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 |《国医传承学堂》第七单元:《五运六气:中医的时空秘钥》与《漫谈中医基础》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杨威老师以《五运六气:中医的时空秘钥》为主题,从五运六气的天地人之时空规律开始授课:
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六气: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五运六气:运气相合,客主加临胜复郁发,迁正退位,亢害承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关系。
杨威老师对五运六气的理论载体、理论内容学术起源、学术研究、学术地位做了概述。
五运六气的三大命题:
五运六气从何而来?
五运六气因何而立?
五运六气向何而往?
五运六气”是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阴阳、五行、六气、干支等为说理工具;这其中融合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多领域知识,六十甲子年的四时主客变化是要关注的重点;践行着天人气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理念。
达自然之理,合自然之宜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素问》“生之本,本于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数术。”
中医以四时阴阳为纲:礼敬天地,法则四时,时气邪气,主客虚实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五行)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阴阳为五行之合,五行为阴阳之分。阴阳中各具五行,五行中互含阴阳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顺天之变,病之可期,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独具匠心的五运六气,记录不同时间周期下相应的气候、生命变化,在中医临床诊疗中担当重任,被用于流行病、传染病的预测与有效干预,个体化精准诊疗,群体化未病先防的等方面,堪称“生命历法”。
岁运:年度时令规律
杨老师对五运六气的基础推演、格局系统、诊疗模式、治则治法、诊疗思路、方药应用等多面进行了介绍。
人天生身体素质特点不用,身体变化时间,表现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不同。五运六气要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辩证环境)、因人制宜(秉赋体质)和因地制宜(生活环境),要同病异治、因时治宜、因势利导、以人为本、圆通变化,遵循天人合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今年是辛丑年,杨威老师说,辛丑年水运不及、涸流之纪,属水少土盛的年份,阴津易亏、湿浊难化。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寒湿相合,“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属寒、雨、风笼罩。
客气与主气大多同气,仅少阳相火、太阴湿土易位而居,春风、夏暑湿、秋燥、冬寒的四时本色凸显。又因同岁会、同正宫,运气相合有平气之化,心肾亏虚、脾胃壅滞或不暴烈,水不涵木、寒伤阳虚或当谨防,宜肾气丸、五苓散类方。
避温病、节饮食、慎风寒,“守身在我,何患于六气耶!”
天地造化玄机,至法无内无外
中国擅长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尊重规则、注重平衡、维持秩序。中医擅长的因、机、症、治综合贯穿的辨证论治,恰好解决了“众多”问题。
五运六气的广博与精妙,在课间休息时,纷纷带着问题向杨威老师请教,在杨威老师的耐心解答下,对自己的体质及健康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孙立彬老师说,中医药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因此它受到哲学思维的影响更深刻。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文化基础、科学技术基础、医药时间基础及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在人体内,有一种趋向于运动的、向上的、温暖的物质,中医称之为阳。趋向于安静的、向下的、寒凉的物质,中医称之为阴。
阴和阳这两种物质,在人体内相互制衡,处在一个平衡阶段,人就是健康的。如果有一方偏盛 或者偏衰,就会产生疾病。如果太盛或者太衰就会导致人出现生命的危险。因此《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讲究事物的属性,注重人体生理、病理、病机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医治疗是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中正和谐。
中医是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用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现象的。以五行的特性和相互关系来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属性,将人的脏腑生理活动、病理反应,按五行特性加以说明,外应五方、五季、五气,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
孙立彬老师还强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精神和交往处于完美状态。不仅仅是生理健康,还需要心理健康,道德健康。
药物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身体健康,并不是盲目的跟风进补,饮食上的偏嗜,很多时候就把身体调偏了,出现了病症。要想达到健康的状态,要学习做减法。
人体是一个整体,不良的情绪、生活方式往往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忧通肺,悲、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与肝。孙老师老师通过庄子的哲学思想举例,以疏解自己的心里情志问题。
不良的生活方式中,过度的劳累、饮用冷饮和熬夜是对身体的健康消耗,很多的肿瘤、囊肿、中风、癌症、女人痛经(包括像宫寒引起月经不调致不孕),男人性功能低下、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低龄化,都有贪寒凉之物的不良习性在里面。
长时间熬夜过度消耗自己的气血会打乱体内阴阳气血平衡,身体的各个脏器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所以,熬夜的人通常看起来都比较憔悴,容易显老。几千年来,中医治病、防病的根本都是补足气血、疏通经络。
谈及中医、西医的问题,孙立彬老师说,中医、西医只是站在不同的维度看待生命健康问题,都是救死扶伤的学问。应抛开对立和偏见,各取所长服务于人。诚如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一九五四年在写给毛泽东主席一封信中所说: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第其理法不同耳。
课间及课后,孙立彬老师现场为同学们把脉问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同学们关心的健康问题逐一解释。解答过程中,同学频频点头,对孙老师的话语表示认同,对自己的身体问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对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医学以它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人与自然四季时间、生存环境、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情志等综合一体,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健康理念,让身体阴阳平衡中正和谐。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人类医疗保健及防病治病的责任和使命。
《国医传承学堂》课程安排
第八期《国医传承学堂》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战略思维研究,归纳出以病释方、以方释经的中医经典执教脉络,积极参加中医海外文化交流,被称为“中医文化:在海外烙下中国印“。投身中医外交,为国外首脑及高层处方诊治,收到良好效果,官方评价蔡医生“通过中医外交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蔡向红教授主讲《中医战略思维》。
跟明医学中医——传承与共享
项目背景
【项目特色】
❖ 国医大师的摇篮,北平国医学院传人亲临授课,转识成智,知行合一。
❖ 孔子后裔、儒、道、易学大家云集,名师引路,修悟结合。
