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档案工作者的阅读书单(第三期)

周一到周五,早上6:00见

有档案学子在后台留言,要求推荐档案相关的书籍,我们整理了近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部分经典著作,后期陆续发布,也欢迎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档案著作。今天推出的著作,档案界称为“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仅供参考、学习,如有问题请在内容下方“留言”。

第一期详见一份档案工作者的阅读书单(第一期)
第二期详见一份档案工作者的阅读书单(第二期)

一、《公文处理法》
作者简介:
周连宽(1905.2.10-1998.12.17)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档案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和创办人之一。原名周梓贤,曾用名周钊,笔名苦竹斋主、蠹公、宽予。
书籍简介:
《公文处理法》全书共九章,可大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是全书的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六章,著者将文书运行程序各阶段合并再分为收文、拟办及拟稿、会办、缮校印、发文五个阶段,各为一章;第三部分是第七章至第九章,分别论述了公文检查、电报处理和其他文书处理问题三个专题。
二、《档案管理法》
作者简介:
周连宽(1905.2.10-1998.12.17)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档案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和创办人之一。原名周梓贤,曾用名周钊,笔名苦竹斋主、蠹公、宽予。
书籍简介:
《档案管理法》全书共八章,其中,除第一章绪论和第八章结论之外,各章节是对档案管理工作诸问题的专门论述,包括组织与人员、登记、分类编号、编目、装订与排列、典藏六个方面。通读二书,笔者认为虽然这两本书的内容在今天看来略显粗糙,但其中的文书档案管理思想仍意味隽永,不可暦灭。
三、《文书之简化与管理》
作者简介:
陈国琛,别号寄安,安徽宿松人,早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民国24年曾任福建省连城县县长。民国25年至27年任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科长,主管文书档案改革(同时兼主人事改革),把省政府所有的收发文件、档案都集中在“连锁的分工制度下,经常做到工作日清,查考迅速(平均每卷调出三分钟)”。
其间,民国26年,陈国琛撰写《文书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改革》一文,对福建省政府的公文改革运动(即“改革文稿办法”)进行总结和评价,称这次改革乃“本省公文方面之一大变革”。抗日战争爆发后,“把全部藏卷二百七十多万号,由福州搬到永安,不曾遗失一件”。陈国琛随闽府疏散永安期间,开始总结二十年来文书档案工作经验,着手撰写《文书之简化与管理》。
书籍简介:
《文书之简化与管理》全书分:文书行政总论、文书技术各论两编共十章,带上附录约31万余字。前四章为总论,包括文书概论、改革行文制度问题、改革收发及档案制度问题和彻底改良政府公报等,研讨改革管理的原则,多属文书行政问题。第五至第十章构成文书技术各论,包括行文技术之运用、收发技术之运用、档案技术之运用、文卷分类归档表解、战时文书管理、统一文书管理办法草案等,研讨统一管理的方法多属文书技术问题。书后附录《中央改革文书法令辑要》10则,列出1945年以前民国时期中央颁发的有关文书、档案工作的条例和办法等文件,以供读者参考。
四、《公文档案管理法》
作者简介:
傅振伦 ,字维本 ,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新河县东 城召村。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建国前曾执教于北京大学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 白沙女子师范学院 、江北文华图书馆学专科等院校,并在故宫博物院 、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北碚修志馆 、编译馆等处任职 。抗战利后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 保管部主任 ,中华书局编辑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地方志协会 、中国博物馆学会 、敦煌吐鲁番学会等名誉理事 ,还曾一度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教员 ,终其一生从事文化与教育事业。
书籍简介:
《公文档案管理法》是傅振伦在档案方面长达60年实践经验之总结 ,全书共分6章。第一章绪论 ,简要论述了公文档案的定义 、种类 、沿革 和公文档案处理的必要性 。第二 、三章详细论述了公文处理的步骤和程序 ,其中第二章主要叙述了普通公文 ,第三章专门论述了紧要公文 、机密公文的处理和公文处理改革等问题 。第四、五章为档案管理 ,其 中第四章论述了档案管理的今昔比较 、档案馆的组织以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五章论述了档案馆的建制和档案保护工作。第六章为旧档整理 ,记叙了我国自殷商至民国时期历史档案的内容及管理方法 。书末还附有《欧美档案馆学论文译丛提要》、《档案与历史》和《拟全国档案馆组织条例》。
五、《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
作者简介:
