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之二】隧道窑培烧过程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5欠火
5.1现象及危害性
砖的色泽呈浅黄色、红黄色或土黄色,强度低,音略哑。过多的欠火砖会增大废品量,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5.2原因
(1)码窑密度不合理;(2)整个窑断面欠火是因为烧窑工懒烧窑或技术水平低,看火偏“嫩”,致使焙烧温度低;(3)内掺燃料过低;(4)坯垛两边与窑墙间隙过大;(5)坯垛顶部与窑顶间隙过大;(6)抽力过大,保温较差;(7)没有正确掌握焙烧制度;(8)火烧飘国或窑的边部通风过量;(9)近闸提得过高或不合理。
5.3处理方法
(1)应仔细研究码窑形式和焙烧制度,调整码窑密度,使窑内上下和断面温度差减小并使纵断面上升温比较均匀;(2)掺足内燃料;(3)使用风闸和投煤纠正窑内温差;(4)延长保温带;(5)尽量减小 坯垛与窑墙、窑顶之间的距离;(6)设法调整控制窑内气流流速,提高窑内火温。
6过火
6.1现象及危害
在焙烧带的高温段内,从火眼可以看到局部地方温度过高,火焰呈白色,此时焙烧温度一般都超过980℃。砖的收缩过大,砖体积减小或变形或弯曲,坯垛向中间倾倒。这样会使过火部分在坯体变成焦砖成为废品,甚至可能烧流,烧成大坨,增加废品量,增大出窑难度,甚至可能由于无法正常卸下砖制品面影响窑的正常进车和焙烧。
6.2原因
(1)内燃掺配比不正常,内掺燃料过多,或从火眼投入的燃料过多;(2)焙烧温度超过烧成温度,使砖坯软化;(3)码坯密度过大,中部未留出足够的通风孔道;(4)预热带向中间倒的坯车进入焙烧带也会出现过火现象。
6.3处理方法
(1)在过火的地方停加外燃料,后底火长时可停加;(2)严格掌握内燃发热量和配合比,按规定掺入内烯料并使其掺配均匀;(3)适当降低码坯密度,并在坯 中部留出足够的通风孔道;(4)如整个焙烧带过火,应停加燃料,并减少进入窑内的氧气,使火逐步减弱。也可以在火眼处投一些砂土,降低窑内温度;(5)提起后部余热闸放热;(6)揭开火眼盖放热。根据窑内火情变化,要及时揭开或盖上火眼盖,防止过量放热。
7火滞
7.1现象及危害
火头停滞不前,不能流畅地继续前走。这将影响生产进度,增大燃料用量。
7.2原因
(1)风闸年久失修,漏风严重;(2)焙烧操作人员疏忽,将风闸烧穿,窑内气体经损坏的风闸大量漏出;(3)近闸提得过高,其抽力超过了预热风闸的牵引抽力。
7.3处理方法
(1)停窑时换上新风闸或打开风闸外检门对风闸进行修补或处理;(2)降低近闸,提高远闸;(3)用热量较高易燃的燃料焙烧,并将火迅速向前延伸。
8近火
8.1现象及危害
从窑顶火眼向外窜火,使焙烧不能正常进行。
8.2原因
(1)排烟系统底部湿度较大或有水分,造成排烟系统阻力过大,排烟道温度降低;(2)风机或风道发生故障;(3)风闸破损或密封不严;(4)保温带车度风漏入窑内的量太大。
8.3处理方法
(1)排除排烟系统底部的水分;(2)修复风机或风道;(3)修补风闸或换上新风闸。
9火势上飘'底火差
9.1现象及危害
火焰只在焙烧带上部前进,窑底部无火呈黑色或火很小,而焙烧高温带“返火”很大,使焙烧不能正常进行。
9.2原因
(1)排烟风机抽力过低或不足;(2)风闸提得过低过远,没有很好地利用风机的抽力;(3)码坯不合理,炕腿过低或炕腿过高过稀;(4)燃料灰分过大;(5)底部投煤过多,灰渣堵塞下火道,使腿部通风不良;(6)坯垛上部火眼处码得过密,投入火眼的煤屑停留在坯垛上部,只在上边燃烧;(7)窑与窑车之间曲折密封不严,窑底漏入的冷空气会使底部温度降低,底火差,火势上飘;(8)冷却带过短,造成通风量过大,下部 冷却过快,后火熄灭过早。
9.3处理方法
(1)根据风机抽力大小,适当调整坯垛上部的密度;(2)在码火眼处的坯垛时,应保证投入的煤大部分落到窑底,不会大量停留在坯垛上部;(3)高提风闸,适当缩短预热带,加长焙烧带;(4)近提风闸,将上火拉下去,等底火烧到了3-4排好火后,再恢复正常用闸,(5)合理调整各带长度;(6)改变炕腿码法;(7)及时调节烟闸的开启,适当提高近闸,降低远闸。
10上火快、下火慢
10.1现象
窑内上部火焰向前运动得较快,呈红黄色,而窑内中下部却呈暗红色。
10.2原因
(1)风机抽力不够,使大量热气体向上或斜向运动;(2)码坯形式不合理,上部码得较稀或有空洞,使火焰在窑上部运行较快;(3)坯车上部码得过密,以致投入的燃料堆置在坯垛上部燃烧而下部火力不足;(4)车和车之间,窑封与车封之间密封不严,使车底风漏入窑内,致使下部温度上升较慢。
10.3处理方法
