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历博全攻略,18件镇馆之宝一览表,收藏此表每件国宝都不会错过
“我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看门人强跃,在这里,170余万件展品,十八件国宝级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灿烂剖面。传说陕西省的地图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兵马俑,三千多年来与秦始皇不离左右。成王败寇,时代更迭,又一盛世崛起。一个更加金灿灿的大唐,万国来朝。十三朝古都明珠,华夏宝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四期中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的开场白。
18件国宝级文物一览表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70多万件文物中,一级文物762件,国宝级文物18件(文物专家认定的一级甲等文物),其中9件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文物太多,如果不提前做好攻略,进了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za luan wu zhang)的陶器、青铜器、玉器、唐三彩等等,难免忘乎所以、晕头转向、顾此失彼,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热闹。
《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四期三件文物
看过《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四期,一定会对秦杜虎符、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唐阙楼仪仗图印象深刻。我猜想很大一部分游客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一睹这三件文物的阵容。杜虎符和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不是国宝级文物,但它们背后蕴含着厚重历史。杜虎符是先秦军事制度的化身,代表了君王的权威。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则反映了唐代仕女生活和中外文明交流,背后还有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让我先来介绍这两件文物,然后再介绍其他国宝级文物,包括阙楼仪仗图。
杜虎符
杜虎符是登上《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四期的三件文物之一。秦杜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9行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杜虎符守护人刘奕君、刘胜利(有没有男女名字反了的感觉^_^)
此虎符为什么叫“杜虎符”?看上面的铭文“右在君,左在杜”,明白了吧。因为原本是存在“杜”地的虎符,所以就称为杜虎符。这是1973年在西安南郊杜城村一位农民犁地时发现的,那地方真就叫做“杜城”。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登上《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四期的三件文物之一。香囊呈圆球形,分为内、外两层,以子母扣套合。内部陀螺仪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艺的先进在内层的机环可以放置半圆形金香盂,各层间以铆钉连接,可以自由转动,但是无论如何摇晃,香盂在机环和金盂的重力下都不会将香料洒出。如此复杂的结构和科学的设计,被网友称为“唐朝黑科技”。而香囊上的葡萄花鸟纹,葡萄来自西域,代表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唐代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吸纳。
国宝守护人齐东方、马苏(马苏看起来好高啊^_^)
这个香囊还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出逃,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思念杨贵妃,曾派人到马嵬坡“秘令改葬”,然而当挖开坟冢时,“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大家一般理解香囊是丝质的,这件银质的香囊出土时被称为“熏球”,直到法门寺出土的物帐碑上记载“香囊二枚”,人们才知道它的真实名字叫“香囊”。后面法门寺游记再重点介绍。
第一展厅第二单元3件
第二单元“赫赫宗周——周”。国宝级的青铜器有3件,占18件国宝级文物的六分之一。
西周旟鼎(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旟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
五祀卫鼎(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多友鼎(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多友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周厉王时期猃狁进犯京师,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多友打了四场仗,大获全胜,杀了300多敌人,缴获127辆战车。战后周厉王给多友赏赐青铜,于是多友铸了这口鼎以作纪念。
第二展厅第一单元2件
第二展厅包括“大汉雄风——汉”、“冲突融合——魏晋南北朝”两个单元。
皇后之玺(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皇后之玺位于第一单元。玉玺 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螭虎形。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刻有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四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
玉玺出土的地点,在刘邦与吕后陵墓的西边。专家们推断这枚玉玺很可能是吕雉生前所用之物。这方“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是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已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
吕后剧照
吕后首开中国皇权继承制上的“垂帘制”,独掌帝国皇权15年。她斩韩信、杀彭越,发明了人彘这一酷刑,最后连皇子都敢诛杀。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
平阳公主剧照
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卫青。
卫青与霍去病家族关系图
阳信长公主就是我们熟悉的平阳公主。汉朝时一般以公主食邑或夫家封邑所在地称呼公主,而平阳公主的食邑是阳信县,故称阳信公主,因其嫁于开国功臣曹参的曾孙平阳侯曹寿,所以又称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尊为长公主。元光四年(前131年)曹寿去世后,再嫁汝阴侯夏侯颇。元鼎二年(前115年),夏侯颇畏罪自杀。元朔五年,再嫁大司马卫青
第三展厅第一单元4件
第三展厅包括“盛唐气象——隋唐”、“文脉绵长——唐以后的陕西”两个单元。
鸳鸯莲瓣纹金碗(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鸳鸯莲瓣纹金碗出土时共两件,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金碗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也是为数不多的非唯一的、而且两件都是国宝级文物的文物珍宝。一个在第三展厅,另一个在何家村专题展。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骆驼上有8个乐舞俑,7男乐俑和1女舞俑。艺术家大胆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这也是全国唯一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青釉提梁倒灌壶(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壶的提梁刻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象征吉祥;壶嘴是正在哺乳的母狮,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威武;壶身刻有一圈牡丹,牡丹是百花之王,象征富贵,因此又被称为“三王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
黑釉油滴碗(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故称“油滴釉”。这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堪称瓷中珍品。
第四展厅4件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共清理出各类器件1000多件,其中有国宝级文物数件,国家一级文物数十件,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窖藏。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和鸳鸯莲瓣纹金碗(第三展厅也有一件)四件国宝陈列其中。
镶金兽首玛瑙杯(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镶金兽首玛瑙杯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缠丝玛瑙制成,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仿佛是一件天生的艺术品。镶金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唐代文物中的最珍贵的一件,海内外孤品,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而更为珍贵的还要数壶身上的两匹祝寿马。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时宫中曾驯养几百匹马,每年皇帝生日时,马儿们随着音乐起舞,至高潮时,领头的马还会口衔酒杯,为皇帝祝寿,玄宗非常喜欢。当时的宰相张说《舞马词》:“彩旌八俏成行,时龙无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描绘的正是这件鎏金银壶上骏马的姿态,于是这银壶有了确切的名字“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弃城而逃,这批舞马散落到安禄山的一名大将田成嗣手中。某天军中宴乐,舞马听见乐曲声应节拍跃然起舞,士兵见状误以为是妖孽,田成嗣竟然命令士兵将这批舞马打死。
历史学家白寿彝评价田承嗣“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肇端,致使河北三镇 '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田承嗣则是其罪魁祸首。”
唐代壁画珍品馆5件
唐代壁画珍品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展示唐代壁画的展馆,是我国第一座唐墓壁画馆,也是国内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唐代壁画专题陈列馆。
阙楼仪仗图(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登上《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四期的三件文物之一。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大足元年(701年)因私下议论武则天与张邦昌兄弟之事被处死,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发掘时出土各类文物多达1000余件,壁画近400平米。这些壁画堪称初唐至盛唐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流派杰作,在唐代绘画真品中极为罕见。墓道东西两侧绘制的两幅阙楼图为三出阙,这超出了太子本应使用二重阙的标准,显然是由于“号墓为陵”而使用了皇帝的阙楼规格。
宫女图(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是唐墓壁画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画中共9人,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狩猎出行图(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马球图(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图绘于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礼宾图(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图绘于墓道东壁。该图表现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高丽和东北一少数民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宝藏##西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