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十大观念

1、 天生烝民 有物有则

上天创生众民,有万物有法则,这是《诗经·大雅·蒸民》中的一句诗。

这是一个对世界的基本认识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人类众民中,我们处于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个物质的世界按一定的法则运行,这样的认识,我们从经验中就可以产生。但是,将万民-万物-法则归于一个本源,“天”,认为“天生”这一切,这就不是经验认识,而是超验认识


“超验认识”,是人超越动物界的能力,也是人类中的智者超越“动物人”的能力。人类文明世界有别于动物野蛮世界,正在于人类的“超验能力”

认定上天创生万民万物,赋予世界以法则。这是一种“统一本源认知”,认识到万民、万物和世界秩序,有一个终极本源,出于一个统一的终极主宰,有一个统一的方向。

认识到统一本源,围绕这统一本源的概念形成相关文化传统,这是一种超验高位,这是人类高文明民族的共同特征。没有很高的超验能量,达不到这种本源认知。中国的“天”,以色列人的“主”,印度人的“梵”,都属于“统一本源认知”的结果。没有达到这种“统一本源认知”的族群,精神势能和文明水准就比较低。例如原始民族多数处于万物有灵论阶段,众多自然现象皆为神,这样精神能量就是散的。中国人在文明之初,就进入了“统一本源认知"的精神顶层,将世界纳入了一个统一系统,这是中国人有超验力量的一种表现。

“天”是西周时期敬拜的最高主宰神。从1976年以来发掘的陕西周原甲骨文看,周人在征服商人之前,就把“天”当最高神祭祀了(例如甲骨#H11:96)。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中,已出现主宰神“天”。另外《尚书》和《诗经》中的西周部分文献,充满天敬拜和敬畏天命的意识。

中国商朝的时候,对主宰天地和人间的最高力量“帝”,已经有基本超验认知。到西周时期,周人对“天”和“帝”的终极主宰性的认识,才进入到超验的高点,形成了“天命”概念,周公是“天命”超验认知的突破者。

何尊,周成王时青铜器,铭文强调周文王受大命于天。出现三次主宰神“天”,如: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

“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上天是创生本源,是最高主宰之神,是造物者。这个造物者、主宰神指向什么呢?指向德。《尚书·皋陶谟》有一句话,“天命有德”,本意应该是指天命降临有德之人。我取这个句子的形式来表达另外的意思,就直接按字面解释为天命是有德的,天命是道德的,道德是天性的指向。这说明宇宙的秩序是一个有德的秩序,是有益于万物和有益于生命的秩序。主宰这个宇宙秩序的力量,是有德的,是道德取向的,或者说宇宙是伦理的。知道世界有秩序,这是经验可知。但知道这个秩序有一个方向性,这不是经验知识,而是超验知识,是高超验认知能力的产物。

我给大家讲《论语》《道德经》《尚书》课程的时候,反复讲这同一个认识,这个宇宙是伦理的宇宙,这个宇宙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物质的宇宙,这个宇宙的建构是有伦理原则的,是有道德原则的。哲学上称为目的论,宇宙的秩序有目的,是被善、被有德的目的控制的。这种宇宙有德论,宇宙向善论,不是中国特有的,是人类的主流观念,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皆如此,可以说是高超验认知下的“一德各表”。

我们怎么理解“天命有德”?从《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这句诗中,可定义出来。上天创生众民,创生万物,万民万物遵循上天的法则。万物万民、自然法则,皆有一个创生之源,有一个主宰之源。天德,上天之德,指的就是创生万物并且赋予万物以秩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再简化一点,我们看这张太空看地球的照片。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星球,运行在茫茫宇宙的夜空之中,这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看到这种星球,大家再来想想这个秩序,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地球和地球生命创生出来?是什么样的法则在维系着地球生命系统的运行呢?这个生成万物、看不见的力量和法则,可是我们宇宙万物与生命的根基。万物是怎么诞生出来的?生命是如何出现在茫茫的宇宙之中的?为什么还存在?为什么还在扩展?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但解决这样的问题,超越人的经验,依赖人的超验。有超验能力的人是幸运的,有超验能力的族群是有神圣福赐的。动物是经验的,人类是经验的更是超验的。我超验,故我在。人超验,故人在。

生命星球得以诞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人怎么来的?宇宙万物怎么来的?我们怎么会存在?地球为什么不马上就爆炸呢?总有一些力量,总有一些法则在维系着地球生命系统的运行。不仅仅是地球生命系统,我们抬头看整个夜空,整个宇宙,一定是有一种力量和一种秩序在维系着的,为什么?这是一个有序的世界,不是一个混沌的、失序的世界。为什么有秩序?这很神奇。

