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是未来唯一重要的事 |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七期)

▲「此念」嘉宾 李松蔚

导读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进步,一定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他在心里无法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所以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是在未来唯一的重要的能力。

本期,「此念」创始人毛思翩继续与心理学家、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一起探讨,为什么我们要多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未来培养孩子哪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养育孩子,真的会容易很多吗?

cinian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纪录片(七)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多向孩子学习,一起天马行空

▲ ins:aleazui

李松蔚:很多时候我们经常给小朋友讲课,想教小朋友怎么去应对困难,怎么跟别人交往。其实小朋友是远比大人要健康的一群人,因为他们脑海里面的条条框框特别少,他们有的时候说出的很多话虽然很幼稚,但是其实有时候是真相。

比如我们家孩子不喜欢学英语,我就问她为什么觉得英语不重要?她说为什么外国人不能学中文?我回答不上来,我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对我来讲,我有的时候是需要跟小朋友学习的。

她有的时候会蹦出一个想法,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的想法不对,会想告诉她对的想法,也就是我的想法。但是紧接着我就想,为什么不可能是她的想法才是有道理的呢?我可以从她的想法里学到什么东西?

带着“向孩子学习”的思考方式,我们就很容易去想,你是怎么做的?你这么做的道理在哪里?这样你就可以学到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

02

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是未来唯一重要的事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毛思翩:从教育的角度,您觉得孩子未来培养哪种能力是最重要的?

李松蔚:如果用一句话来讲,我觉得这个孩子要觉得自己活着有意义,这是唯一的重要的能力。

因为过去我们其实不太缺乏意义感,过去如果没有钱,那挣钱就是意义。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吃饱了饭就是意义。我们有非常明确的一些意义,它制约了所有的人。但是现在你是不是一定还要去挣最多的钱,一定还要活成某种很优秀或者很勤奋的一个状态,就不一定了。

你也可以活成别的样子,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家庭,放在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可能放在一些在传统看来非常没有意义的一些事情上。

有一些孩子长大了,他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玩游戏,但是他也觉得人生很快乐,他这个人也没有废掉,他也赚钱,他也能保持基本的生活,他只是很享受玩游戏,我觉得都可以。

所以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让人有了选择权,可是因为有了选择权,很多人就没办法再安住于自己所做的选择。

如果他活得很辛苦,他就会忍不住怀疑,我活得这么苦干什么?如果他活得很放松,他又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太放纵了,又会羡慕邻居家开的好车,住的大房子。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进步,一定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他在心里无法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好不好?

所以如果我们家孩子将来她不管做什么,她心里面非常笃定,我就是喜欢这样,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我这么过一辈子我觉得很好,我就会为她感到高兴。

她现在的目标是想要成为一个甜点师,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形成这个目标的,但是我想挺好。如果她觉得这是她想要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不好?

我老婆也觉得甜点师很好,她也很支持,但是当我们和她说,如果你要当甜点师,你最好就去蓝带,你要当那个最牛的甜点师,我女儿就会说,不用吧,当一个普通的甜点师行不行呢?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不同的年代大家对意义的定位,这就是我觉得唯一重要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拆成:

❍ 我是谁?

❍ 我如何去认识我自己?

❍ 我如何去接纳我自己?

 我喜不喜欢我?

 我要做什么?

 我为谁做?

 谁对我是重要的?

这就涉及到人际关系,可能有很多具体的部分,但是核心其实就还是自己怎么去认知自己?怎么把自己放置到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个位置上?

03

以孩子为主,不要被育儿理论吓到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毛思翩:普遍认为心理学家养育孩子应该会容易很多,是吗?

李松蔚:有好的部分,最好的也就是我不容易被现在很多的同行给吓到,因为他们讲的那些,要怎么养孩子?几岁之前是什么关键期,你一定要怎么样?

 毛思翩:这个关键期也是个迷思,比如我们家孩子8岁了,但是6岁之前有个关键期要做些什么,很多家长就会觉得错过了就很自责。

李松蔚:我不容易被这些吓倒,因为我知道心理学不是做菜,你几分钟的时候这个东西必须得下锅,然后大火必须得开多长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各种各样经验的一个混合体,甚至有时候他的一些负面的或者是没那么完美的经验,有可能在未来反而会变成他的一种资源。

我记得我在有孩子之前,我有个朋友就送了我一套书,这套书三本特别厚,从怀孕开始第一个月吃饭会怎么样?第二个月大小便会怎么样?每个阶段会发展出什么样的能力?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孩子从0到1岁的每一个月,书上都很细致地划分出来。我一开始还看这个书,然后跟我们家孩子对照,到后来我就发现不对,这个书上讲的跟我们家孩子实际表现出来的不是一回事。

在那个时候,像我们这种读书的人很容易去考虑的一个方向就是,我们家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他没有照着书上写的去发展?但是后来就突然理解,如果书上写的跟孩子实际的表现不一样,那不是孩子出问题,那肯定是书没写对,或者书可能没有涵盖到我们家孩子的情况,那是书的问题,不是孩子的事。想明白这一点,就会觉得那些东西姑且一看,有用的我就用,如果跟孩子对不上,我肯定还是以孩子为主。

我不认为现在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有那么重要,带着这样的一个心态,我在养孩子的过程就会轻松一些。

04

消除二元对立,传递美好祝福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我们有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挑剔、审视,甚至可能在非常快乐的时候,我们内心好像也没有办法触摸到很美好的那些感受,因为我们心里始终带着怀疑的目光在批判自己。

我们的孩子比我们要幸运,因为我一定是比我父母更接近于真实的父母,所以我的孩子体验到的感受也一定比我小时候体验到的要好很多,我就没必要再去责备我们自己。

可能有时候我们确实会忍不住对孩子说,你5分丢在哪里?为什么你没有做到最好?我们会忍不住会对孩子有这些挑剔。但是从好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也是用这种方式给孩子施加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也让孩子接收到一种祝福。因为我们在很高的自我标准下,我们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一代人,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我觉得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不是犯错,它其实是把这样的一个祝福传递下去。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是在一个相对于我们过去更有弹性、更宽松的一个环境里长大的时候,他除了能接受到这个部分,他同时也能接受到别的。比如我犯点错也没关系,我干嘛要对自己那么苛刻,对自己那么狠。这两个部分其实对孩子是更有好处的。

所以这样也很好,那样也很好,加在一起就更好,而不是这样也不够好,那样也不够好,到底怎么样才对孩子好。

2021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周四21:00点

准时上线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咨询师、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