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2021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中国民法学理论很多是从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民法学中学习而来。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法学界不再囿于传统欧陆民法学理论,而是广泛参酌国际交易惯例、英美法系国家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重要规则,并考察中国的民情风俗、司法实践和交易习惯,形成了具有较鲜明中国风格的民法学理论。在风格上,中国民法学兼顾法学理论的实用性。德国民法理论体系比较抽象,致力于对生活事实进行层层提炼。中国民法学虽然学习德国民法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具体的社会生活事实。从法律适用角度看,法律规则越抽象,其适用范围就越大,法律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法律规则越具体,其适用范围就越小,法律适应社会新情势的能力相对就弱。以侵权法学为例,欧陆民法学较少讨论细致而微的侵权行为类型,学者研究的焦点往往是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而中国民法学者对侵权行为的类型研究热情洋溢,不仅研究各种侵害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还细分侵害同一种权利的不同侵权行为类型,这与关注个案具体情境的英美法系更相似。民法学研究风格也影响法律风格。这次民法总则编纂过程中,立法者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对某些实用性较差的条款没有采用。民法典的体例编排深受实用性观念影响。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并没有纳入抽象程度极高的债权总则,而是将其分散到民法总则和合同法中相反,传统欧陆法国家民法典没有单独成编的合同和侵权规则,而这些都会在中国民法典中独立成编。这种体例编排减弱了民法典的抽象性,凸显了其实用性。民法总则一改传统“民事主体一法律行为一民事权利客体”三位一体的结构,采用“民事主体一法律行为一民事权利一民事责任”四位一体的结构,其逻辑是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在民事权利被侵害时,民事责任将启动。这种结构的逻辑更顺畅,体系感也更强。法律的通俗化是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民法学强调法学概念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概念越多越好,而更坚持“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学术训诚。专业术语也尽可能接近日常用语,并不刻意使用“法学家汉语”。编纂中除了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不得不使用的术语外,其他无需使用的专业术语均被舍弃,而是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措辞。与国外民法典不同的是,中国民法承担着指引民众选择社会行动的功能。理论界和立法机关不仅将民法典作为裁判规则,也将其作为指引民众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则。民法强调实用和通俗的法律适用,也使民事立法不再为专业人士所垄断,转而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这无疑有助于实现立法民主,有益于民事法律回应社会需求。民法的亲民风格也可以使民众充分知悉其民事权利,预知其民事活动的法律效力,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

摘编自谢鸿飞《彰显民法学的中国风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学界不再学习欧陆国家,而是借鉴其他法学体系,并结合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法学理论

B.中国民法学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个案具体情境,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并未采用实用性较差的条款。

C.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民事权利被侵害时民事责任将启动,这是我国民法总则四位一体结构的内在逻辑。

D.中国民事立法的宗旨在于指引民众选择社会行动,民事立法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可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紧扣中国民法学理论的鲜明特色,从实用性、通俗化等角度展开论证,结构清晰。

B.第二段将德国民法理论体系同英美法系进行具体对比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民法学注重实用的特点。

C.第三段以我国民法典中合同和侵权规则都独立成编为例,展现了我国民法典在体例编排方面的特色。

D.文章基于中国民法典编纂这一社会热点事件,探讨了我国民法学的中国风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的民情风俗、司法实践以及交易习惯等因素,将会影响到该国的民法立法。

B.中国民法的法律规则不及德国民法抽象因此存在着适用范围小、实用性较弱等不足。

C.我国民法典编纂中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措辞,这有利于民众知悉其民事权利。

D.民法强调实用和通俗的法律适用,可增加其亲民风格,这是对立法民主化的有益探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新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合《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6.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方

