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画石皴法运用图解——北宋
石,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以及盆景、园林等工艺美术设计中都有关涉,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更是重要的描绘对象。神韵、风采、形态生动的石,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采石矶图 贺天健
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下面以北宋名家经典为例进行解析——
北宋
(北宋)范宽钉头、豆瓣皴法:先勾山石轮廓,在脉络凹处勾斫钉头、豆瓣皴(用焦墨),皴时注意结构,防止松,注意过脉。皴好后再在山顶上加点(小树),注意聚散。
(北宋)范宽钉头、雨点、豆瓣皴法:先勾山石轮廓,在脉络凹处加豆瓣、雨点、钉头皴。用淡墨水”破“凹处。后加山顶从点,再画远山。
(北宋)巨然短披麻皴法:先勾山石框廓,山顶加矾头,墨色浓一点,勾好后加皴。笔要尖一点的,下笔时上尖下肥,蘸一笔一气画成,自然有枯有湿。皴好后用淡墨先后”破“几次,”破“出阴阳面,再画远山。再用深一点的墨加皴,要注意松紧调和,皴好后,再用淡墨水”破“。干后再加皴,最后用重墨画树丛和攒点。
(北宋)郭熙卷云、鬼脸皴法:先勾山石框廓。加皴,用秃笔斜卧勾,有的往下卧笔从底下擦上,略皴好后用淡墨”破“几次,连续加之,使之产生立体感。再画远山。全部再用较浓的墨重新加皴,注意皴到下面的须虚、淡、枯,最后加攒点、泥里拔针点,下边在用中锋直注啄下,笔头要毛、松、枯、黑。
(北宋)郭熙卷云皴、鬼脸石法:同样先勾山石框廓,用秃笔斜卧勾,有的往下卧笔从底下擦上,使之产生立体感。再用略淡墨画远山。全部再用较浓的墨重新加皴,注意下面的皴须虚、淡、枯,最后加攒点。
(北宋)王诜石法:先用淡墨勾山框。加皴,再用淡墨”破“凹处,反复加几次,再用浓墨枯笔加皴,后加泥里拔针点(淡点)。
(北宋)燕文贵骷髅、钉头皴相间法:先勾山石框廓,线条要粗大,下笔要灵活,勾好后再用淡墨渲染凹处。等干后加斫皴,墨暂不宜浓,下笔先从线边往上刮上,再从上往下斫钉头,以大带小(同样注意不能出霸气、作气),皴斫好后用淡墨”破“,”破“时淡墨水浓淡相间,要有阴阳面。等干后在用浓一点的墨加皴斫,皴好后再加上淡墨,注意受光部位不能上淡墨,最后加介字点。
(北宋)米芾落茄法:先用淡墨勾框廓,再用淡墨渲染出凹凸面,等将干未干时略加稀松的披麻皴,下笔要枯,再以淡墨水渲染。等干后再用浓一点的墨加矾头,加框线,个别地方加披麻皴,用较大一点的笔要横卧点(落茄法),从下边往上加,下笔要呈橄榄形,要相互勾搭,粗略加笔后,再用淡墨渲染。等干后再加中间横点,下笔要有层次,避免”草鞋底“,最后攒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