1973年,澳大利亚天体物理学家Brandon Carter 提出“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认为生命诞生之前,宇宙形成了有利于生命诞生的常数系统,所以宇宙秩序就是以生命为方向建构出来的,这观点产生了很大影响,跟随的科学家不少。

先秦思想家们有一种特别好的感觉,他们不是从读书来思考的,他们就是直面这个世界,有最本真的疑问。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被我们的愿望、被我们的欲望支配着,努力去满足我们的愿望,努力努力努力,拼命拼命拼命,我们很少会跳出来,看这一切是为什么,why?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当他的观察进入无限的虚空,当他的内心进入无限的寂静时,感觉到宇宙万物在他前面兴起运行,循环往复。老子不是在看书,而是在看世界、看宇宙,思考现象背后是什么。这是先秦中国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直接看世界,思考世界,凭超验的能力,进入超验的世界。

一般人感叹闪亮星空之美,思想者关注使星空出现并有序运行的力量和法则。

他们的这些思想,留在了《尚书》之中、留在了《诗经》之中,留在了《论语》之中,留在了《道德经》之中,留在了《墨子》之中,当然还有《庄子》等等,他们全都在思考和回应生命和社会最基本的问题。面对生命存在的问题,他们都洞察到宇宙万物背后有一个本源的创生的力量、有一个统一的秩序的力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这宏大的力量创生万物,维系着万物秩序。

这宏大的力量,天天都在宇宙万物中川流而过,永不停息,生生不息。这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宇宙,是一个有目标的宇宙,这是一个乐观的宇宙,这是创世论与目的论的统一。

今天我们知道,这种秩序是数学的,人居然有理性可以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数学秩序,居然可以用数学方程式表达出来。从发现数学秩序来说,奠基者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说“万物皆数”,原来这个世界背后是一个数学的世界,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性超验能力的表现!

物质不是本,物质的背后是数学秩序,万物皆数。数学秩序不是本,决定数学秩序之所以形成的力量和法则才是本。

这个世界不是混乱力量控制的世界,不是死亡力量控制的世界,而是上天创生的力量支配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随时会崩溃、死灭的世界,而是一个有永恒秩序的世界。

大家可以想一想,“有物有则”,这个世界背后是有法则的,有秩序的。比如数学秩序,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²+b²=c²,这样的方程式会不会如梦如幻?会不会皆是虚妄?或者说爱因斯坦发现的质能方程式,E=MC² ,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这个E=MC² 的方程式是不是如梦如幻?是不是转瞬即逝?会不会灰飞烟灭?宇宙的秩序,是由这些数学方程式建构的,是“有物有则”的,只不过这个“则”,现在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表达。当然不仅仅用数学表达“则”,也可以用法律来表达“则”。如果你不能证明a²+b²=c²这个方程式会崩溃,不能证明E=MC² 这个方程式会改掉,你怎么能够说这个宇宙必然灰飞烟灭,必然寂灭呢?宇宙灰飞烟灭,前提是这些数学方程式消失。

E=MC² 会消失吗?

早期中国思想家不会这么绝望、这么寂灭,“天命有德”,说明支配宇宙的力量倾向“德”的。老子《道德经》上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不就是讲天道创生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吗?如果一切如梦如幻,也就是说今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不存在了。《道德经》上还说:“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对宇宙秩序充满信心。如果宇宙是如梦如幻,必然灰飞烟灭,意思就是“天之道害而不利”了,天道由生变死了。

孔子在《论语》中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自然四时会停止吗?百物会不生吗?

周公、老子、孔子、墨子他们经常批评现实。他们批评现实社会,是因为他们对宇宙深层的美好的秩序充满信心,他们的批评不是出于绝望而是出于希望,希望这个社会向着宇宙更深层、更完美、更善的那个秩序接近,不要偏离不要远离。或者说,在他们超验的眼光下,他们看到社会在堕落,他们看到了宇宙深层的美好的法则高高在上,闪耀在天上,穿透在万物中,所以他们希望赶快用这些法则来拉住这个世界、拉住灵魂、拉住现实,让现实不要堕落向深渊,让人不要变成畜牲。

大约在公元前1041-1036年,周公用两年左右时间平定“三监之乱“后,组织殷人俘虏,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洛邑东都,周人统治中心东移,保障了对新征服的东方的控制。《尚书》中十二篇西周文献中,有十一篇记载内容与周公有关。中国是开创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西周封建制度的奠基人及后来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渊源。