黄红松

吴医生正给第45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吴医生早年曾离家到安徽、浙江等地闯荡,但日子不比在家里好过。至于苦到何种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后来,遇见一高人,高人收留他,还教他学《易经》,学望闻问切。十多年后,吴医生回乡,在家里坐诊,看起了病。吴医生从不出诊,看病讲究先来后到。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不多也不少。两层楼的平房,楼上看病,楼下取药。屋外没有招牌,屋里也只挂了一面广东患者送来的锦旗,上面有“悬壶济世,治病除疴”八个字。尽管这样,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还是络绎不绝。吴医生给家里人定了两条规矩:不招呼来人吃饭,不留来人住宿。时间长了,一传十,十传百,凡是到吴医生这里看病,当天来没得到号的,就在杏林村找一户农家住下,等第二天早起去排队拿号。前几年,有个广东来的病人,肝腹水晚期,家里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信息,把病人千里迢迢送到杏林村,来找吴医生做最后的挣扎。病人在杏林村一住就住了四十多天,居然出现了奇迹:来时,是躺在担架上来的;走的时候,人扶着就能上车了。从此以后,吴医生名声大振。轮到李乡长时,是最后一个号了。李乡长因为忙,他的号是头一天专门请人来取的,不要前面,只要最后一个号。吴医生问了来人一些情况,为他要的最后一个号想了一晚上。“吴医生,你帮我看看,到底是哪样毛病。最近看哪样都不顺眼,脑壳像塞满糨糊。老婆说我晚上说梦话都在吼人。我感觉这肋部和胸部胀痛。是不是有什么严重情况?”李乡长一脸忧心。自从李乡长进屋后,吴医生虽然没和他说话,却一直关注着他。吴医生发现,李乡长双眉不展,面貌忧郁,全然没有了以往意气风发的神态。再听李乡长的声音,中气不足,气虚不畅。“乡长不要忙着下结论。”吴医生说,“这半年来,得过哪样病,看过医生没?最近有哪样让你焦心的事情?比如说,家里有没有……”李乡长说:“没有,家里人都好好的啊!“多久开始有这种症状的?”“自从三个月前,去县里开了脱贫攻坚大会回来,具体哪一天,记不起。”吴医生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搭在李乡长的手腕上,号脉。一时间,屋里异常安静,静得能听见李乡长的脉搏,擂鼓一样,“咚、咚、咚”。几分钟后,吴医生把手收回来:“不要着急,没哪样大毛病。就是注意,不要在办公室坐久了,要增加室外运动量。多吃一些黄花菜、海带,山楂泡水喝,熬些粳米橘皮粥吃,有好处。”李乡长有些不相信:“就这样简单,不开药?”吴医生说:“当然不。你是最后一个号,走,出去看看。我坐了一天,早就想出去活动活动了,我想,你更需要另一个方子!”吴医生站起身来,走出屋子。李乡长不明就里,懵懵懂懂地跟在后面。院坝里一些没离开的人,见他俩走了,也各自散去。杏林村不大,是全乡唯一在市里挂号的极贫村。狭长的山沟里,一条小河把村子一分为二,两百多户人家散居在河两边的坡上坎下。去年,水泥路通到了村里。路边停了好些外地牌照的小车,基本上都是来看病的。不到一个小时,吴医生和李乡长就在村里走了一圈。吴医生停下来说:“路通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家里人就说,修一栋房子,把吃饭、住宿搞起来再建个停车场,一条龙服务。我不同意,一家人还和我怄气,说我不会赚钱,死脑筋。我跟他们说,钱是赚不完的。好多不差钱的人,不也要大老远地跑来看病?他们在村里吃饭、住宿、停车,村里人再种些药材给我回收,不就多了一条脱贫的路子?我想,乡长的病,是不是更需要这个方子?李乡长听着听着,顿时神清气爽,瞬间像变了个人,激动地握住吴医生的手说:“吴医生真是神医。太感谢了,谢谢!谢谢!

(选自《百花园》2020年第5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李乡长的病选取了小说讲述者和吴医生两个角度,角度虽不同,但都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境况,同时使小说叙事富于变化。

B.小说中的“脱贫攻坚”“极贫村”等词语以及对杏林村的有关描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和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增添了小说主题的时代感。

C.“一时间,屋里异常安静,静得能听见李乡长的脉搏,擂鼓一样,咚、咚、咚”,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李乡长病情的严重,使人产生紧张感。

D.小说中的李乡长、吴医生只有姓、职业而没有名,这样的安排能突出人物个性特点中的职业特征,表现一般医生以及基层干部的精神品格。

8.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部分安排吴医生带着李乡长到村里看看的情节,刻画了吴医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海陵迁都燕京,石随例入见海陵指石曰:“此非葛王之舅乎?”葛王,谓世宗也。石知海陵忌宗室,秩满,托疾还乡里。世宗留守东京,海陵使副留守高存福伺察世宗动静,石因劝世宗先除存福,然后举事,世宗从之。天宝元年,以定策功为户部尚书。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惟陛下无牵于众惑。”上意遂决,即日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滥不法,石即劾奏之。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闻者悚然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上表乞脑骨,以太保致仕。十六年薨,谥襄简。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钢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石是之。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北鄙岁警,朝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曰:“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庙廷。

