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任山鹏:讲不完的《背影》

讲不完的《背影》

中山市第一中学/任山鹏

这是第五次动笔写这篇随笔了,有两篇写到了七百多字,有三篇只开了个头。因为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到哪里去了,觉得和动笔的那一瞬间的念头差了十万八千里。唯有祈祷这次动笔不要半途而废。

《背影》好读,但不好备课,更不好上,要写点文字谈谈当然就更难了。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上《背影》,我把文章中的故事和自己与父亲的故事结合起来来讲,让很多学生在听完后留下了眼泪……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上好这篇课文我很有心得。以后又上过很多次,尽管每次都没有第一次感觉那么好,但我也总觉得应该还可以,分析的还比较到位,直到这一次。因为毕竟是市里的比赛,加之自己在写作组和课题组学习的“一网打尽式”的备课的方法,我决定在上课前先认真研读下课例和文献。我读了王君老师和韩军老师以及其他许多课例,也在知网上读了很多篇论文。再回过头去看看,我觉得自己之前真的把这篇经典读的太过简单,教的也太过简单了。于是想清楚这篇文章究竟讲什么?它独特的动人的力量到底在哪里?就成为了那段时间让我整天神魂颠倒的问题。父子情?这个只要读过都能体会得到,父爱子,子爱父,天下皆一般,可为什么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写出来就格外感人呢?这算是第一重追问吧!车站分别,父亲买橘,这也是每每在车站上演的离别场景,可为什么就那么触动作者心弦,那么触动读者心弦呢?这该是第二重追问吧!父子分别,但也不是不能相见,为什么作者想起父亲却每每留下泪来,而不去相见?父亲为什么又给儿子写的信中有那样前后矛盾的句子:“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第三重追问吧!追问自己到这里,我的思路好像更清晰了一些,这对父子为何多年不相见?为什么对话在文中只有寥寥数笔?为什么想起父亲想起的不是清晰的面容,而是蹒跚的背影?为什么结尾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梳理答案,可以得出这些思考,父子多年的不想见,是因为“背影的背后”,那些父与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冲突,其中最深刻的主题乃是“爱之苦痛与生之艰难”,这正是王君老师授课的重点与亮点;父子之间的对话只有寥寥数句,这正是中国式传统父爱的特点,这是肖培东老师深深浅浅之间讲述的细节;回忆中之勾勒出一个蹒跚的背影,这大约是叙事学中,倒叙线性叙事与重复线性叙事的一种体现。而文章结尾的感叹则是作者在时光流逝中的情感变化,对父亲由不解、误会、隔阂到消退、接纳与怜爱的回归,这是韩军老师的课例中潺潺流动的情感细流……有了这些思考,再审读课文,我忽然察觉,那些文中存在的与隐去的时间是可以利用的探访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闸门。“那年冬天”是情感追溯的缘起,是一个青年人和一个失业、丧母的父亲情感尚算和睦的时光,它是父子间美好情感回忆的尾声,也是父子间情感即将产生剧烈冲突的前序。“到了车站”,父亲的踌躇,儿子的“过分聪明”,使矛盾与冲突已经隐隐约约浮出了水面,尽管那一瞬间,这些小插曲都被朱红的橘子中饱含的浓情所冲淡。但分离已经难免,父子之间时空上心理上的距离都在拉大,不解和误会也正在逐渐堆积。再到后来,被文中隐去的那些年,家庭琐屑往往便触父亲之怒的那些年,他渐渐待我不同往日的那些年,父子二人的关系降至冰点,跌落谷底。最后的最后,就到了写文章的这一刻,“近两年的不见”,时空上的距离终于软化了父子二人的心灵,喧嚣过尽,霜雪过尽,一切恩怨纠葛都在时光的冲刷下,在岁月的淘洗下被冲淡,唯余纯粹的想念与留恋,父与子作为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终于慢慢的走向和解,在父亲晚年时光的余晖中渐渐靠近,彼此温暖。

所以,《背影》最动人的力量大概是来源于人世间最无奈也最悲伤的事情,那就是时光似水,流年易逝吧!一个瞬间可以留在心间一世,但那一世的情感却并不能被那一瞬所承载,它会长长久久的镌刻在你的心底,在每个明月朗照的夜里,让你在如水的月光中像水中的一条鱼儿那样思绪起起伏伏,你终于明白,镜花水月,竟然转瞬成空,亲子一场,不过目送转身。你明白了哪有什么来日方长,告别就在此时此刻,所爱会远隔山海,而山海竟不可平。

想完这些,我很想念家乡的父亲……想了良久,又悄悄地走进卧室,亲了亲正在熟睡的儿子。

课最后大概按照这个思考上完了,当然没有预想的那么完美,但在我自己的内心,我看到的《背影》又厚重了许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