他们希望用他们发现的宇宙深层的超验法则,他们称之为天命、天道、天志的法则,来提住人类社会,让人不要伤生害命,不要混乱失序。周公也好、老子也好、孔子也好、墨子也好,他们都很着急,看到人的坠落着急,看到社会的失序着急,他们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宇宙深层秩序,这么向善的能量、这么有德的秩序,为什么不用起来?这是他们真正着急的地方,他们对宇宙充满了信心,对世界充满了信心,他们才来批评这个世界,一定要提升这个世界。他们告诉我们,不要被现象的生灭所迷惑,要认识现象背后的永恒的力量和秩序,精神处于真相的深层,永恒之处,文明就处于高处。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创生与秩序,就是“天命有德”,天德=创生与秩序。中国先秦的周公、孔子、老子等,有着对宇宙深层秩序的超验认知和根本信任,认为宇宙的深层秩序是创生的,是有序的,是向善的,他们把“生”的秩序,提升到中国精神史的最高点,这是中国先秦精神的根本。

不理解“天生”,不理解中国人对“生之秩序”的依恋与执着,就理解不了“人命关天”的超验宣告,就理解不了中国人“活下去”的意志中内含的信仰力量,就理解不了中国成为世界大族的深层的精神动能。

我本次总结,没有把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孝”放入,这是因为我把“孝”排在“生”的序列中了。“孝"是人有别于动物的特征,小猫长大后,不会去叼条鱼来孝敬猫妈妈的,人会抚养老人。从周代青铜器金文中看,“孝”一是指向祖先,二是指向子孙。祭祀祖先,目的是传承祖先之德,光宗耀祖。指向子孙,是求子孙繁衍,青铜器铭文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的收尾。从祖祖先先到子子孙孙,孝的精神,就是家族血脉永在的精神,就是家族“活下去”的求生的精神。

“天生烝民”,所以人也必须“生”下去,生之动力高于一切。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说明周代中国人是信天的,相信宇宙秩序是有德的秩序。周代主宰神称“天”,又称“皇天”,也称“帝”或“上帝”。看来简单的信仰,其实是高超验智慧的认知。

二、天网恢恢 敬忌天威

“天网恢恢”出自老子《道德经》,“敬忌天威”出自《尚书·顾命》周康王语。

前面讲了,天命有德,天之道利而不害,这是一个向善的秩序,一个生生不息的创生秩序,一个有德的深层秩序。有了善的方向,就有善的标准,就有了对恶的惩罚。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天司法中常用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天法网是空疏的,宽容的,但如果违逆上天,做伤天害理之事,伤生害命,自有天网之剑启动,自有严厉天罚降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做恶者。

天网恢恢,触网者灭。

《尚书》记载周武王泰誓之言:“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今天商王纣,不敬上天,使灾害降临下面民众。“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商恶恶贯满盈,天命诛杀他。

《尚书·顾命》中记载,周康王登基仪式上,向周成王和众大臣发誓,要“敬忌天威”,要敬畏和顾忌上天的威罚。

相信这个世界深层的善意。相信这个世界的深层的惩罚扬善的法则。相信善恶本是客观规律,公义是客观规律,必须善恶分明。不能无善无恶,无是无非,因为这观点没有真实基础,且会使这个世界恶人横行,使人心和社会失序败坏。

“天网恢恢,敬忌天威”,恶行不会不受惩处。人们看到一些恶人飞扬跋扈,会认为这个世界并无公正,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超验的双眼去看到暗中的审判在进行。这种超验的双眼,惟有信仰的力量才能开启。

如果说第一条的“天命有德”及“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讲的是上天之德,“天网恢恢,敬忌天威“讲的就是上天之罚。这就形成中国先秦最重要的一组概念,刑与德的概念

天德,指上天创生万民万物及建立秩序。天罚,指对违背善的目标、破坏秩序者进行惩罚。天德与天罚,首先是宇宙观层面的概念。上天有德,创生并服务万民万物,赋予和谐秩序。上天有刑,指维护秩序,清除破坏生命秩序的行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中“鲁邦大旱”篇记载,孔子回答鲁哀公说,鲁国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 不是因为刑德双失吗?孔子强调要”正刑与德“,使刑与德归正。子贡解释孔子之言说:

“若夫正刑与德,以事上天,此是哉!”


使刑与德归正,以事奉上天,正是这样啊!

子贡解释得非常清楚,人间之刑,源于天罚。人间之德,源于天德。所以上天之刑德,是人间刑德的标准,人间要按上天之天罚天德,归正人间刑与德,这就是事奉上天。

“天命之谓性”,说明人性之中有“刑德”,如果“刑德”全部归朝廷,则人失性而为奴。如果“刑德”在自己,朝廷只是众人某种“刑德”之代理,则人保性而自主。

冥冥之中,上天布下正义的法网。无形之中,上天高悬公平的天剑。没有超验的眼光,看不清这“冥冥”,读不懂这“无形”。周公、老子、孔子、子贡是清楚的,他们有清晰的超验的眼光。