注:①正隆,金海陵王的第三个年号

(节选自《金史·李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B.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C.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D.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室,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历代专设官员来主管宗室的事务,如“宗正”

B.太保,官名,周代始置,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C.中国,在古时含义不一,初时本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有时也指京师为“中国”。

D.配享,指功臣祀于帝王宗庙;也指孔子弟子或历代名儒祀于孔庙。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石行事周密,协助世宗举事。世宗留守东京,海陵派副留守高存福暗中监视世宗动静,李石劝世宗先除掉高存福,后举行暴动,世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李石考虑深远,提出不同意见。在多数群臣劝世宗驾临上京时,李石建议应趁此机会直接奔赴中都,向天下发号施令,建立千秋万代的大业。

C.李石正直敢言,弹劾贪污官员。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徒单子温担任安化军节度使,李石弹劾他,宰相很不满,问为何弹劾时,他的回答义正辞严。

D.李石熟悉北地,建议十分中肯。北人要进犯,朝廷想发动百姓挖深沟来抵御,李石认为北人居无定所,可用怀柔政策待之,他的建议得到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

(2)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巡边在河北作

张说

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

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

故交索将尽,后进稀相识。

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的“抚剑”“弯弧”,紧扣诗题中的“巡边”,表明诗人的身份

B.第二联通过诗人的自问自答,把诗人老来无依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生动。

C.诗人这次来到边关,看到从前的老朋友没几人了,新进的将士几乎不认识。

D.本诗写了诗人巡边时的所思所感,由此可以想象,诗人年轻时曾驰骋疆场。

15.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岳阳楼时内心的愉悦和超脱。

(2)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老师和弟子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言秦岭的高峻,描写了蜀道疏导开辟之前,秦岭阻塞蜀秦两地交通的情形。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新发明带来的新的艺术传播手段,在当代审美文化的传播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______的,但也在审美接受领域里造成某些消极后果。以电视为例:第一,电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试听直观性,电视可以把它的传播对象的原初形态放大解剖、浓缩、解释,使其各方面的特征和魅力_____展示在屏幕上。电视的这种特点,一方面,的确使审美的接受障碍和困难减少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助长了接受的惰性,主体因为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所以感受、领悟、发现到的审美意蕴也大大减少了。第二,电视以及其他复制品作为一种副本,在传播自然风光、人文和______ 其他艺术类型原本时,必然有所减损。听电视转播或听唱片,与在音乐厅中听交响乐的效果是不同的。同样,( )长期流连于电视以及其他复制品则必然会钝化我们的审美感兴力。在现阶段要想根本克服科技发展对审美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能的。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然后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努力减少这些消极影响,使科技发展对于审美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地向积极方面转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容置疑    淋漓尽致    景观    必须

B.不容置喙    酣畅淋漓    景观    必需

C.不容置疑    酣畅淋漓    景致    必须

D.不容置喙    淋漓尽致    景致    必需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主体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所以发现、领悟、感受到的审美意蕴也大大减少了

B.因为主体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所以发现、感受、领悟到的审美意蕴也大大减少了。

C.主体因为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所以发现、领悟、感受到的审美意蕴也大大减少了。

D.主体因为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所以发现、感受、领悟到的审美意蕴也大大减少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美术馆里欣赏一幅画的原作,同在电视画面或画册中欣赏到这幅画也有很大距离

B.一幅画是在电视画面或画册中欣赏,还是在美术馆里欣赏,两种途径有很大距离

C.在电视画面或画册中欣赏到一幅画,同在美术馆里欣赏这幅画的原作也有很大距离

D.一幅画是在美术馆里欣赏,还是在电视画面或画册中欣赏,两种途径有很大距离

八、语言表达

20.下面是振华中学的一则邀请函的初稿,其中有五处在用语、标点上不合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敬爱的涂伯毅爷爷: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校拟于10月23日上午10点在学校风雨操场举行《传承英雄精神,建设强大祖国》纪念活动。特邀您参加活动,并做主题发言。全校师生热切期盼能倾听您的英雄事迹。如蒙您的应允,我们将敬谢不敏。重阳节也要来了,在此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安康!