黄彝仲。黄先生于1940年春进入西迁重庆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第一期档案管理训练班学习。两年后,黄先生和另外6名同学顺利毕业,成为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后,黄先生留校任教,并任档案管理短期职业训练班前两期的导师。1953年调入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执教于西南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
书籍简介:
该书内容完备。《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共六章,各章节排列次序,系按档案管理的实际程序而定,使读者读后对档案管理有一个系统的概念。第一章是概论,阐述了档案的功用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档案室的组织与人事问题,提出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第二至第五章,是档案管理的诸多环节,档案之点收整理与登记,档案之分类,档案之编目,档案之保藏与应用。这四章系统讲述了档案管理各个业务环节的意义、重要性、原则与具体方法。其中分类与编目两章,阐述最为详细。讲解比较透彻。第六章是附录,分别是档案编管程序、档案应用程序、档案管理方法、档案调査规则、档案管理工作竞赛办法、本式案卷登记目录和本式分类目录等30种资料。
六、《公牍学史》
作者简介:
许同莘,字溯伊,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 ,庚子、辛丑并科举人。
曾东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归国后入张之洞幕,担任文案委员,从此与公牍学结下不解之缘。1899年, 21岁的许同莘跟随擅长公牍的舅父张曾畴(字望山,别号潜园)在鄂督幕府中“学习办事”,据许氏自己说就是学习治事之文的撰写方法,参阅前人公文,借题悬拟文稿等。1906年,许氏正式任张之洞幕僚。
1912年许同莘任北洋政府外交部佥事,此后十余年,完成了清对外条约和《张文襄公年谱》的编纂工作。北洋政府垮台后,许同莘曾任河北省政府主任秘书。抗日战争期间,任过河南省政府主任秘书。在此期间,主要精力用于公牍学研究,先后写成《治牍要旨》《公牍诠义》,最后写成传世之作《公牍学史》。
书籍简介:
《公牍学史》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我国数千年公牍演进及其规律的“公牍学”专著, 对研究中国文书学和档案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于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翻印, 1989年档案出版社作为档案学研究资料丛书, 经王毓、孔德兴校点再版。《公牍学史》12卷分为二编, 前10卷论公牍的源流, 称作《 牍史》。后2卷论公牍要旨, 称作《牍髓》。后附《 治牍须知》,是前述《治牍要旨》一书的改写。全书将牍史、牍论、牍法联为一体, 成为文书学的代表著作。
该书首次系统论述公牍史是《公牍学史》一书的主要特色。一至八卷依次论述了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六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 、元、明、清各代文书档案产生、发展及其制度演进的梗概, 并具体记述历代文书档案工作的特点、文书风格、文书档案工作者; 九卷、十卷则专门介绍历代辞令的撰拟及其范例, 名为《辞命上》《辞命下》。
七、《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作者简介:
殷钟麒,1907年出生于四川长寿县(今重庆长寿区),我国近代著名的档案学家,我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奠基人物之一。1935年开始,一直从事地方的档案改革工作。先后在四川的县级机关、地方税务局工作,后来又在四川省禁烟总局、四川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四川省财政厅、教育厅等行政机关主持档案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殷钟麒先生曾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书籍简介:
《中国档案管理新论》一书共247页,分为3编17章,以章节的形式和叙述的方式编写而成。论述的内容包括档案的一般的理论、档案行政组织体系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第一编是绪论,主要讲的是档案的基础理论,分5章论述了档案的定义、档案管理的意义和范围、档案的功用和重要性,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与今后展望等内容;第二编是行政,主要讲述的是档案的行政组织,分5章叙述了档案组织和制度、档案人员的培养及研究考察办法等内容;第三编是办法,论述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7章叙述文书档案连锁法、档案三联制(设计、执行、考核),以及档案管理、检查、整理旧卷等内容。
其中他将档案管理分为高级、中级、低级三种机关情况加以分析,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点收、登记、分类、编目、编卷、装订、典藏和调阅等环节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书中还用了若干篇幅图片叙述我国档案的历史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欧美国家档案工作的情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