“天网恢恢,敬忌天威”,说明周代中国人相信有天法和天罚,相信正义是宇宙的法则。这是人间正义心和公正法律的依据。


三、天生德于予 天命之谓性

“天生德于予”这句话,大家知道,是孔子的话。上天把“德”生在我身上,生在我命运中。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中的一句话。

我刚出版的《天生德:杨鹏解读论语》一书,就用了“天生德”作为封面图案。

“天生德于予”,核心是先有关于上天的认知。第一大观念中,对上天有描述,这就是”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上天是创造生命的,上天是创生万物的,上天是自然法与历史法则的主宰力量。

“天生德于予”,就是上天把上天之德,生在了我身上。就是把这种创生生命、创生事物、遵循法则的力量生在了我身上。这个“我”,是孔子,也是你我他,是普遍的“我”。

“天命之谓性”,指天命在人性深处,天命是人性的本质。

孔子和《中庸》中这种天德在我的观念,其实《诗经·烝民》中早就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这句诗的后面,还有重要的两句诗,合起来是: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彝”,指法式、准则。”懿“,指美好。“民之秉彝”,指民众天性秉持有上天的法式。“好是懿德”,指喜好肯定美德。

上天创生万民,创生万物和法则。民众秉持上天准则,喜好肯定美德。

《诗经·烝民》这首诗很清楚,天德在人性之中,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所以《中庸》中说:“ 天命之谓性。” 人性深处,即是天命,内在之光。天德以创生,天刑以除恶,有这个前提,如果违逆天命,则是罪恶。不能实现天性,就是罪恶。

《尚书·西伯戡黎》中,祖乙批评商纣王“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他说不顾念自己的“天性”,不遵循传统典章。天命在人性中,不顾念天性,就是不顾念天命,就是不敬上天。

讲到这儿,可能熟悉基督教神学的朋友会说,这与基督教人性论矛盾太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死不认罪,不认自己内心有罪。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充满罪恶。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知道人性深处有德,因此可以通天道,这是先秦思想的一面。但对人性中有偏离上天的取向,周公、老子、孔子都明白。《尚书》中周公诰言,反复提醒不要迷失天命。老子指责贵族“非道也哉!” 孔子也叹“天下之无道久矣!” 道儒墨都强调修身,也是强调要小心翼翼,不偏离天命-天道-天志。

《圣经》中并没有原罪的概念。但《圣经》中反复强调人容易违逆上帝。“罪”,指违逆上帝。这是一方面。同时,《圣经》中讲上帝按自己的样式造人,给人吹人上帝的灵气,所以人是上帝的式样,人的生命是上帝灵气所化。也讲人神性的一面。美国有一个教派叫贵格派,就相信人内在的上帝之光,the inner light.

“天生德于予,天命之谓性”,说明天性在人性中,人性通天性,人性中有来自上天的美德和公正、服务与罚惩。

四、以德配天 自强不息

“以德配天”,指以自己的德行去匹配上天的要求。这个提法出自后人对西周思想的总结。

《尚书》《道德经》《孝经》分别记载了周公、老子、孔子都提到“配天”。“配天”是一种以祖灵配祭上天的祭祀规则,也是指德性要匹配上天要求。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是《尚书》最基本的政治神学,也是周代最基本的人生哲学。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彖传”。

“以德配天”就是人的德行要配得上上天的要求,上天的准则我们已经总结过了,这就是“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按这标准,我们自问,我们是不是也创生了,是不是也创造事物了,是不是也带来公正的规则、带来秩序了?这就是“天命有德”,这就是在自我生命中实现“天德”。天命在我们人性中,我们行为不能“以德配天”,就不配为人,就不配面对上天。

流行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实也是以德配天。我们习惯只讲“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半句,不讲前面的那一句“天行健”这个前提。这句话出自《周易》的“彖传”,是对《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解释。乾即天,乾卦即天卦。“彖传”这么解释乾卦: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通天。” 

这非常清楚,乾元的力量,创生万物的力量,源于天通于天。

“天行”,即上天之行,即“万物资始”。“天行健”,即上天之行创建万物。“健”,是“建“字加上人旁。“建”字象形为塔建房子,“健”本意是如同人建房子。上天之行,创生万物,百物生焉,四时行焉。上天开创天地万物,君子是不是要自强不息也成为一位开创建设者呀?

