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中国大西北畅想曲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边被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导致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西北地区在国人中的印象就是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脆弱、风沙较多、人口稀少。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但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且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在西北风吹刮下形成的沙尘天气,使我国北方地区的美好春光大为逊色,影响范围广泛。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政府启动为期70年的 “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四十多年来大力植树种草,建设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以及治理沙漠沙地的成果,西北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的95%生活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国土面积过半的西部地区人口只占5%左右,对一个拥有14亿人口面积有限的国家来说非常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须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地区的生存环境,适度增加居住人口比例。无论世界上任何地区都会存在缺点也有其优点,西北地区的优点是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夏季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有利农作物生长,当地的水果甜度高品质好。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与清洁能源技术的异军突起,凭借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开展战略布局,再造大西北。
(图片来自网络)
再造大西北首要是解决缺水问题。解决西北缺水始终是国人关注的问题,很早就有人提出渤海水西调罗布泊等地,通过日照蒸发水气改变西北上空湿度增加云量,促使山坡迎风面降雨的办法并不可取。不但缺乏地形增雨条件,而且调水工程耗资巨大效果难料。考察发现塔里木盆地下藏着巨大的天然水库,如果抽来海水到相邻地区将导致土地和地下水盐碱化,得不偿失。近年研讨“红旗河”的大方案暂时也不可行,其风险有三:一是耗资过于巨大超过万亿人民币;二是这条输水量大沿着青藏高原边缘频繁地震带上的悬河,对四川盆地西部构成重大威胁;三是投入与收益不明朗,费效比过高。目前国际形势下,截取跨境河流水资源会受到来自国际因素多方制约,还有受国内的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相信并不会得到如某些专家憧憬的理想化效果。库布齐沙漠三面被黄河所包围,解决用水问题并不困难,为什么也没有看到沙漠变成万顷良田的局面呢?说明并不是有水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将受到地域、气候、交通、发展阶段、社会大环境与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盲目乐观要不得。目前情况下截取大渡河建设大口径架空管道输往黄土高原替代“红延河”段也未尝不可,万一地震发生管道断裂,因水流量有限风险小。当务之急应将有限资金投放到长江及以北地区修建水利设施,疏理水道,扩大江河湖泊的水容量,提高城市乡村的防涝抗旱能力,应对全球气候剧变导致的极端天气常态化,让“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报道消退。西北缺水地区应借鉴南海岛礁建设规划的雨水收集系统工程,综合利用各地不平均的年降雨量,做到洪水有去处,旱有水可用,大幅减少旱涝灾害。
解决西北用水困难必须顺应自然,全面掌握可用资源状况,避免重大失误造成国家巨大的经济损耗。由于有青藏高原地貌存在,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圈,从印度洋蒸发来的水气随环流带上青藏高原,生成积雨云团,使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部分成为雨水丰沛的地区,故有“中华水塔”之称。近年气候异常频繁,大气环流的强度增强以及中心北移,来自印度洋的水气频繁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境内,使到天山南麓的喀什、库尔勒一带的雨水明显增多。甚至连过去极其干旱的敦煌地区,也受益于祁连山的迎风坡,成为西北气候从干暖向湿暖过渡的显著转型区。西北气候持续向好,我们要顺势而为,千万不要错过改善大西北生态环境的大好时机!
