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西北“弼马温”
一
周武王灭商后,嬴姓大都归附周朝,群族分化迁徙到神州各地,有一部分族人迁居到陕、甘一带,与戎人杂处。
周孝王时期,嬴族人首领非子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他善于牧马,不仅马养的膘肥体壮,而且马群的繁衍改良水平领先于其他养马人,马匹在当时已经成为重要的军事物资和运输工具。
周朝依据家族血缘关系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但天子又不希望各个诸侯拥有强大的战斗运输能力而产生政权威胁,于是周朝开始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给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等级贵族的衣食住行,制定相应规格,其中包括可以拥有马匹质量和数量。这套制度既体现阶级等级差别,并限制各层权势。
非子善养马的本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不是普通的本领,而是代表着较强军事能力与先进生产力,非子族人如果效忠或归属于某一个诸侯国,甚至可能影响到周朝的国家稳定。
周孝王于是把非子召来,亲自接见并当庭说到:“你的祖先伯益给舜帝养鸟兽得封土,赐嬴姓。你善于养马,我就把秦地封为你的采邑,并明确由你来延续嬴氏的祭祀,号为秦嬴。”
采邑是古代天子、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的封地,也称食邑。这次分封秦地,一是给非子族人有了一块可以繁衍立足的领地,不用再四处迁徙游走;二是周天子明确了非子是秦嬴的合法继承人。从此非子一系可以名正言顺的宣布:自己是三皇五帝的正牌子孙。
这是秦人发展中的重要一节:获封采邑,成为卿大夫。虽然此时还没有政权,只有领地,但代表着秦嬴一族终于进入周朝统治体系中的上层阶级。
此后秦人均以非子作为封国之始,自此以后至二世胡亥,共传三十代,在位三十七个国君(有的国君之间是兄弟关系)。
二
秦非子率领族人来到了秦地(一说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说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秦亭,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非子封邑”的李崖遗址在清水县)。
秦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马。由于此地和西戎众多部落领地相互交错,彼此之间既有冲突碰撞、也有交流融合,秦人们把中原的文明礼仪和生活方式带给了西边部落,也吸收了戎族、狄族的刚劲气质和善牧善战本领。多种文化的融化发展,给予了秦人强大的生命活力,秦人这种博采众长的文化传统,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彪悍善战的民族性格,也成为后续统一六国的精神之源和物质基础。
嬴族的部落分散到各个地方,最后历史记载的却只有非子一支,并且被尊奉为赢族正统。非子能够获封采邑,进入政治舞台,依靠的是什么呢?
依靠的就是养马本领。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的是我们要志存高远,遵守道德,心存仁爱,有艺立身。我们大部分人常常记住了前三点,而最关键的“游于艺”却是短板弱项。如果非子养马水平不高,养马技艺并不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生产力,非子也就不会得到周孝王的关注,他和他的后代也就没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
从秦开始,国人也逐渐形成了“崇德尚武、注重生产、实干惠民、和谐与共”的社会文化,一致持续到唐朝,在宋朝以后逐渐变迁,社会主流文化又走向自封内敛,朝中官员、社会贤达多善于坐而论道,虽有气节,但百无一用。“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批判。
三
人类所有成就都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非子获封地、号秦嬴。
第二代秦侯、第三代公伯没有特别事迹。
第四代秦仲被周宣王安排讨伐西戎,战死疆场。秦仲长子立志报仇,周宣王遂任命长子为首领,领兵七千人与西戎展开决战,秦人胜。周宣王封长子为西垂大夫,是名秦庄公,把关中犬丘以西的土地都封给秦。
周宣王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是王室衰落,周天子地位逐步下降,一些诸侯国已经不听从天子派遣,诸侯国中需要增加新鲜血液。二是秦人的封地包围着西周国都,秦人可以成为戎人侵扰西周时的重要屏障。
庄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戎人杀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戎王绝不回家。