君子之德自强不息,以上天为法,实现天性,成为创建者,“以德配天”的君子,成为一个开创者,自强不息,生生不息。

五、天道生法 胜残去杀

“天道生法”,来自战国道家黄老学派《黄老帛书》中的“道生法”。“胜残去杀”,来自《论语》孔子之言。

中国春秋后期,在西周以来的“天命”的概念外,产生了“天道”的概念。《左传》中就出现了十五次“天道”或“天之道”的概念。

天道的概念最早成熟在老子《道德经》中。天命的概念是上天的德性意志,表现在人的德性上。天道的概念则指上天的自然法则,表现在公平的法律上。

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秩序都建立在法律和道德两个支柱上。周公、孔子认识最深的是天命,老子认识最深的是天道。老子这种天道思想与法家思想结合,在战国时期形成了道法家,道家黄老学派。老子以后,道家向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老庄,走向道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因道而超越物役。一个方向是黄老道法家,走向道与治国的关系。《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概括的“道家”,指的就是黄老道法家,是道家为主兼容法家、儒家、墨家等思想,核心内容大体是以法律来限制朝廷权力任性和保护民众的自由空间。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黄老帛书》(现又称《黄帝四经》),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整理组当时称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是战国黄老道家代表作。

战国《黄老帛书》(又称《黄帝四经》)中有一段重要的道法家的表述: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

天道生出法律。法律,是判断得失的准绳,而使曲直得以判断。所以执道治国,制订法律而自己不敢触犯法律,建立法律而自己不敢废除法律。

“天网恢恢”,上天法网超越万物、支配万物秩序。将天网的原则化为国家的法律,就是“道生法”。天网超越万物,国法超越任何人,包括超越立法者和执法者。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宽容但不放过恶人,我们是不是让自己身上的天网动起来了?当我们看到邪恶、看到人欺辱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没有放过恶人呀?

《论语·子路》还记载孔子之言:“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战胜残暴,消除杀戮,不能仅靠服务的德行,也依赖公平的刑罚。国家的目标,是胜残去杀。个人生命中,“胜残去杀”指什么?

既然“天命之谓性”,天命降临在人性之中,人性之中有天命,所以人性之中,既有“天德”,也有“天刑”,有爱人之性,有惩恶之性。人性之中就有“天命有德”,人性之中也有“天网恢恢”。所以,成善除恶两个方面,“刑与德”两个方面,都在人性之中。有“天生德于予”,所以人有服务的动力。有“天生刑于予”,所以人也有正义的冲动和除恶的倾向。

这种天道自然法的观念非常重要,类似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概念。这种将法的来源归于道,因道超越任何人而强调法律超越任何人的观念,非常重要。

六、道法自然 自富自正

“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二十五章。“自富自正”出自《道德经》五十七章中的“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前面讲了,上天有德有罚,天命在人性中,所以人性有德有刑,以美德随天德,以刑罚随天罚。那么人的“刑与德”的指向是什么?毫无疑问,以刑保护秩序,以德服务民众。问题是,保护一个什么样的秩序?如何才能最好地服务民众?或者说,“刑与德”指向的目标是什么?

周公-孔子、老子-庄子-黄老、墨家、法家各有看法。我之所以选择老子“道法自然,自富自正”,是因为考虑到老子这观念的普世与未来的价值。

“道法自然”是重要的概念,但如何理解,可能有差异。通常的解释,就是“道取法自己”,这解释容易造成误解。我解释一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创生天地万物的上天之道,是“独立而不改”的。“独立”,指独立自主,不受制于其他任何力量。“不改”,就是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和规则,没有外力可改变。

宇宙万物与天道的关系,就如同大海中的鱼与大海的关系,大海对鱼来说是“独立而不改”的,鱼改变不了海,海是鱼存在的前提,是鱼必须适应的环境。大家记住:道是独立而不改的,这就是“自然”的意思,道取法“自我存在”,道取法“自在”,按自己的本性活动,按自己的法则运行。

宇宙如海,万物如鱼,千姿百态,各自“自然”。

独立不改的统一的天道的力量,运行在千姿百态的万物万民之中,如同宋明理学讲的“一理分殊”。万物自有相互区分的特定的“自然”特征,如一颗松树的种子与一颗玫瑰花的种子,各有内在的特征。万民各有自己特定的“自然”本性,每个人的天然禀赋不同。

“道法自然”,即“独立而不改”的“道”,按照“自然”的法则来运行万物秩序,按照万物各自“自然”,按照万民各自“自然”的方向来形成自然秩序。

按“道法自然”,最高的人生目标,最高的社会目标,就是人人自然,人人能够向“独立而不改”的自然方向发展,这真是最高目标呀!谁不想“独立自主”?谁不想“不改天性”?谁不想“独立而不改”呢?我们求信仰独立,求财务独立,求思想独立,求人格独立,求人生独立,这可是普世的天性,自由的尊严。人人希望志向不改,人人希望心想事成,这可是普遍心理,自我的实现。

为什么上帝要让摩西把以色列人带出埃及为奴之地?为什么人类一定要消除奴隶制?因为奴隶制让人不能独立自主,奴役他人,使他人失去天性,让人不能“独立而不改”,这正好违逆人性深处的“自然”,而人人“自然”就是天道秩序的取向。