(图片来自网络)
在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不破坏当前生态环境下,一是稳步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接通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增加黄河的水流量。增量的水资源需要科学调配,合理利用,减少蒸发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在调水增加黄河流量后,截取黄河支流大通河,通过隧道输送甘肃境内设调水工程控制中枢,通过封闭的地下渠道将一部分水输送到甘肃金昌和民勤一线,改善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保障现存绿洲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通过高架管道引入大漠深处,向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和东南的腾格尔沙漠北部呈鱼骨状辐射,形成规模庞大的供水网。同时沿供水线两边设置沙漠绿化分隔带,成为固土防风沙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流尽头的沙漠水库适宜采取半封顶减少蒸发的小型蓄水设施,珍惜宝贵水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二是开发塔里木盆地的地下水库,每年可提供6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可基本解决南疆地区的用水困难问题。三是连接青藏高原北部的咸水湖(如选取哈拉湖等次要湖泊,重点保护青海湖),让死水变活水,建造通往甘肃、新疆地区的引流工程,促使湖水淡化成为可用水源。与其花费亿万巨资建一条到新疆水已蒸发过半,效果尚不明朗、投入与风险巨大的红旗河,不如脚踏实地,以较少的风险代价渐进式推进西北大开发。综合利用气候变化和邻近的水资源,农业采取喷灌或滴灌等节水技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循环利用,将不毛之地变绿洲。
黄土高原紧邻沙漠的自然现象告诉我们,黄土高原是由西北风将戈壁沙漠的尘土经过亿万年不间断地搬运堆积而成的,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就是西北风。值得庆幸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清洁能源产业突飞猛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初具规模。西北地区唯独不缺风与阳光,完全可以化弊为利,以甘肃、内蒙为重点建设超大规模风力和太阳能光伏电站,将西北打造成清洁能源的输出大省(自治区),创造就业环境带动经济发展,彻底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
(图片来自网络)
做好统筹规划,新建的风力电站与光伏电站设施要与抗风防治风沙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布置风力发电机组,既可以充分利用风能,又能利用风叶片的阻力降低近地风速抑制扬尘。风力发电站前期重点布局甘肃和内蒙地区,自西往东设置以甘肃的北山为一线;酒泉至内蒙的额济纳旗为二线;以巴丹吉林与腾格尔两大沙漠之间的金昌沙漠公路一带为三线。充分利用好内蒙由狼山自西往东沿着中蒙边境长约800千米至浑善达克沙地北面的风力资源丰富地带;开发利用库布齐与毛乌素沙漠沙地的上风口风源,以线带面逐步加大密度建设风力发电机组。从改善大环境的原则出发,做好风力电站与光伏电站之间的协调布局,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效将取决于我们的战略部署,发挥傲视全球的基建优势,要以建设风力与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为先锋,以风力发电叶片降低近地风速、光伏治沙恢复生态和改良土壤种植为主要手段,以巴丹吉林和腾格尔沙漠为主战场发起总攻势,采取拦头、截尾、中路突破的分割包围战略战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协调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数以十年计的时空,让西北大地焕然一新指日可待。
改造戈壁沙漠一切从防风沙目的出发,采取从上风方向铺展开来,对于一马平川且缺水暂不具备开发条件地段,用可移动水泥构件排列分割成大网格抑制大规模的扬尘。伴随着开发太阳能电站的土地平整工作,按光伏组件的组合单元规模在外围种植梭梭、花棒、柠条等耐旱植物构建防护林网,在具体实施方面近年已取得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国家电投北京公司在内蒙将光伏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光伏组件本身具有遮阳挡风、减少地表水分蒸发的作用,在光伏板之间种植经济作物,建立起“沙漠+光伏+设施牧草”的经济模式,组建生产运营中心实施远程控制,实现集约化管理节省维护成本。重庆交通大学实验团队研究的改性植物纤维素黏合剂,使沙子实现“土壤化”。实地种植试验非常适宜植物生长,并且有很强的防止风蚀的能力,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意义非凡。腾格尔沙漠应该是实现“塞上江南”梦想的最佳地方,有利条件一是沙漠内有大小湖盆420多个,年降水量116-148毫米之间,自身水分条件较好;二是沙漠东南边缘靠近黄河,可以大规模实施引黄灌溉工程;三是沙漠较平坦,沙丘小,居民点多人力有保障,改造见效快;四是比邻黄土高原取土便利,既实现沙漠土壤改良,又能在黄土高原平整使用地,多管齐下实施沙漠土壤化,使荒漠变粮仓。总之,在推进沙漠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相互协调,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发挥中国人的智慧就一定能够创造人间奇迹。
随着经济开发就一定需要有人跟进,在荒漠深处建立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定居点必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荒漠不同于自然绿洲,定居点如何留得住人,养得起人关系重大。要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与传统智慧结合,精心选择地块设计容纳千人以上规模的连贯地窝式智能节能定居点。既半埋取地下冬暖夏凉,又通过凸出地面的区街透明上盖,自动调节光照通风、恒温恒湿,不管外面天气严寒酷暑,还是飞沙走石,定居点里面的商业居民区照样过着小桥流水、春意盎然的美好生活,商场、超市、卫生院、小学、客栈、影院俱乐部、泳池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豪华地窝蔬菜大棚里四季如春,植物长年生长旺盛,居民点自给自足绰绰有余;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到邻近的低洼地形成公园水系。总之,通过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将使西北地区的生活形态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