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有什么作用?《黄帝内经》这样说

本 期 导 读

本文选自王富春主编《灸法医鉴》一书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包罗全面的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内经》近半数的篇幅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尤其是《灵枢》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学的核心部分。

《内经》对针灸的理论和应用有全面的论述,其中关于灸法的论述涉及36篇,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对艾灸理论基础的奠定和后世艾灸疗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整理如下:

(一)灸法原则

根据经络气血虚实不同,辨证施灸。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即指经络的分布走行各有处所,经行于里(阴)而络布于表(阳),由于经络邪正的盛衰不同,当辨证施以不同的灸法。

根据六经气血的多少,精神情志的不同选用灸法。

《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即是指出血气有多少,形志有苦乐,天人有常数,灸刺有常度。

(二)灸法作用

《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温散寒邪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即可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2、祛风和营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契,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素问·骨空论》曰:「大风汗出,灸譩譆穴。」

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膝理闭郁,营卫不和,此时用灸可以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

3、行气活血祛癖

《灵枢·刺节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己通血脉乃行,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即是指出血脉因寒气而凝结,运行涩滞不畅,必须先用温熨调和其经脉,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以及项与背脊等关节交会之处,施行熨灸,以行气活血祛痕,待温热之气到处通达,再取穴进行针刺。

4、温阳固脱,补中益气

《灵枢·官能》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即是凡遇大寒在里,或中气下陷以致阴阳俱虚的患者均用灸法。

5、灸治痈疽

《灵枢·痈疽》云:「发于肩及,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火苗之,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即是痈疽初期时可用灸法,使痈毒得以消散。

6、调气通经以治癫狂

《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骼骨也,……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

即指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所致的癫狂可用灸法治疗。

(三)灸法补泻

《内经》中详细描述了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

《灵枢·背喻》指出:「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该篇详细描述了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即根据艾火燃烧的速度之徐疾和火力之缓急来区分补泻。

后世灸法补泻多以其为准。

这种方法对后世灸法补泻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如明代杨继洲描述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针灸大成》)。

显然,杨氏在艾灸补泻的操作时受针刺开阖补泻的影响,对虚寒病证施行艾灸补法,艾灸结束时手按孔穴,使真气聚而不散,而外邪不得侵入,从而发挥温补作用;对实热病证,开泄腾理,引邪气随火气而散,不按孔穴,以泄邪气。

(四)灸法禁忌

灸虽能治病,但如运用不当,也有流弊。

《素问·奇病论》指出:「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

《灵枢·终始》又云:「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即久病不愈,阴阳俱虚的患者不宜用灸法,以免补其阳气,使属阴的五脏之气更趋衰竭,泻其病邪,使属阳的六腑之气更趋虚脱故此类患者当慎用灸法。

(五)艾灸疗法之壮数

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以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

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部位、所患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

《灵枢·经水》曰:「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很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艾灸的壮数可以是治疗犬伤的三壮(《素问·骨空论》),也可以是治疗癫狂的二十壮(《灵枢·癫狂》),也可以随病程确定壮数(《素问·骨空论》)。

《黄帝内经》中的论述虽不及针刺治疗详尽,但也说明,如施灸的量要以年为数,施灸要以少长大小肥瘦来区别对待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