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之美—青釉之瓷
青釉,中國瓷器著名傳統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
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壹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壹統稱為“青色”,例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壹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
青釉介紹:
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青釉包括豆青、東青、粉青、仿龍泉釉。其中豆青為上品。青釉均用紫金釉微摻青料合成,表釉的呈色主要決定於著色氧化物的含鐵量與燒成氣氛,青釉含鐵量壹般在1-3%左右,過高會變成黑釉,低了就能燒成白瓷。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釉色青綠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釉色泛黃。青釉特點為釉色古雅、沈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致、細膩!
颜色介绍
缥色
縹原為壹種淡青色的帛。所謂“縹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縹的釉色。甌瓷的釉色就是縹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綠色中,青的成分較多。但由於火候不壹,釉色也不太壹致,有深灰綠,青綠,黃綠,甚至還有灰色和帶煙燜暗紅色。釉質分兩種:壹為透明玻璃釉,釉質較肥厚,多開片;壹為不甚透明玻璃釉,經還原焰燒成。
秘色
據《高齋漫錄》記載,“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造,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後來的文獻都附和此說。
實際上,秘色是青釉色調的壹種,色泛灰藍,釉面無光。秘色也並非始於錢氏,唐代已有,盛於五代,衰於南宋,元明時中斷。宋時的余姚上林湖燒秘色瓷器,這時的釉色不再是那種青中微微閃黃的不成熟的還原色調,而是壹泓清水般的湖綠色。因此國外也有將秘色稱為翡色。
粉青
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厘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豆青
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这是各式器皿上的豆青釉,均施于表面,器里及底部仍为白釉。
天青
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巳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人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青釉发展历程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它的发明是与我国瓷土矿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铁矿的现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若,认为稳重而高雅。
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
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
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
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现代青釉以豆青最为常见,但是多数豆青釉烧制的釉面流动性过大,导致釉体不均匀。
青釉八棱瓶,唐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
南宋 龙泉窑 青瓷凤耳瓶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南宋官窰粉青釉纸搥瓶,以逾六千七百万元成交,
刷新宋朝瓷器之拍卖纪录
龙泉窑青釉执壶,元
翠青釉三系盖罐
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清康熙
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清宣统
豆青釉葫芦瓶 (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