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松到感觉屁股往下一掉,才是真正的尾闾中正

李雅轩云:放松软以长虚灵之气,智慧自生。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庄严自有。李雅轩认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要正身心,要满身轻利,首先要做到尾闾中正。
人在直立之后,跟四肢爬行动物明显的不同有两点,人的颈椎轻松地托起头颅,气血的通畅使得大脑更发达。但尾椎后翘,腰椎不松,气血不畅使得人比其他动物在动作上要拙笨。人比猴子聪明但弹跳力和身体灵活程度明显不足。内家拳修的就是这条脊椎,松腰就是要尾闾回收摆正,颈椎部放松找到最佳位置就是虚灵顶劲,长久的做到这一点就能“尾闾正中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脊椎长直督脉就畅通,天长日久任脉也畅通,就会有气满丹田之感。所引起的变化包括带脉充盈,呼吸放缓等。
说来说去,都是在讲尾闾正中的重要性,但做到尾闾中正真的有点难度。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人从一开始学走路时,尾闾就往后翘了。
我练拳十个月多一点就初识尾闾中正的滋味了,而在这之前,我早就认为我已经中正了。太极拳的练习是每阶段得一个东西,当我两胯有松开的感觉时,脚底的轻安感已经失去。而当我初识尾闾中正时,这轻安感又来了,难道我已经到了如在水中游的第二层意思?进步如此之快,超乎我的预料,心里挺美,感觉我还真是个人才。
可惜好景不长,三天后,左脚脚踝就肿痛起来,拳都不能打了。当时不明就里,现在已经知道原因了,两胯松开后,尾闾一正,再加上几个月的松沉功夫,全部重力到了脚踝,脚踝一不松,二不适应,所以一下就肿起来了,拳不能打,我还是咬牙走了五百步,三四天后,脚踝好了,好了就又能练拳了。一个月后,感觉肚子松下来了。一松下来,右踝肿了,这回有经验了,也不怕了。三四天后,就又好了。肚子松下来后,跟师兄推了一次手,他按我右臂,我上棚,将他打出,用的是松沉整劲。
我练太极拳一年后,尾闾又正了一些,我认为这次才算正了。这一正,是膝盖痛,忍过去了。之后不久,两踝又痛,但也是痛几天,又好了,结果是尾闾又正了一回,感觉是尾闾收正是没完没了。
到四月份,走路时,肚子开始拉风箱,腹式呼吸来了。我因为以前的经验,所以知道,打拳和走路时,要忘掉呼吸,让安般念练出的东西和太极拳功夫自然的交融。
四月份跟人试手,偶尔发出松沉劲。五月份到公园转了转,摸过的人都说你的根真稳。
六月中旬,师兄说,公园来了个法国高手,人不能敌。我二十号去了,在公园里跟他碰了面。
我跟他一交手,感觉他内劲十足,很不好受,但他似乎不适应我不丢不顶的推法,场面他稍占优,我左腕有伤,不得劲,防不住被推出,但我用右臂上棚亦将他打出。不到十分钟,我汗流满面,换师兄上。我回家后,苦练了一个星期,二十八日,又来找特埃,这次跟上次大不相同,特埃已适应了我不丢不顶的推法,他也不给我摸他的劲了,他学的是真快。我打不到他,只有挨打的份,特埃把我推的东歪西歪。我跟他大战两次,第二次输得更惨,收手时,因有外人围观,特埃为了照顾我的颜面,特埃假装被我发出。这家伙原来是个善良的老江湖。
半个月后,我在家里走路,感觉屁股突然往下一掉,整个胯松了。从最初的两胯关节有松的感觉到整个胯往下一掉,整整九个月,这回才是尾闾真正了。叶大密说,尾闾如行舟之舵。尾闾真正时,能感觉到尾闾是在两个后脚跟荡来荡去。
第二天我又去找特埃,这次场面又象第一次一样了,而且我跟他推了有二十分钟,不用说,我的功夫长了,我还是在家里练我的功,到九月初,两脚开始轻了,这感觉已经离我一年多了,我知道,只要这两脚一空的感觉一来,我就熬过了这最艰苦的这里痛那里肿的最辛苦的阶段。两天后,脚轻的感觉越来越强。这时,听说特埃要回法国了,我赶快找到特埃,又跟他摸了起来。
我跟他摸了有三十分钟,场面已经是五五开,我不逊于他了。但出场后,我汗透衣衫,而特埃无事。我知道我还是不如他。
特埃让我给他提他的不足,我知道他有一些缺点,但既然他的功夫好过我,我怎么能说他的不足呢。特埃已经到了如在水中游的阶段,他打拳时,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而脚下却是轻飘飘的。
特埃已经回国,我的太极拳功夫也已经进入郝为真论的第二层意思,如在水中游。我从开始学拳,到找到第一层意思用了半年时间,感觉那一段是真心苦,而从第一层意思找到第二层意思,用了一年零一个月。感到的不但是辛苦,而且是肝苦。到如今,苦尽甘来。
刚进入第二层意思,如在水中游,还是新手,是低手,不过是高手中的低手。
练太极“松垮”只需两个步骤,再悟“逢转必沉”
第一步“收胯”
“收胯”练习,首先就要将自己的两胯根后收,不让胯前顶或外凸,这也是练习“收胯”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掌握其技巧。
常见的拳病表现为站桩时两胯前顶,身体上肢后仰,腰背紧绷,膝关节受力过大,前脚掌发飘;练拳时实腿一侧的胯外凸,造成两胯不平,身法不正。
要解决两胯前顶和外凸,首先要在静态下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胯不外顶的感觉和状态,然后再应用到拳架练习中。
首先采用无极桩的姿势,用两手的拇指将胯根同时往后按压,促使两胯根向后内收,外形和感觉好象是两胯内合。
胯根内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导致两膝内合扣裆,解决方法向两侧调整膝盖位置,以两脚“平实踏地,均匀受力”为双膝是否合适为标准。
二是胯根内收后导致翘臀、命门内凹、腰脊紧绷。调整方法是腰部放松,向下坐臀。腰、胯、膝调整到位后的感觉一是身体上肢的重量能顺畅沉到两脚,感觉两脚踏地平实;二是两条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强和负重适应后,腿部酸沉和紧绷感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掌握无极桩“收胯”的方法后,再练习虚实桩两脚左右平开步,分清虚实,两脚尖自然朝前,膝盖内扣。
同样先用拇指将实腿胯根向里按压,将腹股沟合住;然后再按压虚腿的胯根,使其落胯下沉,身体的方向会自然调正。如果出现翘臀的连带现象,用“松腰坐臀”进行调整。
第二步“松胯”
胯根的放松与内收里合。“收胯”可采用人为强制的办法,使胯不前顶外凸,而“松胯”则要用意识引导放松胯根,将胯根“内收里合”。
在练习拳架时,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两胯无论是虚是实,一侧胯根一松,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但最大不超过45度。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实腿一侧的胯只松沉而身体上肢不发生偏转,在重心移动时表现为“胯走下弧”,胯松之后身体上肢发生偏转和下沉,表现为“胯走后下弧”。
练拳时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前后的重心移动,“胯走下弧”用的多,左右的重心移动“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不必过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关键是胯根的一松一沉。逐步掌握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尤其重要,身体重心的移动都是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实现的。(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