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棒》歌谱与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行者棒》歌与《少林棍法阐宗》

行者棒之名,其名流传很广,诸多门派均有行者棒演练套路,名子随同而艺理各异,不可同语,本门行者棒源自何时,罗疃世系之谱没有记载。今在编录本文时,查找到二首明代的棍法歌诀,发现与李大忠公家传之谱,行者棒歌2非常相同。于是查看明代棍法古籍,又发现明代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有很大关系。又对照查看,果然又有新的发现,发表上来与武友共同探索,因本人水平很有限,古代文字术语太多,看不太明白,敬请武学研究者考证。

行者棒歌与《少林棍法阐宗》对照探索

棍法歌曰: (1598年刊本)

夜出在邵陵场,一打观音到坐,二打夜叉巡海, (李家写作三打观音)

三打四风四辈,四打八棒风魔,五打山神土地, (明代歌无土地二字)

第二棍,

孙行者大闹天宫,一十二棍都使尽,打到江南第一强。

译句1:夜出在邵陵场,

句解1:

夜即夜丫,丫为叉。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乃是紧那罗王的称号,僧人也。夜叉又有小夜叉,大夜叉者,为少林棍名也。又称大,小夜叉棍,是少林棍精典棍法的一部分。邵陵是少林的音转,场应译为寺,即少林寺也。全译为夜叉棍即少林棍,是少林寺的僧人,紧那罗王所传,所以夜叉棍出在少林寺。

对照古籍:

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1621年著)“名棍源流”曰:“小夜叉,少林棍名也。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其神通广大,降伏其心,即可为教护法。释氏又以虎为巡山夜叉者,即此意也。棍传六路,谨布三图于后。大夜叉亦有六路,势与小夜叉相等。但脚步变换之间,较开阔耳。亦布一图在后”。

何良臣著《阵纪》(1591年著)卷二“技用”篇曰:“少林棍俱是夜叉棍法,故有前、中、后三堂之称。前堂棍名单手夜叉,中堂棍名阴手夜叉,类刀法也,后堂棍名夹枪带棒,牛山僧能之”。

王圻著《续文献通考》(1607年著)“总论军器”曰:“使棍之家三十有一,曰左少林,右少林,曰大巡海夜叉,曰小巡海夜叉。少林夜叉有前、中、后三堂之称,单手夜叉也,中堂阴手夜叉也,类刀法,后堂夹枪带棒”。

茅元仪著《武备志》(1621年著)曰:“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

译句2:一打观音到坐,

句解2:

观音者,观世音菩萨。此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紧那罗王即释氏罗刹夜叉。如到过来,应写作一打紧那罗王。一打观音者,不能打观音,观音即紧那罗王,到过来可译为,紧那罗王棒打红军。

李家手抄谱,行者棒歌图4有载曰:“急拿罗纲棒打红君”。急拿罗纲,可译为急拿罗(法)网。纲者,收网的总绳子,意为布下天罗地网,捉拿红军。这里的急拿罗纲可泽为紧那罗王,全译为紧那罗王棒打红军。

《续文献通考》“总论军器”,内有使棍者三十一家,其中之的一张家棍,曰:“张家棍曰,观音大闹南海神棍”。应为棍法套路名称。

对照古籍:

程宗猷著,《阐宗》“纪略”曰:“元至正间,红军作难,苦为教害,适爨下一人出,慰曰:“惟众安稳,我自御之”。乃奋神棍投身灶炀,从突而出,跨立于嵩山御褰之上。红军自相辟易而退,寺众异之。一僧谓众僧曰:“若知退红军者耶,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

《阐宗》“前言”曰:程宗猷在叙述棍法源流时,引用了紧那罗王现身退敌的神话传说,元代至正(1341一1367)年间,红巾军发难,一寺僧持棍投入灶炀,复从烟突跃出,跨立嵩山御寨之上,红巾军见了,自相辟易而退。该棍僧被认为是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其棍法遂在少林寺流传下来。奉紧那罗王为棍法之祖,源出古人迷信假托,于史无据,不足征信。

译句3:二打夜叉巡海,

句解3:

明代棍法歌为巡海夜叉,可能是说少林棍的气势。棍法歌有曰,巡山夜叉,巡海夜叉,夜叉巡海,夜叉探海。明代棍歌赞誉说,夜叉探海定乾坤。

李家手抄谱,行者棒歌图4有载曰,开山神棍最为强,花果山上数第一。称为神棍也。

译句4:三打四风四辈,

句解4:

程宗猷著,《阐宗》内有曰:“谚云,打人千下,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曰:“今少林棍法,包罗变化,大类是焉,如上中下四平,其兵法以正合乎”。曰:“按枪法原论曰,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可防,盖以此为诸势之首”。