❖ 四大名医、御医传人携明医团队启智调身,学研集合,学练践行。
❖ 太极贯穿全程,知名大家亲身传教,体会无极而极,体会万物化生。
❖ 以史鉴今,以儒做人,以易启智,以医养生,高端人脉的思想碰撞。
❖ 讲座间歇设有“私人医生”环节。
❖ 凡就读学习班的学员,有资格成为孔医堂会员,同时赠送60节课的“零基础学中医”线上课程。
【课程设置】
学制安排 >
学制一年,每月集中授课2-3天(周末)。
课程结束颁发“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结业证书。
招生对象 >
热爱国医,热爱传统文化,有实证实修探索精神的人。 明确医学严谨,热爱生命,尊重生活的人。 珍惜机会,合理安排时间,按时上课并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 与同学共同成长,互作互助,有求学精神的人。
拟邀师资 >
(排名不分先后)
楼老师 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杨老师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等。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罗老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理事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孙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易学联合会总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特聘教授、中国职工教育研究院国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徐老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学术传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特色疗法与新技术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各家学术思想研究和重大疾病中医诊疗规律研究,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
张老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史博物馆副馆长。1988年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之硕士毕业,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997—2000年跟随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长孙孔令诩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养生文化推广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养结合专委会会长。
魏老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系,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
张老师 受业于慈禧随侍御医袁鹤侪弟子朱建修先生,遵师嘱“做明医不做名医”用药少、组方精、司天用药,精于脉诊,为多位知名爱国人士提供诊疗。
陈老师 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其祖父陈慎吾先生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伤寒教研室主任,著名教授,伤寒派大家),自幼随父陈大启先生临证,后拜京城名医陈文伯教授为师,为众多海外患者解除病痛,传播中医药文化。
孔老师 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嫡孙,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随父孔祥琳学习中医,擅治心脑血管疾病。
阮老师 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学术传人,师承京城名家孔少华先生,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学术带头人,孔伯华名家研究室——温热病研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擅治无名高热、咳喘、小儿外感发热、咳喘等,为多位核心领导层提供诊疗.
张老师 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学术传人,师承京城名家孔少华先生,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学术带头人,孔伯华名家研究室——湿热证研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擅治无名发热、外感疾病、肝硬化、心脑等内科疑难杂症,为多位核心领导层提供诊疗。
孙老师 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著名伤寒大家陈慎吾学术传人,擅治外感、脾胃病、糖尿病、皮肤病等。
孔老师 孔子后裔,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儒学高端人才泰山学者,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秘书长,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副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孔老师 父孔德墉先生,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续修《孔子世家谱》发起人和组织者,创办安邦投资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总经理,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制药厂,参股投资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在中国美院创立“孔氏励人助学金”,曲阜创建“尼山孔子教育基金”。
上老师 85岁,易海生涯四十载,尤擅天干地支命理,占卜世人上千,相人无数,在国内外享有赞誉。
王老师 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授,《自然辨法》杂志主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系。
刘老师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班特聘教授,香港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辽宁省周易研究会理事,中国瓦房店市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出身于中医世家,精通黄老之术,从小受祖父的影响,对中医学非常喜爱,15岁起在父辈指导下开始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古籍。
刘老师 孙氏太极第三代传人,孙禄堂之女孙剑云首批弟子,精通太极、形意等功夫。孙禄堂武学文化发展中心副理事长。
张老师 著名太极大家田秀臣、冯志强入室弟子,中国武术七段,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
冀老师 北京通臂拳大家,少年习武,通臂拳大师张策先生再传弟子,“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文化中心”的首任负责人。现任北京市武协陈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德武堂太极养生文化推广中心总教练、香港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关永生拳术会特邀顾问,深圳和镇江马广禄太极拳馆顾问。
韩老师 中医临床硕士,中医膏方专家,全国基层名老专家传承工作室——王国宝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师承膏方大师王国宝,著名中医岳美中、张忠。
李老师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师承于北京市第一批聘任的主任药师、国家级老药师高殿荣先生,跟随高先生学习中药传统炮制鉴别、加工技术。现任孔医堂展览路馆馆长。
孔老师 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嫡孙;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孔医堂中医连锁医疗机构创始人、董事长,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常务理事;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学人文分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师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