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笔记:在老街上吃了一碗豆腐脑
梁东方
从地铁里钻出来,无锡市中心的南禅寺地区赫然有一种超过了自己以前的旅游经验的舒适感,就算自己这样最不爱逛商业街的人,居然也在那里吃了一筒冰激凌。这里有一种难得的适宜与恰切,可以容人从容悠闲地走一走、看一看。
一般城市在商业区步行街的建设与布局上,在总体氛围的把握上,总是过犹不及地唯利是图,让商业占据绝对的主导,甚至唯商业是从;不顾及游人的观感,不给游人留下转身的空间和自由流动的余地,不给不直接消费的文化活动留下时空领域。
人们比肩接踵而至,联袂成云挥汗成雨而行,像是被装进了香肠里的填料,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完成自己的使命:购物。这已经是很多城市中心的步行街的常态,大家见怪不怪,但是却也观感甚差,逐渐就敬而远之,去了城市综合体里的高楼里享受了。
南禅寺步行街区建得足够大,广场大,商业经营之外的公共空间大之外,是对于像南禅寺这样的非经营性的宗教场所,依然让其葆有自己原来纯正的宗教属性,不趱越,不逾矩,不搞商业气息的无限弥漫。
南禅寺高门大院,古树蓊郁,虽然厕身闹市,但是进了门自然有一番山野之意。这里香火很旺,两棵高大的樟树立在正殿的两侧,使得庙堂之上始终有新鲜的生机。
这里进门免费,香烛随意,让刚刚还在买和卖之间辗转的人们一下就有了一份似乎属于精神生活的高远。即便是在商业区里,也严格界定建筑物的属性,或者说严格限制商业化的范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在南禅寺步行街区却几乎是办到了。
不过就自己的倾向来说,还是不愿意在任何商业气氛里过分勾留,很快就走出了商业步行街的范围,到了外面有些倾斜和狭窄的无锡老街上。这里的老街不是作为旅游点的被重新整修甚至新建的那种老街,这里的老街就是历史沿革下来,负载着整个城市漫长的历史密码的自自然然的老街。
老街上的店铺随着过去的平房建筑和街道走势,也呈现着一种歪歪扭扭的自然之状。正是这样的歪歪扭扭,让步行的人感觉很自由,没有笔直的街道上的那种需要加快脚步的匆促感,让人有心看看街道上的景致,甚至有心看看沿街的店铺。
这一家临街的高台阶上摆着几张桌子,门口就是餐位,可以对着街道吃喝,正可以满足我们这样的外来者时时刻刻都想多看看这新鲜的、不一样的城市的愿望。于是坐定了,要了份豆腐脑。
果然是临街老店,虽然经营面积小,但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豆腐脑的味道纯正,配料讲究,吃起来津津有味。而眼前的景象更是耐看。和很多小街道一样,不仅有车辆通过更有车辆停放,虽然临街两边停车,路面狭窄,却也畅通无阻。
一个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满脸赤红的人,走到这个位置上,停了下来;他以其酒后的敏锐,发现了路边车下藏着一只小狗。
小狗初生,对外面的世界颇多畏葸,欲进还退,完全是试探和恐惧的样子。微醺的汉子却正是因为它的这种慌张和小心而注意到了它,不大受控制地笑着,从手里扔出一根鸭脚来,扔到了车底下。那小狗像是嗅了嗅,又像是根本不敢去嗅,赶紧就退回了车底下的更深处。
那红脸的汉子便饶有兴味地用脚往里踢了踢,以我们坐着的角度正好还可以看见那熏得烟焦色的鸭脚和继续向后退的小狗,但是那汉子自己却已经看不见了。他直起腰来,像是对谁笑了笑,抬头看了看天,看了看树干有些倾斜的行道树密密的树冠,自顾自地漫步而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都觉着在这里坐着吃豆腐脑是惬意的,正这样边吃边观望街景的时候,周围几张桌子都已经坐满了食客。在这窄窄的街道边的桌椅之处,坐下来看看,待一会儿,是很舒适的。其功能和效果,都大致上类似于欧洲的那种临街或者广场边的咖啡座。
继续前行,是一个在路边支了大锅煮粽子的。正宗的江米里面,是一个黄色的枣,蜜枣。这种蜜枣粽子实在是久违了的;自然,这里也必然有那种北方人不敢恭维的肉粽子。不因为摊位小,档口窄,就有丝毫的松懈。这是老街上的特点,买卖之间说说笑笑,各安其事又尽释善意则是另外一种让人舒服的气氛营造。
无锡作为历史悠久的市民社会,早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游刃有余的生活方式。老无锡人在无锡的老街老巷里的生活,自然地散发着一种熟练的生活者享受当下、享受环境里的一切的恰如其分的美。
说无锡的传统与现代恰切,自然不单是说建筑。和任何一个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一样,传统的建筑样式都已经缩减到了公园里和个别的街区中。这里的传统在现代中的强大滞留,实际上是生活方式、话语方式、行为方式上的痕迹。这些痕迹依赖于老街区,依赖于被改造过程中对老街区一定程度上的手下留情,或者说是着意顾及。
无锡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新一线城市,城市规模大小适中,城市建设新旧融合,文化积淀足够深厚;自然风光还罕见的兼有旖旎与广阔,既旖旎又广阔,这诚属不易。在这样一座传统与现代恰切、雅致与广阔的同在的城市里栖居,难怪会被归入宜居城市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