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九)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是本人根据黄帝内针法则,结合本人自学习内针以来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而整理的,试图在临床常见病症运用黄帝内针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是本人的一种尝试,至于能否达到初衷?还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大家运用时,应该根据黄帝内针的法则灵活运用,而不要刻意模仿、照搬照用。


                            (接上文)
3、眼痒、流泪、干涩
临床表现:眼痒一般表现为眼内发痒、涩痛;流泪常表现为目流泪水,或见风更多(俗称风流眼);眼干涩常表现为两目干涩、眼睑沉重不适。
内针治疗:同“视物不清”条。
4、眼眶疼痛
临床表现:常见眼眶酸痛、眼皮沉重等症状。
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4)、施针部位:合谷穴。

第四章:鼻部症状
临床表现:鼻部不适主要有鼻塞、鼻流清涕、鼻流浊涕、鼻出血、鼻干、鼻痒鼻痛、鼻肿、鼻内息肉、鼻头发红(酒糟鼻)等。
内针治疗:
(1)经络:鼻部涉及的经络主要有督脉、任脉、阳明经、太阳经。
 (2)三焦:上焦。
 (3)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 施针部位:上肢取合谷、后溪、列缺、经外奇穴大骨空;下肢取陷谷、申脉、照海。
 思路扩展:除上述施针穴位外,可以进行阴阳倒换,经络倒换阳明经倒换到太阴经,三焦倒换可以倒换到腕(踝)或肘(膝)部。

第五章、口唇症状
1、口疮
临床表现:口颊或唇、舌边出现白色溃疡,碰之疼痛,或伴舌腮肿痛、便秘等症状。
内针治疗:
(1)、经络: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阳明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无明显左右之分的,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上肢取合谷穴、大鱼际、劳宫穴、少府穴、后溪穴、列缺穴;下肢取陷谷穴、太冲穴、涌泉穴、申脉穴、照海穴、公孙穴。

2、流涎
临床表现:多见嘴角不自主流出口水。
内针治疗:参见“口疮”条。

3、口干、口苦、口臭、口甜、口咸
临床表现:常常自觉口干、口苦、口臭、口甜、口咸或有异味。
内针治疗:参见“口疮”条。(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