能够保障人人“自然“,能够保障人人有条件逐步走向“独立而不改”的社会,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这并不排斥人与人的合作。惟有自然的人,才有合作的前提。让人不“自然”的组织,不是合作的组织而是奴役的组织。

《道德经》五十七章引圣人之言: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家注意到没有,“自富-自化-自正-自朴”,全是“自然”。“自富”是“自然”在经济上的表现;“自化”是“自然”在教化上的表现;“自正”是“自然”在公义上的表现;“自朴”是“自然”在生活方式上的表现。经济富裕在“自然”中,文明教化在“自然”中,社会正义在“自然”中,质朴品格在“自然”中。对人来说,“自然”不就是今天说的“自主-自治”吗?不就是今天说的“自由”吗?

“道法自然”,道指向自由秩序。“自然”在每个人的心中,表现在每个人渴求独立自主的尊严上,表现在独立自主的人之间的平等志愿的合作上。“自富自正”,自由之中才有富裕与公正。

人人天命在心,个个刑德在手,以德服务人之自主,以刑保障人之自由,这就是“道法自然”在最美人际关系上的实现。


七、惟天惠民 不侮鳏寡

“惟天惠民”,出自《尚书·泰誓》,意思是上天惠爱众民。“不侮鳏寡”,《尚书》中多次出现“不敢侮鰥寡”。《诗经》中有“不侮鳏寡”。“鳏”是鳏夫,没家人没媳妇的,“寡”是寡妇,没有丈夫,孤寡一人,人群中的弱势者。

国民的力量,是由这个国民中最弱者能得到的福利所衡量的( the strength of a people is measured by the well-being of its weakest members), 这句话出自瑞士联邦宪法前言,这句话似乎应写在各国的宪法中。

《尚书·无逸》中提到:“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 能保护和惠爱庶民,不敢去侮辱鰥寡之人,使国民中的最弱者得到帮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八、恭行天罚 不畏强暴

为什么“不敢侮鰥寡”?因为“惟天惠民”,上天与弱势者同在。为什么要“不畏强暴”,因为天罚有罪。

“恭行天罚”,出自《尚书·泰誓》。周武王说:“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抚助我们的,则为我们君主。虐待我们的,则为我们仇人。

天网恢恢,逆天害民者,必引发“皇天震怒”,降下天罚。天罚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所以周武王说“恭行天罚”,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

“不畏强暴”,《诗经》中有“不侮鰥寡,不畏强御”的句子。之所以不畏强暴,是因为“天罚-天刑”在人性中,人天性中本有不畏强暴,惩处罪恶的品格。如果我们懦弱胆怯、畏惧强暴,说明我们内心中恢恢“天网”的正义之线被扯断了,我们已甘被奴役。“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上天无处不在,上天无比宽容,却不放过一个作恶者,人为什么要向作恶者下跪或逃避?这说明不再是天民,已在天网之外,不再属于精神健康的人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以不到四千车兵,冒险犯难,在牧野之战打败数倍于己的商军。《尚书·泰誓》记载周武王之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还说:“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今天我恭敬执行上天之罚。

这种面对邪恶不缩头,面对强暴不手软的德性,消失到哪里去了?消失进一种特定的宇宙观中去了,消失进缘起论下的“不思善不思恶”的人生态度中去了。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分明是不是?“

王阳明自己参与平叛,但“阳明四句”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佛还是儒?把孔子天命儒学硬置于佛法缘起论基础上,还能称阳明为儒家大师?本体无善无恶,人们为善除恶的依据何在?阳明思想内部没有打通。

结果是:“缘起性空”遮盖了宇宙本有的善恶法则,“无善无恶”就成了众人在恶人前下跪的可怜的遮羞布。中国心灵中毒太深,要新生必须先排毒。个人要排毒,返本归源,上天本体论是排毒疫苗,人类一切发现宇宙善恶法则的本体论思想都是排毒疫苗。


九、敬事而信 君子无逸


“敬事而信”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君子无逸”出自《尚书》中周公的话:“君子所,其无逸。”

从宇宙观上来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是最大的“敬事而信”。没有什么事比创生生命、万物和宇宙法则更大的事了,也没有什么比造物力量及其秩序更可信的了。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是大事,这是可信之事。人以天德为德,修德以配天,自当“敬事而信”,敬重所做之事,尽职尽心,才能育人造物。做人可信,让人放心,才有可预期的秩序。