振华中学

2020年10月16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人口的流动向受多重因影响,①______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上海、北京、浙江的人口迁入率居全国前三位;人均GDP低的安徽、江西、贵州的率全国前三位研究发现,外来人口所带来的优势不仅是数量优势,②______。主要大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外来年轻劳动力有巨大需求。以上海为例20~39岁年龄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正是由于外来劳动力大量补充了本地户籍人口年轻部分的数量萎缩,才能③______。可以说,人口流动在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的同时,也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千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千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类的味蕾。2千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一个丰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一个文明的诞生,塑造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最近,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热播,片中既饱含深情,又充满理趣的解说词,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关“中国影响力”的思考。学校广播站计划开设“影响世界的中国”栏目,请你自主选定一个主题,以“影响世界的中国”为副标题(补充一个词语,使副标题完整),写一篇广播稿。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C

2.B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学界不再学习欧陆国家”错误。从原文“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法学界不再囿于传统欧陆民法学理论,……”来看,并不是不再学习欧陆国家,而是不再“囿于”。

B.“中国民法学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民法学虽然学习德国民法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具体的社会生活事实”,选项丢掉了限制词“一定程度上”。

D.“民事立法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可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民法的亲民风格也可以使民众充分知悉其民事权利,预知其民事活动的法律效力,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可知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的是“民法的亲民风格”。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B.“第二段将德国民法理论体系同英美法系进行具体对比分析”错误。是把中国的民法理论体系同英美法系进行具体对比分析。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中国民法的法律规则不及德国民法抽象因此存在着适用范围小、实用性较弱等不足”错误。从原文“这次民法总则编纂过程中,立法者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对某些实用性较差的条款没有采用”来看,“适用范围小、实用性较弱等不足”并不是中国民法的法律规则的特点,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4.A

5.B

6.①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②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③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错误。从原文“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来看,张桂梅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故选A。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错误。应该是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分析可知,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

由“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分析可知,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

由“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分析可知,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7.B

8.①设置悬念。小说开头写李乡长“自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设悬置念:李乡长来访目的是什么?李乡长是得了什么病吗?吴医生给他开何“良方”?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巧用插叙。小说第4段插入对吴医生看病的讲究,给家人订立规矩等情节的叙述,为医生最后开出“良方”做铺垫,使情节更严谨自然。③出人意料的结局。医生给李乡长开出的不但是治病良方,更是一副扶贫攻坚的“良方”,让人没想到,但从前文医生看病的讲究和订立的规矩,李乡长的号头一天请人来取,吴医生问来人情况并想了一个晚上,李乡长讲述病症的表现等这些情节来看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9.①医术高明。诊断出李乡长的病源在于他对脱贫攻坚的忧虑,并提出合理建议,治愈李乡长的病,体现他治病救人的智慧。②洞明生活世事。带李乡长到村走一遭,表现他对生活世事的了解。③有爱之心。治病过程为乡人着想,把脱贫的机会留给乡人。④淡泊名利。吴医生不同意家人做住宿和吃饭生意,并提出钱是赚不完的观点,表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大公无私。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小说描写李乡长的病选取了小说讲述者和吴医生两个角度”错误,应该是三个角度,还有李乡长自己的介绍。

C.“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李乡长病情的严重,使人产生紧张感”错误,“病情的严重”无中生有,突出了李乡长的紧张。

D.“表现一般医生以及基层干部的精神品格”错误,“吴医生”“李乡长”的称呼中不能体现精神品格,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脉络的能力。

题目“良方”和第一自然段中“吴医生正给第45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会好奇什么良方,李乡长来这里干什么?是看病还是监察?

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巧用插叙。先介绍吴医生的经历和看病特点以及神奇高明的医术,给家人订立规知等情节,不仅丰满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也为吴医生最后能够给李乡长开出“良方”做铺垫,使情节更严谨自然,利于读者接受。

后数四三段的情节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李乡长的病在吴医生看来不是大问题,“不要着急,没哪样大毛病。就是注意,不要在办公室坐久了,要增加室外运动量。多吃一些黄花菜、海带,山楂泡水喝,熬些粳米橘皮粥吃,有好处”,原来李乡长的病不在身体而在心理,即对工作的压力,苦于想不出脱贫攻坚的方法。吴医生早在一开始的细致观察便感觉出来了,再加上问询和切脉,终于了解了李乡长的“病”因,于是不仅给李乡长开出治病良方,更通过一起外出走走的过程中给予了工作的“良方”,让一结果读者很意外,但细琢磨似乎前文早有铺垫,比如从前文医生看病的讲究和订立的规矩,李乡长的号是头一天专门请人来取的,吴医生问来人情况并想了一个晚上,李乡长讲述病症的表现等情节来看又是合乎情理水到渠成的。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二、三段中写他治病的经历以及效果“两层楼的平房,楼上看病,楼下取药。屋外没有招牌,屋里也只挂了一面广东患者送来的锦旗,上面有'悬壶济世,治病除疴’八个字。尽管这样,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还是络绎不绝”“时间长了,一传十,十传百”,第六至十段写他诊断出李乡长的病源在于他对脱贫攻坚的忧虑,并提出合理建议,治愈李乡长的病,体现他治病救人的智慧。