世父带兵攻打西戎,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襄公,自己专职在外征战,其中有胜利,有失败。
襄公二年,世父被西戎俘虏,西戎族人敬重世父行为,不仅不杀世父,一年后竟然护送其回秦地。
由此可见“尊崇英雄,倡扬忠孝”的价值观念,当时已经在中华民族间普遍形成。
四
襄公七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西周王朝彻底衰落,被迫东迁河南洛阳。天下诸侯相继称霸,中国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
而秦人因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优异表现,被周朝册立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成为“烽火戏诸侯”中的最大受益者。
周幽王是一位昏庸之主,褒姒是他的宠妃,褒姒不爱笑,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博美人一笑,都未能成功。
有一次幽王与褒姒在骊山游玩,骊山边的烽火台上失火,烽烟一起,各路诸侯以为国都有难,纷纷率兵赶来救驾。各路勤王的诸侯部队奔到国都城外,四处不见敌兵,都是各诸侯自己部队,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褒姒看到这个尴尬场景,竟然放声大笑。各路诸侯满腔怒火,敢怒不敢言,幽王见到这番情景,竟然很开心,烽火的失误、诸侯的劳顿、国家大事的儿戏,能够使褒姒一笑,幽王认为很值得。
当幽王发现点烽火可以博褒姒一笑,便“数举烽火”,迷途不知返了。身边大臣劝诫幽王,烽火传令关系国家安危,不可用来玩笑,但在“痴情人”幽王的眼中,国家与诸侯的分量是比不过褒姒的。
周幽王计划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音如就),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儿子为太子。宜臼被废以后,担心被杀,与母亲逃回了申国。申后和太子诉说了委屈,申后父亲申侯大怒,他积蓄力量、选择时机,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占了国都镐京,杀了周幽王,让犬戎掳走褒姒,原太子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
周平王上位后,面对残壁断桓的国都,考虑到犬戎之兵到此地夕发朝至,便决定迁都洛阳。秦襄公在申侯攻打周幽王的时候,率兵来救幽王,与申侯对战勇敢。周平王继位后,不仅不记恨秦襄公,反而认为秦襄公才是真正忠于周朝天下的股肱(音如工)之臣,他在东迁洛阳中,专程安排由秦襄公带兵护送。
周平王到达洛阳后,封襄公为诸侯,赏赐爵位和封地,并明确秦人只要能驱逐犬戎,所获土地即为秦国国土。
从此时起秦国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秦国终于成为诸侯国,与齐、鲁、晋等国建立通使关系,行用聘享礼节。
秦人立国之路充满艰辛,从非子到襄公,历经六代人的努力,其中艰难困苦、征战讨伐不断,最重要的是“忠诚担当”的精神风格成就了秦人。
五
秦人填补了周王室东迁后在关中留下的巨大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关中也成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基地。岐山、汧河以西成为秦军的牧马场和兵源地,关中平原、渭北高原成为粮仓和练兵场。特别是在逐步统一西部、北部戎狄各部落以后,秦军有了更广阔丰饶的后方根据地。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关中地处泾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四周均有大河高山环绕,时称“天府之国”,汉以后才转封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称号。周王朝在关中建都四百年左右,关中已经成为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文化繁荣的经济区,虽经战火破坏,但基础牢固。随着秦人统治后,相对和平的环境,合理的政策,关中地区经济人口迅速得到恢复发展。
秦襄公立国,都城设在西垂(西垂地址有多种说法,学者多倾向于甘肃省天水市礼县),目的显然是要巩固秦国对戎人部落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襄公十二年),襄公在与戎族的战斗中,卒于岐地,葬于西垂。襄公一生没有留下名字,生年亦不可考,但在秦国历史上,他是一名功勋卓著的英雄。特别是当申侯进攻周幽王时,其他诸侯国都作壁上观,只有他毅然率兵勤王,这个抉择,彰显了忠孝德厚的民族精神,不仅赢得了对手的赞赏,而且获得了立国的权力,同时拥有了关中这块无与伦比的立国基地,使秦国在一个较高起点上迈出了西扩东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