《尚书·无逸》是我最喜欢的《尚书》篇章,内容是周公对周成王的告诫。“逸” 的内容很多,包括生活上放逸,执政上任性等等。

周公赞美商周先哲王“无逸”、“不敢荒宁”、不贪图逸乐的生命态度,批判暴君商纣王酗酒淫乱的生活方式。

周公说周文王身穿平民衣服(文王卑服),亲自放牧种田(康功田功)。文王对人能够怀柔恭敬(徽柔懿恭),能关怀保护小老百姓(怀保小民),施惠鳏寡之人(惠鲜鳏寡),从清晨到太阳偏西,忙得没工夫吃饭,用以使万民和睦安心(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沉迷于游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因为各邦是按正当规定来供奉的(以庶邦惟正之供)。周公告诫要以商代先哲王和周文王为榜样,禁止任性放纵,禁止乱罚无罪、滥杀无辜。

“无逸”一样有宇宙观的基础。天地秩序的运行,没有停顿的时候。没有太阳不升、月亮不落的时候。处于温带的我们,没有白天黑夜轮换规律消失的时候,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不运行的时候,没有植物不春生秋收的时候。自然秩序总在工作总在运行,生生不息,自然秩序表现出“无逸”。如果自然秩序不好好工作,荒乱几个月,风该吹不吹,雨该来不来,光速今天不同明天,重力明天不同今天,我们这个世界马上崩溃。自然秩序有序运行,不出大差错,背后有种大力量,有一套大法则在运行,这是最宏大的工作。

“无逸”,本是“以德配天”应有的人生取向,是一种敬天的信仰义务。

类似的意思,《Bible》也有,Jesus说:“我的父总在工作,我也这样。” (My Father is always working, and so am I)

十、成人之美 冲气以为和


“成人之美”,出自《论语》孔子之言:“君子成人之美。” “沖气以为和”出自《道德经》四十二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成人之美”,成就“人之美”,“人之美”是什么?这涉及孔子人性论。《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之言: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上天将德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拿我怎么办呢?

人性深处,有上天所生之德,德性之光闪耀,这当然是人性之美。

《论语·里仁》记载: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里的君子、小人,并非好人坏人的区别,指的是上下不同社会阶层。上层君子有土地,他们治理百姓,考虑的应该是德政。下层百姓缺土地,他们考虑的是土地。上层君子考虑的是刑法,下层百姓考虑的是如何得到实惠。

合起来,人性所考虑的就是“怀惠-怀土-怀德-怀刑”,这都是人性构成。在这个意义上,君子成人之美,下是成人之“土”,成人之“惠”,使人有土地,有实利。上是成人之“德”(服务民众),成人之“刑”,以刑法保护公正秩序。

《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去卫国,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很多!”(庶矣哉!)

冉有问:“人口已多,还需要加什么?”(既庶矣,又何加焉?)

孔子说:“让大家富裕。”(富之)

冉有又问:“如果已富裕,还需要加什么?”(既富矣,又何加焉?)

孔子说:“教育他们。”(教之)

孔子的理想国家,就是人口繁盛,经济富裕,教化良好。这句话中的成人之美,就是成就人口、富裕与德性教化。

孔子“述而不作”,孔子这种成人之美的思想,是周公思想的扩展,《尚书·蔡仲之命》记周公之言: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伟大的上天,并不按血亲关系来亲爱谁,只是辅助有德之人。民心是无常的,但只考虑实际利益。

按周公的人性判断,人性就是“德与惠”,德行与实惠。所以成人之美,就是成就人的实惠,成就人的美德。


《庄子·让王》有成人之美的另外一种表达法:


“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 


不以人的败坏来成就自己,不以人的卑下来拔高自己。

但是,人总处于竞争之中,人世就是竞赛场。人不仅争土地,争实惠,其实也争“德”,争服务的能力,也争“刑”,争惩罚的权力,这都涉及人的声誉和权位。如何面对人间之争呢?

不是简单地压制竞争,而是开放竞争,用制度来管理好冲突,使之公平和谐,这就是“沖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的是对立平衡的天地万物秩序。“对立”,说明这个世界总是分成阴阳两种力量的对立冲突。人们求实利求德誉,必起对立冲突。

如何看待“对立冲突”?一种观点是,劝人谦让,使人不争。另一种观点是,赞赏对立冲突激发的能量,保护对立冲突带来的创造,将其限制在公平竞争的制度框架内,对立冲突会自动达成平衡和谐,这就是“沖气以为和”,承认“冲气”,保持公平和谐。

杨鹏老师记录了百位企业为从事公益事业中的”沖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冲气以为和”非常重要,开放公平的竞争,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运行机制,是上天之道创生力量释放的自然机制,没有“沖气以为和”,自然创生力量就会被压制,社会就会衰弱。

沖气以为和是自然法则,不能害怕对立冲突,这是创造力量释放的激励机制,只是要将对立冲突限制在不伤害基本权利的前提上,自然导向和谐结果。要想成人之美,就得把人放入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中,让人在“沖气以为和”中,在对立竞争中实现真正的生命创造与社会和谐。

