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习太极推手时,忽尓想起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交、轮、几”的概念。“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御也;“几”者,微也,危也,权之始也,变之端也。“交”,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事物虚实的互相交感、渗透。“轮”,指事物前后相续的变化推移,即矛盾促成转化。“几”,难以言状,故名,指事物变化的微妙契几,即贯通转化过程中的动力源泉。▲ 方以智〈1611-1671)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在梧州出家,改名大智,号弘智。学术上,家学渊源,博釆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物理,无所不包。周子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末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感故妙,几微故幽。几、诚、神曰圣人。谓一为太极者,何谓也?答曰: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曰圣人一太极。▲ 这些资料(还有),对研究太极拳史和三十二目的形成很有好处。▲ 两汉时期,剑体本身经历了从青铜剑向钢剑的转化,西汉的钢剑不仅比青铜剑轻盈,另一方面,钢剑的锋利大大减少了体力差距所带来的劣势,因此就算是柔弱的女子也能够修习剑术,客观上造就了两汉时期中华剑术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实用剑术的发展。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在《说苑·指武》之中提出了“感而应之”的剑术理论:“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炫目无穷,变无形像,复柔委从,如影如响。”这些论述可以说是西汉剑术的高度总结,刘向首先提出了剑术的“感应”理论。在中国古代剑术的理论基础中,“快”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对付“天下剑术唯快不破”这一理论呢?刘向认为:“迫则能应,感则能动。”也就是不经过大脑思考,仅仅通过直觉察觉到对方即将出剑的杀气就进行反击;“炫目无穷,变无形象”,指的则是剑术的方式不应拘泥于形式和套路,应该“无招无势”;“如影如响”,就是让自己手中的剑如同影子一样纠缠着对方,像是声音一样从四面八方无孔不入,而“如影如响”的具体方法就是“复柔委从”,即舍去自己一身的拙力,以柔劲花去对方的力量为自己所用。从某种理论上来说,刘向所说的剑术理论和今天的太极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明末清初,王余佑所著的《太极连环刀谱》,唐豪曾认为:“五公刀法,主客周旋,彼此左右动跳,或进或退,只是场中教艺之物,不是开大阵,对大敌的东西。”但客观讲,此书仍不失是清初武艺典籍中难得的上乘之作。尤其是刀法部分的刀法理论、刀诀、各路刀法套路演示、单势变化及两两相当的刀法技击训练等,在当时都是极具代表的。徐哲东在《太极拳发微》中写道:“明末,王介祺有太极连环十三刀法。以太极为者,用于技击,始见此书”,由于刀法冠以“太极”之名,且刀法技理与太极拳理十分相似,故为今人研究古代太极理论与武术文化的契合提供了难得的文献佐证。明清之际,太极学说与各行之说相结合。百年之后,才发现《太极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