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钟离国
春秋时期的钟离古国之谜
钟离在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国,《史记·秦本纪》之中将其记载为“终黎”。但是如果你在网上或者史书之中进行搜索,基本上都会找到这样的句子“关于钟离国的记载,史料匮乏”。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钟离国古墓的发现,这个资料匮乏的春秋古国很可能彻底湮灭在历史之中,再也不会被人们记起?
为什么这个位于安徽凤阳附近的钟离国地处繁华的中原地带却会大反常理的“资料匮乏”,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且看钟离古墓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
钟离国
钟离古国创建于西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天下之时,最早被封为钟离国主的是伯益的后代,国君和秦始皇嬴政同姓,是春秋时期的诸多诸侯国之中的一个,后来被楚国灭亡。
钟离国最初的位置大约在百团大战的发生地台儿庄南峄的城镇,后来迁到了现在的安徽,再后来继续南迁就没有了史料记载,不过在安徽凤阳和舒城却有许多关于钟离国的传说。
在春秋时期,安徽境内先后出现了20多个诸侯国,北方有钟离国和位于现在的长丰县一带的虎方国,南方则有巢国、桐国、舒国,西面有位于现在六安境内的六国等。
虽然安徽境内的这些小诸侯国面积不大,但是却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非常的富庶,可惜的是,江淮这个地方,却是春秋时期两个大国——吴国和楚国的中间,应该是“吴头楚尾”,所以这些地方就成为了楚、吴两国的掠夺对象和战场。
公元前518年,伍子胥向楚国复仇的时候,将钟离国和楚国的另一个附属国巢国灭亡。钟离古国灭亡之后,城池依旧,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后来钟离国因为吴国和楚国争霸的失败而短暂地被越国占有,而之后就长期地附属于楚国,负责主持国家工作的也不是钟离国君,而是楚国派过去的大夫。
春秋古城遗址
作为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凤阳钟离城遗址已有至少2600年的历史,而钟离古国墓葬就在钟离古城遗址不远的地方。
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钟离国古墓的发现,却是因为一位考古专家在无意之间发现的两座高达9米以上的大土墩,可是对于这两个大土墩的来源和典故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于是专家就进行了初步的取土观察,结果发现了经常在古墓之中被用于防水的白泥膏,于是就得出了其为西汉墓葬的结论。
可是在2005年6月的一天,土墩的北侧却出现了一个出自非常专业的盗墓贼之手的9米深的盗洞,于是专家们就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指导下,开始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
在资深打洛阳铲(也被称为探铲,一种用来探测地下土层土质的考古学工具)的“高手”的帮助之下,专家们初步认定,该墓可能是个呈“亜”字形的墓。但是当专家们按照“亜”字形进行发掘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古墓的边缘,甚至有人都产生了北墩到底是不是墓葬的疑问。
当那个不符合一般古墓形制的距离墓底只有3米的短而狭窄的墓道出现的时候,所有人心底都开始打鼓,可是熟悉考古领域的专家们却因为这种特殊性而更加地小心,一层一层地挖掘记录,就是担心会漏掉任何一丝信息。但是,当封土层被推掉之后露出来的那一圈圆形白土层,却让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的考古人员目瞪口呆。
2007年5月,在凤阳县临淮关镇钟离城遗址东北大约1.5公里的地方,出现的一座圆形古墓葬,给了考古专家们灵感,在那座古墓之中,专家们发现了墓主和10具陪葬人员的棺木痕迹以及骨架,而编钟、戈等大量的随葬品也被发现,最为重要的是,5个镈钟上面出现了铭文。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专家们终于确认了“钟离”两个字,于是,凤阳古墓钟离古国墓葬的身份就被确定了。而与凤阳圆形墓制极其相似的双墩墓葬也被认定为钟离国国王的大型墓葬,可是究竟是谁的墓葬,却因为没有相关的文献而尚未确认。
踏访钟离古城
核心提示:钟离城在凤阳是很委屈的,即便考古确证它是钟离国都,1981年就定为省保单位,县里起码至今尚未顾上它,以致我三十年来来过凤阳数次,居然从没听说,要不是此次采风,遇见钟离城可能遥遥无期。当然,古城的村民也...
