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下的机器人企业生存保卫战
文/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记者 叶兮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看似自相矛盾的台词如果应用到当下的机器人行业,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当通胀高企,银行不断收缩信贷规模时,我们看到却是机器人行业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境遇:一边是各类游资纷至沓来,推动企业疯狂投资或上市融资圈钱;一边却是企业为钱神伤,为“贷”而愁,急切等待资本的亲睐。
一半火焰:不差钱企业炙手可热
上半年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并提出六项政策措施。如此诱人的市场羹肴自然引得蜂围蝶涌。于是,颇有家底的圈内圈外企业纷纷积极部署,期望赶上红利大潮赢得钵满盆盈。不差钱的企业圈钱有道,投资疯狂,大手笔动作凸显强势后盾。
综合全国机器人大型企业动辄数以亿计的融资或投资动作,我们不难看出不差钱的企业受国家银根紧缩的政策影响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外乎企业上市融资;享受政府扶持、政策补贴;自身实力招徕客户、吸引外围资金投入等等各边有利风向因素。
首先,搭上市顺风车。企业上市可以迅速融得巨额资金,扩大经营规模,而且股权融资使其没有定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可以很好地规避在经营出现起伏时伴随的财务风险,提高交易信用,增强后续融资能力。上市比较早,在募股集资方面就能赚足优势,上市公司的好处人人皆知,加紧上市步伐是机器人企业融资扩张的直接有效方式。
其次,借政策东风。我国十分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2011年开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补贴政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了国家大政策的规划,地方政府自然纷纷拥护,从技改、机器换人以及智造升级等多个方面加以补贴,包括机器人从业企业以及使用机器人的终端企业两个方面分别补贴。当然,补贴获利的首要企业是那些有一定名气和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了。
再次,企业以自身实力吸引外来投资。机器人本身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及技术的进步带来成本的不断下降必将掀起产业的发展热潮。借助产业热度,各大实力企业发展的风生水起,并且它们自身条件比较诱人,发展前景比较被外界看好,因此,它们更容易获得新老客户的资金投入乃至风险投资的亲睐,融资渠道广泛而多样。
一半海水:差钱企业焦急等“贷”
据行业内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机器人企业将有半数倒闭,这也许是一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我国众多中小型甚至大型机器人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日渐捉襟见肘的真实情况。有些小企业只靠着微弱的小笔订单勉强生存;有些接到了订单却因为资金困难无法按时生产;甚至有些原本还比较有名气的大中型机器人企业也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选择为他人做嫁衣。
为什么机器人行业一片叫好却有如此之多的差钱企业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准备不充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机器人的发展让无数商家心急眼红,似乎进入这个行业就有钱赚。于是,草草上马的企业不胜枚举。某些知名企业也曾有过伟大的宏图愿景,在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大张旗鼓的宣扬进军机器人产业,但是他们本身没有完全做好应对各种变数的准备,一旦资金链条稍有不慎,整个企业马上陷入上下两难的境地,所谓骑虎难下正是如此。
第二,市场竞争激烈,缺乏核心竞争力。机器人行业看起来门槛极低,人人可做,但是风险也比较高。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各方面因素缺一不可,尤其是要想做出高品质、耐得住市场检验的产品,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支撑。机器人中小企业自身创新性不足,没有核心产品和技术,在市场竞争中极易受到威胁。
机器人产业是一个极不稳定的产业,并且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属于私人投资兴建,规模小、产能弱,极少享受政府补贴优惠政策。“钱荒”的进一步加剧让游离在产业边缘的中小企业为钱神伤。如何让企业从“愁”钱顺利“筹”到钱,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小型机器人企业如何才能有效改善自身状况,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实自身的实力,无论是将产品做得更加精细、品质更突出还是服务更细腻,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虽小决不可忽视这些关键的问题,一旦企业有了硬实力,与外界谈判或者各种融资方式都可以挺直腰杆。
其次,找准时机寻求外部资本进驻,企业可以与上市公司联姻,背靠大树好乘凉,也可以与资本方博弈,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企业快速的缓解燃眉之急,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进入,总之,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做好长期规划,寻找最为合适的资本方,互惠双赢。
最后,企业之间可以抱团合作,比如与供应商之间的精诚团结,或者与实力客户的同步发展,甚至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可以进行联合,各自发挥所长,以“大家”之风通力合作。
“山雨欲来风满楼”,不论差钱或者不差钱,机器人企业都应该清醒的看到眼前的局势,也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