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茯苓甘草汤(胃有停水,动悸)

茯苓甘草汤

原文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

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

剂量

1、(倪)茯苓和桂枝必须等量;

2、(胡)茯苓和桂枝至少要搁三两。

【组成】

甘草 桂枝 茯苓 姜

时机

1、心下悸,气冲,不渴,小便不利,或有呕逆;

2、渴而小便不利则是五苓散。

应用集锦

1、茯苓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可以治伴有心悸的失眠。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很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这个药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分别搁 12 克。

2、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3茯苓甘草汤治痰饮目眩,又治咳而遗尿,腹证见心下浮躁,扑通扑通跳动,心慌,有水气。

4、桂枝甘草汤是治悸的基本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均可视为之变方,所主也都不离一“悸”证。桂枝甘草汤所主之悸多为一过性,突发性,阵发性,故一般多一次顿服,中病即止。心悸明显时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为2:1,必要时还可加肉桂,尤其治疗低血压及心悸时。

5、汗出之后:

(1)心下悸:

A、渴:津液已亡,少用桂枝,五苓散。

B、不渴:津液未亡,茯苓甘草汤。

(2)没有心下悸:

A、渴:白虎汤。

B、不渴:无他证,是病已瘥,可勿药矣。

6、渴而小便不利者则为五苓散,不渴而小便不利者归属茯苓甘草汤。

比较

1、动悸的位置:

1肚脐以下(脐下悸):茯苓甘草汤。

2肚脐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汤。

3肚脐后方(肚脐后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中膈停水:苓桂术甘汤。

比较集锦

11心悸+水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汤;

(2)血虚之心悸,炙甘草汤;

(3)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2 克 每每见效。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 4 两,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汤。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2)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3)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白术三两

(4)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斤 桂枝二两甘草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泽泻四两

(5)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6)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四两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二两

(7)防己茯苓汤:茯苓六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3、(1)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2)肾着汤: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4有表证,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

5茯苓甘草汤加大枣减生姜,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也。

6、(1)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2)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7、(1茯苓泽泻汤: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四两

2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

3泽泻汤: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8动悸的位置:

(1肚脐以下(脐下悸):茯苓甘草汤。

2肚脐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汤。

3肚脐后方(肚脐后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中膈停水:苓桂术甘汤。

(5)没有奔豚,就是心动悸的很厉害,会脐下悸或脐上悸,或者心脏跳得很厉害大部分我们从甘草泻心汤来做加减。

(6)脐下悸,关元穴,附子证,真武汤;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证,苓桂术甘汤。

9、(1)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水逆

(2)猪苓汤:小便不利,口渴,口舌皮肤干燥,心烦,排尿痛,血症,夜烦躁,无水逆。

(3)茯苓泽泻汤:口渴,胃内停水呕吐,吐食,有器质性变化。

(4)肾气丸:口渴,小便不利,脐下不仁。

(5)白虎加人参汤:口渴,脉洪大,不吐。

(6)苓桂术甘汤:眩晕,胃内停水,脉沉紧,不渴不吐。

(7)茯苓甘草汤:胃内停水,手足冷,心动悸,心下悸。

(8)吴茱萸汤:头痛,胃内停水,手足冷,烦躁甚,呕吐重,脉沉迟。

【名家论述】

1、茯苓甘草汤《伤寒笔记倪海厦

所以在病人感觉很渴而且脉浮的时候,就要想到「五苓散」,如果渴而且壮热,午后潮热,那是白虎汤证,平常看到渴很容易误解为阳明证;不渴而心下悸,中焦有饮会动悸的,动悸的时候用茯苓,把水利掉,所以用茯苓甘草汤。以「茯苓」治悸,「桂枝」降冲,「桂、苓」化水,「生姜」温胃,「甘草」缓中;桂枝降逆,这最主要的逆是冲脉,心脏的血往下从子宫出来就是月经,如果心脏的血下行的力量下够,或心脏需要的血量不够,土生金,血变成乳汁,血停在上焦就会燥热,所以怀孕或喂母乳的时候,比较燥热,所以退奶的时候用桂枝让冲脉的力量加强往下走,桂枝可以通利冲脉,让心血往下导到子宫,所以桂枝不仅可以走肌肉,还有这功能。桂枝与茯苓等量来把水利掉,然后借着生姜与炙甘草把津液补回来。

如果我们用汗吐下的方法,本来病人不口渴,用了汗吐下的方法以后口渴了,代表病邪已去,我们给水让病人少少饮之就好。但是如果津液已经伤到、或是发汗以后,因病人体虚导致还有部分的水还停留在皮肤表面,有脉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的时候,就想到五苓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