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崛起”的另一面: 为了抚恤金,父亲要求儿子尽快战死

很多人都听说过旧日本军队的口号——祈战死,意为愿战死沙场为国尽忠,梁启超先生就曾提及他在日本的见闻:日本国的新兵应征之时,亲友宗族欢送,多会打出一些旗帜标语,上面却不见什么赞颂祝祷之辞,倒写了“祈战死”三字。

见到这场景,梁先生于是“矍然肃然,流连而不能去”,对日本国的尚武大为感慨。

梁先生是先贤,龙马君自然十分崇敬,然而,龙马君倒听过另外一个关于“祈战死”的故事,与梁先生所见大相径庭。

话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位关东军的小队长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信人是他部下的父亲,信中这样写道:

“全家正陷于贫困之中,饥肠辘辘,实在是无法生活下去了。说起来真是对不住那孝敬父母的孩子,请长官让他尽快战死,全家除了指望那点抚恤金之外,再无其他活路了。”

彼时,日本帝国正处于实力的高速增长期,军事实力显著提升,渐渐成为左右世界均势的重要力量,然而,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境地却越发困苦了。

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到了日本,多达两百万进城务工的农村子弟失业,这些农村子弟原本可外出打工贴补生活,如今却不得不返回家乡,加重了农村的困境。

日本政府原本就压低大米价格,在殖民地廉价大米的冲击下,日本的米价越发下跌,农民手上几乎没有货币,连一个日元都没有,凋敝的农村退化到了以物换物的地步,一盒香烟要一升米,理发要两升米,贫困的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土地成为了佃农,产出的大米又有一半交了地租,最后连果腹都无法保证了。

在1931年,日本东北地区遭遇大荒,许多农民被迫卖掉了能卖的一切,失去土地和房屋的农民只能栖身在简陋的马棚里,以草根和橡食充饥。

在如此的困顿中,当兵也就成了男孩唯一的生路,而对于女孩,也就只能拿来卖了,当时的村公所常常贴着这样的布告:“有卖女儿者,请来本所洽商”,出征的士兵与被卖掉的妹妹痛苦诀别的场景更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场景。

了解了上述背景,那位请长官让自己孝顺儿子尽快战死的来信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颇能看到非常矛盾的东西。

在那时的国人看来,日本是比肩英美的一等一的强国,事实上,作为亚洲唯一的先进国家,日本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觑,然而,在日本国光鲜的外表下,它的民众却生活得如此困苦,为了依靠抚恤金生活下去,竟然希望儿子尽快战死。

细细一想,这种矛盾又有合理之处。

一个不久前还在世界边缘的穷国是如何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的呢?无它,压榨民力而已。为了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日本将劳动者的工资薪酬压得非常低。那么,又如何保证这些低薪酬的日本劳动者不闹事呢?经过数次米骚动,日本精英得出结论,保持大米等生活必需品的低价格就足够了,只要民众还买得起大米,他们便能忍耐下去。

这一切在当时运行得还不错,只是苦了底层民众。然而到了后来,压榨底层以发展国家的模式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军人、特别是陆军士兵大多来自底层,数十年间积累的对文官的不满在日本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癌变,一次又一次的兵变,一次又一次的暗杀,指向的都是在底层看来荼毒日本的文官精英。日本的民众永远都记得,在他们困苦已极,不得已而卖儿卖女的时候,文官政府还在以不培养惰民为由拒绝施以有效的救济。

也正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稳健的文官政府逐渐失去对局势的掌控,“朴素”而又幼稚的军方借着对文官对资本对既有模式不满的汹汹民意逐渐走上了历史前台,裹挟着整个日本,走上了那一条后人看来无比明晰的毁灭之路。

曾有种说法,世界上有三种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日本,近代日本崛起的确是一个神话,然而这个神话的背后也藏着某种难以忽视的东西,后来,正是那些被忽视的东西毁灭了日本崛起的第一次努力。

欢迎关注,与龙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