钟离城在凤阳是很委屈的,即便考古确证它是钟离国都,1981年就定为省保单位,县里起码至今尚未顾上它,以致我三十年来来过凤阳数次,居然从没听说,要不是此次采风,遇见钟离城可能遥遥无期。当然,古城的村民也没太拿遗址当回事,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仍习惯自称霸王村。他们觉得它只是普通小村,与淮河边的任何小村一样,春种秋收,四季轮回,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要说不同,是它有传说和历史,茶余饭后总可以津津乐道。
其实钟离城不远,出县城往东,大巴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到,但与县城已是完全不同的风貌,车子拐入古城村的村村通后,就进入了真正的乡间,人烟稀少,阡陌纵横,路旁杂树落英缤纷,秋收后的农田枯中带绿,秋色明显比城里浓。猛然到村口时,仍看不到丁点古都气象,连村落也不见,没有孩童嬉闹,不闻鸡犬之声,无遗址标识,更无外来路人。横亘眼前的是并不恢宏的垄状土坡,像残存的河堤,土坡上作物杂草和野树凌乱,或枯或绿,在晚秋的光景中,有些衰败和荒凉。村村通公路由豁口插入,但伸向何处,在土坡外难以窥见。这便是钟离城,即霸王村,它仿佛与世隔绝,亦或一梦三千年,仍在酣睡。
钟离城确实古老,老到没人能确切记忆,官史也不详。要不是上世纪周边发现三座古墓,人们至今只能听着传说遥想,没人知道来龙去脉。当然今天已确认,这片广大区域就是春秋时代的钟离国,它北临淮河,南跨合肥,西过蚌埠,东至天长,是不小的诸侯国。钟离城虽不在国之中心,但它毗邻淮河,占尽地利,是一国之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我从钟离城北望,沿淮一带秋树如烟,朦胧而苍茫,临淮关遥遥相望,据说古城距关口不出三华里,步行也就两袋烟工夫。而那时千里淮河,茫茫旷野,唯有钟离城是热闹的天堂。今天已难想象钟离贵族们如何纸醉金迷了,在凤阳县博物馆里,我依稀能触摸到往昔文明的点滴碎片,幽暗的灯光下,那覆着铜绿的编钟、图案精美的彩陶,似乎都在无声地告诉后人,两千七百年前的钟离城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繁盛,那时的它一定是有非凡的皇都气象的。
那时正值春秋晚期,天下大乱,赢者为王败者寇,钟离国凭借淮河天险意外战胜了正统强悍的徐国,成了淮河南岸小霸主。他们很快发现这片富庶的土地是战略要冲,拥有它,就能对吴、楚、越一剑封喉,于是决定以此建城,繁衍生息。建城当然难,何况人口少,无铁器,但钟离人肯卖力,说干就干,夯土为城,层层累加,就这样,高达数米的城墙拔地而起,四方留门,内建十字路,其间宫殿民居比肩,君王百姓混杂。眼前的垄状土坡就是当年西城墙,今天它是整个遗存最高点,两千七百年过去,仍突兀隆起,需微微仰视。只不过巍峨的霸气已荡然无存,昔日能抵挡刀枪剑戟的夯土顶已坍塌成厚厚的浮土,那是岁月的留痕,应该不肥沃,但不知何年起,霸王村人用它播种了,在这个季节,玉米早已收罄,秸秆枯叶乱糟糟的,我们寻路上攀时,穿行其间,簌簌有声,禁不住就会唏嘘怀想。
我们踏访的恰是夯城制高点,由此俯瞰,城内小村赫然在目。前方秋树遮阴,农舍错落,有传统农村常见的杂乱;右侧一台收割机在收晚稻,有条不紊;靠村口,有农妇在门口晒稻子,时而用扬耙打理,扬耙是古老的农具,在我的故乡几乎绝迹,这里忽然再见,很亲切。这便是我一眼看到的霸王村,它半新半旧,很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味道,可它没风光,也无特点,村貌也不光鲜,比不得这几年冒出来的美丽乡村,唯一特别的是全村都在围城中,比四面夯城矮了一大截,遗世独立,无论哪个方向,里外视线都被夯城遮挡,难怪我在城外全然不见。夯城即便在今天也能轻易将城内包裹得严严实实,可想在冷兵器时代,还能不将钟离城包裹得如铁桶吗?连在场的省考古所原所长阚绪杭也不能不赞叹,他告诉我们,它是淮河沿岸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城墙基本完整,南北长380米,东西长360米,几近正方形。据此我估算差不多有18个足球场大,这在那时是何等了得的大工程。