(1)增加风机抽力;(2)调整风闸,把焙烧带最前面的风闸提到位,使焙烧带正负压操作;(3)坯垛上部适当加密,但必须注意码坯间隙,不能影响投煤下落,(4)窑封、土封、砂封要做好,防止车底风的漏入。
11外火慢
11.1外火运行速度慢于中火和里火,外火呈暗红色。会造成坯垛两侧砖欠火不熟,甚至出现生砖,影响产品质量。
11.2原因
(1)窑外墙有裂缝透风处;(2)炕腿码得矮而密;(3)预热带风闸提得过高,不适当地提了近闸;(4)坯垛两侧与窑墙间隙过大,使窑尾进入的空气较快地带走了砖垛边部的热量。
11.3处理方法
(1)检修窑墙,用掺盐水的泥浆将裂缝处抹好;(2)适当提高炕腿高度;(3)降低预热带风闸,关闭或把近闸降到最低;(4)把坯垛尽量往外边码,使坯垛两侧与窑墙间距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最小;(5)严防车底风的漏入;(6)外火眼比中火眼投煤次数可以多几次;(7)坯垛外侧砖坯可以适当码得密一些。
12后火黑得快
12.1现象及危害
焙烧带最后几排火眼黑得较快,窑底部或腿砖呈暗红色或黑色,致使砖出现裂纹,哑音或酥砖,砖色为土黄色。
12.2原因
(1)冷却带太短;(2)炕腿码得过高或过稀;(3)保温带太短,进入过量的冷空气。
12.3处理方法
(1)必须有与窑预热带,焙烧带相匹配平衡的保温带、冷却带;(2)改进炕腿码坯形式;(3)在出砖处窑的横断面临时挡一下,同时在窑车下的检查炕内砌上挡墙;(4)在焙烧带多投一些煤烧火。
13窑内温度低
13.1现象与危害
焙烧带的高温段内温度普遍较低,窑内呈红色或暗红色.致使烧出的砖都是欠火砖。
13.2原因
(1)燃料质量不好,发热量低,灰分高;(2)操作有问题,如“定时、定量、勤添、少添”的操作规则没执行好,燃料添加不足,使温度不能继续上升;(3)投煤间歇时间过长,即前一次添加的燃料已经燃尽,而下一次燃料仍未添入,使窑内的温度呈波浪起落,不能持续燃烧;(4)码窑密度不合理;(5)风闸提得过高,热量抽走太多;(6)车封、窑封、砂封损坏严重,窑底风大量漏入窑内。
13.3处理方法
(1)增加内燃料掺入量;(2)窑上勤添煤使窑温升高;(3)确定合理的码窑密度;(4)暂时将风闸落低,待窑内的温度升高,窑内火焰发亮时(即950℃左右)。再将风闸提到合适的高度;(5)制定合理的焙烧制度和操作规程;(6)修好窑封、车封、砂封,杜绝窑底风的漏入。
14上火发昏
14.1现象与危害
坯垛上部火色朦胧,清淡而虚浮,胡微弱的光面无焰,透视火眼坯垛,层次分明,火眼坯上无炭灰,坯体红而不亮,火色呈静态,无流动感。其会使温度降低,达不到烧成温度,增加欠火砖、哑音砖废品数量。
14.2原因
(1)焙烧中放松了对火情的观察和持续投煤升温,使焙烧带未达到烧成温度的火色;(2)在引前火、卡中温、带后火的焙烧三阶段,没能拿准火候;(3)投煤间断时间长。
14.3处理方法
(1)加强低温部位的燃烧,引火向前;(2)普遍少投煤,勤投煤,普降风闸;(3)揭开保温带火眼盖1-2排;(4)中火弱,后火必然凉,后火只能带烧,切忌大铲投煤堵凉火;(5)坚持预热带火眼亮底进车。
15底火泛白
15.1现象与危害
底火发亮泛白,上部火弱,窑内断面温差大,不烧不能进车,再烧下部的砖坯则会超越临界温度,会有烧流烧倒窑的情况出现。
15.2原因
(1)外投燃料过多,大部分燃料又落入窑底;(2)风闸提得过于梯陡;(3)大铲子投煤;(4)投煤不看火。
15.3处理方法
(1)码好碰煤砖,使投煤分散均匀,燃烧畅旺;(2)平用闸,抽力主要用于拉底火;(3)保温带适当延长,进车后少揭火眼盖;(4)窑车上坯垛间上下火道留出的空隙应一致。
16前黑后凉
16.1现象与危害
低温不升,后火又凉,中温底火弱,火行短,火不落底。其会引起窑内全部火小。
16.2原因
(1)由于追求工效,盲目进车;(2)高提近闸,底火抽空;(3)中火眼投煤多;(4)近闸应落而不落。
16.3处理方法
(1)梯平调闸,适当拨开碰煤坯烧底火;(2)前火不亮底不进车;(3)勤烧边火眼,稳中部火,逼使火走底;(4)顺着火行方向,投煤由后向前,由后火引发前火;(5) 检查近闸是否落实;(6)在预热带注入冷空气,压火行底。
17后火不冷
17.1现象与危害
达到烧成温度在高温段后,火仍炽旺不降,使出窑制品温度高,浪费大量热能并使出窑困难。
17.2原因
(1)外投燃料过多;(2)内掺燃料足,燃料燃烧慢,移至后焙烧才燃大火;(3)烧窑工看前火进车,不顾后火,而进火落闸,造成后火凉得慢,形成“关门烧”。
17.3处理方法
(1)推车进窑,既应看前火,又要兼顾后火;(2)通过提闸,加大通风量,推风量,推火前进;(3)近闸不能大幅度降落,降到合适高度,让后火降温;(4)用窑尾风机注入冷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