后数二、三段“好多不差钱的人,不也要大老远地跑来看病?他们在村里吃饭、住宿、停车,村里人再种些药材给我回收,不就多了一条脱贫的路子?我想,乡长的病,是不是更需要这个方子?”可见他了解生活,智慧明达,知道如何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倒数第二段说“路通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家里人就说,修一栋房子,把吃饭、住宿搞起来再建个停车场,一条龙服务。我不同意,一家人还和我怄气,说我不会赚钱,死脑筋。我跟他们说,钱是赚不完的”可见吴医生不自私不贪婪,关爱团结乡亲,能够有福同享,有钱大家一起赚,仁义善良。

第二段说“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不多也不少”“屋外没有招牌,屋里也只挂了一面广东患者送来的锦旗”“吴医生给家里人定了两条规矩:不招呼来人吃饭,不留来人住宿”,吴医生不同意家人做住宿和吃饭生意,并提出钱是赚不完的观点,表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大公无私,公平正直。

10.B

11.C

12.C

13.(1)兵、民是一样的,哪个轻哪个重?立国所凭仗的是纪纲。

(2)又讨论与罪犯有牵连的人的罪行(或又讨论协同犯罪的人的罪行),久议不能定,李石说:“罪行有疑点,只有从轻处理。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司宪既久”“年浸高”是“石”的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CD。“领尚书事”是“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长江中下游一带”错误,应是“黄河中下游一带”。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宰相很不满,问为何弹劾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意思是“宰相问李石奏事为什么这么久”,所宰相问的是“奏事为什么这么久”,并非“为何弹劾”。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孰,谁、哪个;恃,凭借;“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判断句。(2)从坐,协同犯罪的人;决,定;轻,从轻处理。

参考译文: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是贞懿皇后的弟弟。海陵迁都燕京,李石按惯例入朝谒见。海陵指着李石说“:这不是葛王的舅舅吗?”葛王,说的是世宗。李石知道海陵忌讳宗室,任期届满,以有病为托辞归还乡里。世宗留守东京,海陵派副留守高存福暗中监视世宗动静,李石就劝世宗先除掉高存福,然后举行起义,世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大定元年(1161),李石因协助世宗决策有功而拜户部尚书。阿琐杀了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然后派使者进东京上表,群臣中多数劝世宗驾临京都。李石上奏说“:正隆远在江、淮一带,寇盗蜂起,百姓万民盼望东方,应该趁现在这个机会直接奔赴中都,占据腹心要地来向天下发号施令,这是千秋万代的大业。只请陛下不要让众人牵着走。”皇上于是拿定了主意,当日就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是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贪赃枉法,李石就上奏弹劾他。李石退出来后,宰相问李石奏事为什么这么久,李石严肃的说“正是因为天下犯法贪污的没有全部被杀灭罢了。”听到的人感到震动。李石掌管法令已经很长时间了,年龄渐渐高了,皇帝诏书上说:“太后的兄弟只有爱卿一人,所以命令你统领尚书省的事。有关国家军队的大事,涉及到利害关系,议定其可行不可行,至于琐细的事情,就不烦请爱卿了。”又进封李石为平原郡王。他上表请保尸骨。李石以太保的身份退休,大定十六年(1176),李石逝世,谥号“襄简”。山东、河南的军民关系很坏,争田的事屡次发生,没有停止过。有司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暂且应该借用土地。李石持不同意见,他说:“兵、民是一样的,哪个轻哪个重?立国所凭仗的是纪纲,纪纲不明,所以下面敢于轻视和冒犯。只有让他们明确划分疆界的道理,宣示有关法律禁令,让他们不再争执,才是长久之计。”催促官员去查问,从此军民的争夺就停止了。