有人说岁月像刻刀,能把万事万物刻得不成样子,钟离城概莫能外。要知道桀骜不驯的淮河洪灾不断,瞬间就能毁灭一切,何况历朝在此打杀不停,先有吴楚越纷争,接着钟离会盟,后又钟离之战,再后来朱元璋起义,不一而足,钟离城能千古不毁,其选址之精,城墙之固,堪称奇迹。不仅如此,阚续杭说上世纪他来发掘时,城内外颇多遗迹,碎砖断瓦时见,还挖出过排水道,可见古城生活功能也相当齐全。当然,他也说古城历尽沧桑,难免屡损屡修。比如名称就换了数次,春秋叫国,汉时叫郡,往后叫县,今天叫村了。无论怎么叫,有些传说不断,有说叫霸王城,项羽兵败路过,解甲卸衣小卧过,因此得名。也有说是项羽命士兵兜土所筑,所以得名。还有说与三国鲁肃有关,附近疑有鲁肃墓。阚续杭认为皆讹传,他以考古人的自信断定它建于春秋,兴于秦汉,废于隋唐,当西北边的濠州城兴起时,它才最终废弃。现在的夯城是经历代增高加固才有的规模,而根基无疑是钟离国的。
从夯城下来,我在村口遇见两个中年村民,看热闹的他俩对我的造访并不惊讶,我想他们没准以为我是来考古的,能解开夯城之谜吧。他俩皮肤黑,方言重,看样子文化不高,说起村子却侃侃而谈,我以为是原住民,没料都是外来人,至于从哪里来何时来,他们很茫然。他们说原住民都姓陆和史,被朱元璋杀光了,后来才移来了他们,鬼子进村前就来这里了,如今村里三百多口都是外来人,只姓林和衡,这是村里仅有的两大姓,凑巧的是他俩刚好一林一衡,仿佛有意挑的代表。他俩见我对历史好奇,越发兴致高,无需我开口,就竹筒倒豆似的和盘托出。他们很肯定地告诉我这叫霸王村,还说了不少阚续杭没提及的稀罕信息,比如,夯城外以前有护城河,二十多米宽,今天东门外还剩一段;又比如,西城门曾经有规整的砖脚,文革才毁的。他俩指着西城门豁口不无惋惜,而那里一群人正围着阚续杭听往事,没人在意到他们的叹息。
当然,我也听到了古村今天的变化,除了村名和夯城,很多东西今非昔比了。年轻人不太关心陈年旧事,都外出了,逢年过节才回村。只有老人孩子还在留守,但日子也在悄悄地变,十字路已变成水泥路,平房变成农家小楼,夯城内的旱地有些已改水田,种水稻了,传统农活正在机械化,无需人力插秧割稻了。我与他俩攀谈时,那台收割机仍在作业,紧挨着的是南城墙遗址,当年连铁器都没沾过边的夯城如今咫尺之内就有机械轰鸣,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但这些变化并非是沾了遗址的光,而是社会发展之故。依我看,霸王村仅是挂了古城的名,开发尚不知猴年马月,当然我宁愿永不开发,任何打造都是对遗址的毁灭,而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哪怕它再荒凉,也是久远的大美。这么想,就觉得生在这个村不容易,开发和保护两难,度不好把握,而何去何从或许不是他们说了算。
好在中国农民从来淳朴豁达,不像文人钻牛角尖。据说南城墙下的农田时常还能捡到秦砖汉瓦,村民无人意外,也无人多想,他们日升日落,早已习惯了古城的一切。两个村民说这些时语气平淡,像拉家常,还不时朝我微笑,仿佛生活本来就这样。而我隐约听出,村子已经扎进了他们的灵魂,霸王村不但是他们,也是下一辈心里的家,他们在乎村子的一草一木、过去和未来,哪怕村子现在还不富裕。这让我联想到阚续杭的话,他曾呼吁迁出村子,还努力过一阵,终究不了了之,我想有家的地方才有根,谁能舍弃自己的根呢?
