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出“太极味儿”?
一、太极拳的精华和绝妙之处,在于“引化妙用”
太极拳要求柔和缠绵,练拳时,上动未停,下动又起,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一气呵成,动作做到九分,意要贯到十分。而初学者往往不能很好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问题,因此,就出现了动作的不连续,上下动作之间断开,缺乏圆滑的过渡,即“意断,劲断”的现象。要克服这个毛病,一要注意放松,二要加强“引化”的练习。即掌握“引化”的规律。
一般来说,引的规律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引化”在太极拳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太极拳的精华和绝妙之处。它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关系到太极拳阴阳转换,虚实开合的变化。
没有引化,太极拳的动作就无法圆滑过渡;没有引化,就无法实现折叠转换;没有引化,就无法绵绵不绝。太极拳动作处处走圆,处处走螺旋,圆有大有小,而引化是由大到小的圆。它源自丹田的开合旋转,以内气贯穿,能化能发,奥妙无穷,消息盈虚,皆蕴其中。拳经云:“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可见引化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引化的实质是松沉,是小圈转关,是丹田气的旋转。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浑身处处皆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化,挨着何处何处击。“圈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太极拳练习者,往往忽视“引化”的练习和应用。他们往往注意动作的外形是否到位,样子好不好看,而忽视了太极拳的精华。练好引化的关键是用内动带动外动,心静体松,精神内固,丹田旋转,引领全身,以根节催动梢节,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之际,心意一动,“引化”则油然而生。上动未停,下动又起,流连缱绻,无始无终。
应该特别指出,引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松沉的表现,不是故意做出来的。不可为了做引化的动作,故意把拳打得一顿一顿的。引化从外形上看,以不露痕迹为上品。
引化在推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人接手后,轻轻一引,即可化解来力。能引化,则能做到劲由内换。由于引化的圈子很小,则可做到在不动身形的情况下化发自如,即引即化即发,原地风光。
因此,打太极拳需注意引化的练习。只有把引化练好了,才能打出太极味,才能使整套拳如抽丝挂线,绵绵不断;似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引化是太极拳螺旋的细微之处,乃太极拳绣花之法,须默识揣摩,细心体悟,才能真正学到。习练魅力无穷的太极拳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
二、太极拳“以外引内”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外面是肢体的屈伸,内里是以意以行气;是以外动来引内,又以内动来引外,内外相互引发的,以达内外合一。
有前辈这样讲:“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内不动,外不发。”太极拳的锻炼方法是每一动作,先要意动,再是气动,然后形动。
当意、气、形可以融会贯通的时候,说明你的太极拳已经练到一定火候了。
初学时对于用意行气,一片茫然,仅能手足照样比划运转,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渐渐正确;姿势正确后,操练既熟,应当注意开合,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开的动作形于手足为顺缠,合是逆缠;手足的缠丝,引发内劲。开的顺缠,内劲由丹田达于四梢;合的逆缠,内劲由四梢回归于丹田。再进而注意虚实,虚实是意之显于外者,内则为内劲运行之轻与沉。此形于外的开合、呼吸、虚实,是引内之缠劲达于四梢与回归丹田,横膈膜之升与降,及内劲之轻与沉;同时此外与内互为因果,相互为用,以至内外合一。
在此,也需要将之前的心法运用好,做到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