在《阐宗》自述中说,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该书内有棍式五十五图与纪效新书枪式二十四图,非常雷同  如枪有中平枪,上平枪,下平枪,棍法称上四平、中四平、下四平。盖以此为诸势之首”。书中论述的少林二十多个棍法套路,全是四平势为第一势。曰:棍以中四平为诸势之王,彼我皆四平,何以胜之,故法曰:四平还用四平破,此之谓也。

程宗猷著,《少林枪法阐宗》“五合”曰:“先有四封四闭,闪赚是花枪”。

四风四辈,可译为四封四闭。少林棍法多是枪法,棍以中四平为诸势之王。四平为防守之式,封闭门户,敌不能攻入。如彼我皆四平,何以胜之。我持四平为守式,可用闪赚之法惊之,乘机制胜,可为四平还用四平破,封闭提拿,此之谓也。

译句5:四打八棒风魔,

3图,明刊本棍法歌,内有一句说,“有人不认风魔棍”,风魔棍可能是明代棍法套路之一。

《续文献通考》“总论军器”曰:“大八棒风磨,小八棒风磨”。使棍者三十一家之一,也是棍法套路。“风魔”最早叫“风磨”。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1607年)“总论军器”篇,与郑若曾著,《江南经略》(1568年)“总论军器”篇,基本相同,《江南经略》要比明代棍法歌(1598年)早出版三十年。比《续文献通考》(1607年)早三十九年,比《少林棍法阐宗》(1621年)早出版五十三年。

译句6:五打山神土地,

五打山神土地,土地二字,只有李家行者棒歌4页有载,内有“开山神棍最为强”一句,八极门内有习练震山棍者,书中写作,震山棍(行者棒)。程宗猷著,《阐宗》内多处有:巡山、靠山、担山、劈山、等棍法棍式。五打山神一句可能也是少林棍法套路之一。

《续文献通考》“总论军器”曰:“雪棒搜山棍”。

四打,五打,二句不好解,出入很大,没见到对应文句,敬请明家解之。

译句7:第二棍,

句解7:

第二棍者,即大夜叉棍也,棍分小夜叉,大夜叉二种棍法,前面应为第一类棍,小夜叉棍六路也,第二棍,应为大夜叉棍,也有六路也。

译句8:孙行者大闹天宫,

句解8:

孙行者即“孙悟空”也,“行者棒”之名,假托行者之名,棒即金箍楱也。程宗猷著,《阐宗》棍法谱内多处写到曰:“行者肩挑金箍楱”。大闹天宫者,可能是说大夜叉棍棍法,动作舒展大方,步法开阔活泼,可能是借悟空大闹天宫之意,李家文字行者棒谱也说,“大闹天宫分高低”。可为行者棒名子之来源。

译句9:一十二棍都使尽,

句解9:

一十二棍者,译为夜叉棍分大架小架两类棍法,大小夜叉棍各有六路,合之为一十二个棍法套路的简称,一十二棍都使尽,即一十二个套路棍法都学尽。

译句10:打到江南第一强,

句解10:

行者棒即少林棍之一《武备志》曰:“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行者棒出在北方少林,北方语称为棒。戚继光著,《纪效新书》(1562年著)十四卷本,“大棒解”曰:“一名曰棍,南方语也,一名曰白棒,北方语也”。为何打到江南第一强,古时名棍多出在江南。福建总兵,俞大猷著有《剑经》》(1565年著)“即棍法,闻名全国。 何良臣著《阵纪》卷二“技用”篇曰:“惟东海边城与闽中俞大猷之棍,相为表里,法有不传之秘”。又曰:“俞大猷《剑经》曰: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乘之。似得用芝之秘矣。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曰:“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按当时之说,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可相互兼用,青田棍法源出在浙东青田县,也是南方名棍也。少林棍法歌说,打到江南第一强。此句不用解,观者自明。明代晚期,棍法技艺以达到了高峰。棍宗于少林,旦也有老王卖瓜之嫌。

棍宗于少林

棍宗于少林一说,是明朝末年,茅元仪在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出版当年(1621年),编入进《武备志》一书,曰:“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

在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前言”有段评说。曰:“事实是,少林武术来自民间,又传向民间。是凡人中的杰出之士创造了不凡的少林武艺。以程宗猷(1561一1636)生活的晚明时代而言,曾与戚继光(1528一1588)一同指挥过军队作战的大将俞大猷(1504一1580),精通棍法,后来把技艺传给了少林寺僧人”。

附《少林棍法阐宗》棍式五十五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