因为要赶路,无法多聊,匆匆告别后,我便赶往夯城拍照,恰好一棵老柿树长在夯城半腰上,蓝天下,秋叶寥落,柿子正红,我便就着它留影。那两个村民还在村口,貌似朝我张望,不知是在说树还是说我,或许什么也没说,但我肯定他们的心思与我不同。我此时心不在树,也不在留影。我想,柿树会老,我也会老,霸王村和夯城也会老,沧海桑田,没有谁能左右,那么再过三千年,还会剩下什么呢?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因岁月而改变吧,唯有传说和历史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消失,就如吹过夯城的秋风,三千年前吹过,三千年后还照样吹,寒凉没有什么不同,直吹到天荒地老,那才是永恒的。
颍川鍾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锺离山是接系锺姓姓前祖先伯州黎的食邑地。锺离山不但孕育了接系锺姓,还孕育了气系锺姓。可以这样说,没有锺离山就没有颍川锺姓。但是锺离山已经是一个历史地名,要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找到锺离山已不可能。那么,锺离山又是怎样被找到的呢?相信在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后你会觉得很有趣。
宋朝《唐书》曰:“伯州黎受封锺离国,后裔以国为氏”。这是影响了千年的天大错误!史有记载,锺离国是夏朝之前费侯伯益的后代嬴姓诸侯的封国,原本是在今山东境内,是周朝武王将锺离国的封地从今山东迁移到今安徽蚌埠凤阳县东北约10公里的临淮关;2010年前后考古发掘了锺离国二位国君的墓葬,完全证实了这段历史。 但问题的关键是,伯州黎没有受封锺离国;据老谱,50世伯州黎在任楚国大宰大夫时其食采邑为锺离山。 显然,锺离国是国(诸侯的封地),锺离山是山(普通的地名),即锺离国和锺离山毫无关系,不能因为同有“锺离”二字就将锺离国与锺离山混为一谈。 事实上,伯州黎作为一个诸侯国(楚国)的下属官员不可能得到另一个诸侯国(锺离国)的封地,即伯州黎不是诸侯他不可能受封锺离国,只能得到他所服务的楚国的一小块食采邑地(锺离山);而且锺离山必然是在楚国境内,不在锺离国内。宋朝《唐书》错误百出,是颇受后人诟病的原因。
锺离国的后人以国为姓,姓为锺离,是事实;而伯州黎的后人以地(锺离山)为姓,姓为锺离,也是事实。但是,这二个锺离姓的系出各不相同,是没有任何关联的。这个问题因为与我们所关注的主题无关,这里不作探讨。
现在的问题是:楚国锺离山在哪里?
我家的旧谱记载:“气公之初,因世纷乱,随父叶公隐于颖川锺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遂姓锺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以及 “世传颍川居所锺离山离许州城三十五里,有祖坟三十六穴,有松柏三百余株,坟前有石狮石象,更有明珠山朝拱。”
我相信,各地气系锺姓的老谱应该都有类似的记载。
据考证,秦汉时的许州城在今许昌市东郊,就是说按照锺姓老谱去找,锺离山应该位于今许昌市周边20公里的范围之内。 据《长葛县志》,现今的河南长葛县石象乡,就是因为当地曾拥有的地标性建筑物——钟家的石狮石象——而得名为石象乡的。这就印证了锺家族谱的记载确实不假,锺离山应该可以在石象乡附近找到。据《锺姓通谱》作者、长葛本地人陈瑞松先生考证,60世烈公当年的避难居住地应在现今河南长葛县石象乡境内。但是,许昌平原没有山,位于许昌平原的石象乡当然也就没有山; 在没有山的许昌平原去找山,怎么能找得到啊,他考证不下去了。就是说,陈瑞松先生距发现锺离山仅差一步之遥!
