因为犯了小错而被罚俸六个月。此时很多读者以为真的会罚俸六个月,其实如果此官员在过去考核时,曾被记录过一次,就可以抵消六个月的罚俸;同理,如果犯了大错将要被降一级处理,如果在考核中曾有四次纪录就可以抵消降一级。

正文匾词解读:硕德杖乡

硕德很好理解,即大德。唐朝刘禹锡在《为京兆尹答於襄州第一书》中有“其宗勋有八柱之贵,其硕德有三老之中”之句。

匾额硕德出现频率高

杖乡,很多人不甚了解。此词出自《礼记·王制》: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意思为,于家、乡、国、朝,分别从五十岁到八十岁的老者,可以扶拐杖在相应的范围环境里,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享有相应尊崇的地位。而九十岁的老者,则可以不上朝听差,天子若有所询问,要亲临其住所,并带上时鲜珍肴以奉侍。可见古代老人,年纪越老,地位越高,越受尊崇。现在却恰恰相反,年龄越小越受宠,老人却被晾在了一边。当然,古代有些人年纪不到,却假装老人拄拐,妄图享受待遇,是不被允许的。在周朝,有拐杖使用的礼仪制度,什么年龄的人可以拄拐,可以在什么区域拄拐都有严格规定。所以,古时拐杖是不能随意用的。因此,拄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老人享受待遇的凭证(“老年卡”)。

总结:

此匾是翰林院编修魏敬中受朝廷之托为李鸣文所授的匾额。其中“硕德”是对受匾人德行的赞美,“杖乡”则是对六十岁受匾人长寿的祝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