小结


中国十大最美观念,我初步总结完了。大家会发现,这些观念全出于先秦,都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前的中国本土观念。我准备了一个简明表格,希望能把上述观念收在一个逻辑框架之中。

1、“天-道”指向“生”,以“天德”创生万物与生命,以“天罚”维护天地万物生命秩序。

2、“天-道” 的“天德+天罚=生”落实在“人”性之中,人性以人的创生之德(人德)发育生命及公平之法(人法)保障秩序。

3、“天-道”独立不改,人性趋向“自然”:独立自主,兼爱与公义的自然(自由)世界。

中心这条线,天道生万民,万民求自然,这是老子道家路线。

左边这条线由天德入人德,人德成兼爱,这是孔子儒家、墨子墨家路线。

右边这条线,由天罚入人法,以刑法求秩序,这是法家路线

这个系统中,道-儒-墨-法统一。以儒-墨-法服务于道的“天/道-生-人-自然“,以儒墨之服务精神,以法之惩恶法治,服务于使人人自然,服务于使人人自主创生的自由秩序。以德法成自然,以德法成自由。

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有多种角度。从世界角度,从未来角度,我看出这么一个精神结构。我们返本归源,回到这么一个充满能量的精神结构中,我们可以坦然和自信地面对世界。

与此结构相补充相强化的,就吸收,不管其产生自何时何地何族群。这是一个美好而强大的精神结构,这是原教旨的中华精神的内在结构,能使我们立于世界而有创造,立于世界而能富裕,立于世界而公义,立于世界而有尊严,立于世界而有贡献。

我将把这次总结写成一本书,继续深化,希望朋友们多提意见,我们继续深入完善。从这个角度去重新发现中国,从这个角度重新建立中国传统思想的解读系统,这是返本归源,清洗被污染的地方,复兴中华本有的美好强大的本体论精神,立于中华坚实的原教旨基础上,拥抱世界一切有本体信仰的成善除恶的文明,共建善恶有依据、能独立、创生、能公义、能兼爱的自由的美好世界。

(0)

相关推荐

  • 孔子为什么要炮制“天命论”?

    嘉会不揣浅陋,分两个方面探讨孔子的"天命",一者圣人之述<尚书>等,一者圣人之作<论语>.本文先言"天命观",再言"德政&qu ...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待人处世的重要思想方法,论大即大,说小即小,它隐藏在平时.日常的细微之中,又尽显博大的精深智慧,"广大"而"精微&qu ...

  • “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作者:刘静芳

    <光明日报>(2020年11月09日 15版) . 理解"中庸"是理解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的重要一环.在谈及"中庸"时,人们常常将其与"进取& ...

  • 中国最美十大古典园林,你不想去看看吗?

    如果你也喜欢寻访古迹,那么一定不能错过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华丽富贵的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清新淡雅的江南私家园林,都是中国5000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凝聚了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精湛技艺. 下面就一起 ...

  • 中国最美十大现代建筑,惊艳了全世界,最后一个实在太美了!

    我们总说国外的建筑多么有设计感.多么有创意,其实咱们中国的现代建筑也十分惊艳!你看! 1.安徽钢琴屋 这一架"钢琴"坐落在安徽淮南新城区,建筑主体为黑色钢琴造型,楼梯则设计成透明提 ...

  • 最新排名:中国最美十大名山

    第十名:峨眉山 位置: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于四川乐山峨眉山市. 点评:峨眉天下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峨眉山 第九名:东岳泰山 位置:位 ...

  • 中国最美十大古镇(上)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 ...

  • 镇远古城,名列中国最美十大古城

    镇远古城,名列中国最美十大古城

  • 中国最美十大瀑布 你去过几个?

    瀑布是自然界中最美丽的一种动态现象.让我们来看看在大自然的力量下这十大最壮观的瀑布. 1.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其奔腾汹涌的气 ...

  • 十大系列之中国最美十大古树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了数不清的参天巨树,也有着许许多多被付以神圣意义古树.今天的十大系列我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最美十大古树. 第一:轩辕柏 上榜理由:人文始祖皇帝手 ...

  • 十大系列之中国最美十大湖泊!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最美十大湖泊,将从人文,地理,风景,意义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估.因为我们国家虽然湖泊众多,但是缺少向贝加尔湖,北美五大湖,里海,黑海,坦桑尼亚湖那样的世界性大湖.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湖 ...

  • 《新京都文艺》作者:赵子玉《中国最美十大古城》总822期③2021年172期③

    请点⤴ 新京都文艺关注公众号! 喜欢常来看看!这里有您更精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中国最美十大古城 (新韵) 作者:赵子玉 1.丽江古城 丽江中部古城区,宋末元初始奠基. 绝顶高原呈秀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