据《锺史文选》介绍,十几年前,广东的锺姓史研究爱好者锺泽民先生等人信访许昌市志办公室,请求协助查找锺离山,得到许昌市志办公室郭宪周先生的答复是:“许昌平原,没有锺离山”。
从海外回国寻根的锺姓宗亲按谱向当地人实地调查,当地人的回答也是:这里没有山,我们连锺离山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结果,面对这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他们终于因为无法在河南找到锺离山而大失所望,无功而返。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石象乡有一个“大土堆”叫封升岗! 封升岗,高出平地二十多米,坡度平缓,光其平坦的顶部就有二三十亩,想象得出来,二千多年前它是那样的林木参天郁郁葱葱,在广袤的许昌平原上,它还不是“山”吗?后来林木消失了,自然就矮颓成“岗”了。陈瑞松先生没有将已经给予了充分关注的这个“岗”看成是“山”,结果就与锺离山失之交臂。
当地人都知道,封升岗上有许多古墓葬,更有一个“古闻人墓”,但不知墓主的姓名。据传此墓为烈公之坟,当时因避难不称真名实姓。有网上文章称,明朝时广东兴宁人锺文亮(注:他是作者的先祖)在明朝任河南布政使司(相当于今之省长),当他离任南归路过许昌时,曾遥拜此“古闻人墓”,并赋诗《过颍川》一首以拜祖:“乱世乏力拯众难,辞官南归效平民,遥望封升闻人墓,倍感祖德恩泽深” ,显然他已经相信此墓就是烈公的。 但是,《锺史文选》作者锺敬和先生(广西省浦北县人)不这么认为,理由是:烈公避难隐居就不是闻人(闻名之人),也不会如此张扬建大墓;此墓更可能是伯州黎的,因为这里是他的食采邑地,他是楚国的高官(大宰大夫),只因为正直敢谏而遭窃国奸人所害,是楚国的英贤,他才是闻人。不过这也只是锺敬和先生的推测,要想知道该墓的真正主人是谁,须待将来考古发掘方能知晓。
由封升岗上的墓葬,以及因为锺家设立的石狮石象而得名的石象乡,没有到过长葛的锺敬和先生在《锺史文选》直指:今长葛市石象乡的封升岗就是50世伯州黎在任楚国大宰大夫时的食采之地锺离山。它在秦汉时属颍川郡所辖,故锺谱称其为颍川锺离山。
封升岗就是锺离山! 这是事关锺姓史的重大发现!
锺离山的被发现,在当今锺姓史的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就如拨云见日般一片光明!
楚国大夫伯州黎的食邑地豫州锺离山,就是今河南省长葛市石象乡封升岗!一个现在光颓成“岗”的“大土堆”历史上竟然曾经叫做“山” !这确实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锺离山是在什么时候改名为封升岗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也没有必要再花许多精力去深入追究。河南长葛本地人在眼皮底下找不到的锺离山,竟然被远在祖国南疆的广西老人在谱书上找到了。历史的考证就是这么神奇。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捡来全不费功夫”。当然,这要归功于锺敬和先生长期研究钟姓史的知识积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锺史文选》之前的“三书”( 即《钟姓史话》、《锺姓通谱》、《锺姓源流史》),苦于无法在许昌平原找到山,三位作者都对锺离山是否存在于古时的颍川地区深深存疑,而锺离国却有国史记载,无须考证就能找到,遂都抛下“汉传老谱”,照搬宋朝《唐书》,将河南颍川的锺离山置换成安徽蚌埠凤阳的锺离国。 尽管三位作者中也有人(如锺春林先生)怀疑过这个置换可能会有问题,但是找不到它呀,最终还是选择了宋朝《唐书》的说法。《唐书》害人,也害了“三书”。可见历史开的玩笑,会让我们感到何等的无奈。庆幸的是,通过锺敬和先生的考证,让被历史湮没了二千年的锺离山终于在今天露出了水面,这也是锺家留下来的石狮石象的物证和《汉传老谱》的光辉让锺离山的真容得以再显。
凤阳博物馆
踏上云霁路,东方鼓楼危耸,西呈钟楼朝阳,临眙中都国子监、中都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和历代帝王庙金碧辉煌。步入惠政路,走进凤阳博物馆。
凤阳县博物馆,位于凤阳新城区惠政路,正门面向东,高大的建筑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它前面是玻璃幕墙,双通道全玻大门,从外看去内部更加透明和清亮,大厅穹顶及墙壁刻有铜钟变形龙玟,古朴典雅耐人探寻。
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式面积3000平方米,共有五个展厅,包括有一楼3个主展厅,二楼2个临时展厅。共设序、凤阳历代文物、钟离古国、等大明中都展厅几个部分,博物馆内通过抢救发掘、征集、收购和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收藏了各类珍贵文物,其中有梅瓶、金发冠、元玉壶春瓶、春秋青铜编钟、建文铭文铜铳等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从2018年开始全面向广大群众公开展示。