北京百姓曹贵阴谋造反,朝中大理廷议时,说曹贵等人有阴谋,但很长时间没有行动,定罪最重是论斩。李石同意这个意见。又讨论协同犯罪的人的罪行,久议不能定,李石说:“罪行有疑点,只有从轻处理。他进朝,向皇上详细汇报了情况,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因此与本案有牵连的都免于死罪。北部边疆一带年年报警,朝廷想发动百姓挖深沟用来抵御北人。李石说:“北人不定居,出没无常规,只有以德政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不能把中国有用的力量搞得很疲劳,如果这样做一点好处也没有。”原来修深壕的建议于是搁置起来了。明昌五年(1194),皇诏李石配享世宗庙廷。

14.B

15.(1)壮志难酬的遗憾之情。(2)年岁老迈无所事事的怅惘。(3)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无所事事的空虚、孤独寂寞之情。(3)坚守志向、保持正直高洁的节操。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老来无依”错误,颔联“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写的是诗人年岁老迈无所事事,表达自己再也不能驰骋疆场的怅惘叹息。而“老来无依”指老境孤独没有依靠。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意思是手徒然地抚摸长剑,空有一腔勇气,已然无力拉开弓箭。表达诗人对不能驰骋沙场的遗憾之情。颔联“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写的是诗人年岁已大,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年岁老迈无所事事,表达自己再也不能驰骋疆场的怅惘叹息。而“老来无依”指老境孤独没有依靠,跨着马鞍长声叹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怅然,无所事事的伤感,壮志难遂的悲凉。颈联“故交索将尽,后进稀相识”写的是诗人这次来到边关,看到从前的老朋友没几人了,新进的将士几乎不认识,表达孤独寂寞之情。尾联“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表达要坚守志向、保持正直,节操不变。

1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怡,偕,峨,巅。

17.A

18.B

19.C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不许在一旁插嘴。比喻一件事情理由充足,道理正确。语境中强调科技新发明带来的新的艺术传播手段,在当代审美文化的传播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是真实的情况,故应选择“不容置疑”。

第二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形容非常畅快。语境中说的是电视把传播对象的原初充分展示在屏幕上,故应选择“淋漓尽致”。

第三空,景观:是指一定区域呈现的景象,即视觉效果。景致:风景,风光。语境中与“自然风光”“人文”并举,故应选择“景观”。

第四空,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必须”是副词,强调某种事情一定得这样做;“必需”是动词,强调某种事物特别需要。语境中修饰动词“经过”,故应选择“必须”。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主体因为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所以感受、领悟、发现到的审美意蕴也大大减少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两个主语不相同的时候,关联词应位于主语之前,把“因为”调到“主体”的前面。②语序不当。“感受、领悟、发现”应调整为“发现、感受、领悟”。只有B项的改动符合要求。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强调“听电视转播或听唱片,与在音乐厅中听交响乐的效果是不同的”,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下文应该是阐述在电视画面或画册中欣赏到一幅画与在美术馆里欣赏这幅画的原作的效果不同,且与上文的表述习惯保持一致,故只有C项符合要求。

故选C。

20.(1)“敬爱的涂伯毅爷爷”改为“敬爱的涂伯毅先生”或“敬爱的涂伯毅英雄”;(2)《传承英雄精神,建设强大祖国》,书名号改为双引号;(3)“倾听……事迹”改为“聆听……事迹”;(4)“敬谢不敏”改为“感激不尽”;(5)“也要来了”政为“即将来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1)“爷爷”是孩子的语气,而这是振华中学的一则邀请函,用此称呼不当,可将其改为“先生”或“英雄”。

(2)活动名不能用书名号,应用双引号,应将《传承英雄精神,建设强大祖国》改为“传承英雄精神,建设强大祖国”。

(3)“聆听”常用于下对上,比如“我们亲耳聆听长辈的教诲”;“倾听”常用于上对下,比如“领导干部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听涂伯毅英雄的事迹应用“聆听”。

(4)“敬谢不敏”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将其改为“不胜感激”或“感激不尽”。

(5)“也要来了”过于口语化,应将其改为“即将来临”。

21.经济因是主要的(或经济发展程度是重要原因);更是年龄优势;维持上海经济发展的活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下文“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上海、北京、浙江的人口迁入率居全国前三位”可推知,经济对人口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处可填写“经济因是主要的”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由上文“人口所带来的优势不仅是数量优势”中“不仅”,可推知此处与上文构成递进关系,故句式为“更是……”;由下文“以上海为例20~39岁年龄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可知,还有年龄上的优势,故此处可填写“更是年龄优势”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由下文“人口流动在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的同时,也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可知,人口的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处可填写“维持上海经济发展的活力”之类的句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