大厅内眼前有个庞大物就是凤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名为蟠龙石础。它出土于明中都皇城西北处,是在一起发现的其中一件。为什么说蟠龙石础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因为在中都城发现的蟠龙大石础,是目前全国最豪华罕见的都城金銮殿的大石头础,它的材质为白色花岗岩,来自凤阳栗山。长2.62米,宽2.52米,通高1.25米。中间圆形突起础槽内直径1.2米,内高0.23米,重达22.2吨。础面雕饰翔云纹图案,础槽起精雕蟠龙飞舞,凸显皇家气势。是研究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载体。
凤阳博物馆展示了上下五千年凤阳地区的部分历史文物,凤阳县博物馆孙主任介绍说:“为了纪念北京故宫建成600周年,自9月10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 成六百年’纪念展亮相故宫博物院。应故宫博物院邀请,凤阳县博物馆借给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11件,用于在故宫博院举办的'紫城建成六百年’纪念展,我们凤阳博物馆2020年12月21日被评为国家三级馆的荣耀。”
徐博先生向众人一一解说了凤阳淮岸文物历史的故事,虽然史料匮乏。但是,在《史记·秦本纪》“终黎”中,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淮夷集团里,国君赢姓领地带,钟离国在文献上被称为“钟离子国”也就是徐国的一个分支,公元前518年冬,楚国联合越国水师夹攻吴国,取得胜利,楚王坐船去圉阳了,吴国紧紧追随,直到楚边境,而楚守卫军没有戒备,吴军突然袭击,顺手消灭了巢、钟离这两个楚的附属国。最终,伍子胥率军攻破楚都,鞭尸楚平王。
钟离国灭亡后,钟离还生活在老的城池里,直到越王勾践灭了吴国,钟离城短暂归属越国,钟离没有复国,楚王派大夫去钟离城主持工作后又长期属楚。
“夏商周时期,江淮之间有诸侯国二十多个”,北有钟离国和今长丰县一带的虎方国、南有巢国、桐国、舒国中,西有六国(在六安境内)等。十多个小诸侯国面积不大,相当富庶。江淮地区是“吴头楚尾”就是楚、吴争霸长期交兵战场。
凤阳地区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命运洗礼,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南汉、南平、闽国、北汉。在唐朝存以淮水为界被分为南北朝,宋朝时期,以淮水为界存也被分为南宋北宋,凤阳地区在五代十国是群雄逐鹿之地,它留下了很多民族争霸民间历史传说的故事。
徐博先生又介绍了,商周时代常用的兵器之一在吴地出土的“戈”。大东关M1钟离区康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有M1:8青铜钮钟,在双墩一号墓是春秋钟离国国君大墓,墓室中青铜 编钟等器物......
徐博先生介绍大明帝王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城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9——1398年在位),旧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首领。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搞元朝,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对日人统治,平定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最后统一了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洪武之治。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提弄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眇的加强了中内集权......
听了徐博先生的介绍,看完藏馆的文物,内心感到十分震撼,展式了淮岸人民文化发展的伟大创举,普写了古代人民对社会发展英勇备斗的精神,体现古代人民创造的智慧。凤阳博物藏馆只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一部分展现,它是千里冰山一角,万里江河一滴明洙。
一出藏馆显得空气更加新鲜,眼前更加远大而明亮,徐博先生说:“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朱元璋出生地,小溪河镇金桥村,朱元璋的出生地场馆正在建设之中,让我们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