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系列之一:寻声暗问,司马青衫几回湿? ——轻叩慢品《琵琶行》
前言:本月给工作室的青年老师布置了深度解读文学作品文本的任务,目的就是希望工作室成员在进入课堂设计这个环节之前能对文本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解读,能对文本梳其筋,理其脉,触其肌,感其温,从而在心中重构一个全新而活泼的教与学的对象。为了鼓励他(她)们的热情,我也不好置身事外,姑且试试笔,权作抛砖引玉吧!
从教21年,《琵琶行》也不知上过几回了。上完课,每每有隔靴搔痒,没有捏住全文痛处之感;往往是鸡零狗碎,不成片断。
如何带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有没有一个好的抓手或者是切入点?有的话,该是什么?能不能利用这个点让学习变得更有序有效?反复沉吟,再三斟酌,我留意到了这么几个字——“寻声暗问”“青衫湿”。如果紧扣住“声”与“湿”是不是能拎得起整篇文章,可不可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毋庸置疑,写声的部分是文本的精华与重点所在,而引导学生体悟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只是如何将这两者整合到一起,使其自然成课,全无罅隙还得费思量!仔细揣摩,发现:司马青衫是因“声”而湿,且不止湿一回!
文章写“声”之处遍及全文,且串起了全诗,成了全诗一个脉络,可以担起线索的作用。总括如下:
1、枫叶荻花萧瑟之声
2、巧手琴心琵琶之声
3、回首往事倾诉之声
4、天涯沦落叹息之声
凡此种种“声”无不蕴含白司马的伤痛情,无不能惹来湿青衫之泪。
枫叶荻花之声乃为萧瑟秋声,逗人落泪。
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写到:“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以肃杀为心,常有悲伤之意,当此之时,诗人要“夜送客”,自是别有一番哀愁之意。再者,诗人以越职言事,触怒权贵,被贬远地,无知己在侧;身为罪官,无用武之地。“醉不成欢”“别时茫茫”也就是应有之义了。此时,洒落几行清泪以别故交,以酬情怀,便不足为怪了!
流利凄婉琴声实为款款心声,引人下泪。
嵇康在《琴赋》里说琴声“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文本中三次写了琵琶女的演奏之声,详略有不同,侧重有不同。
初写声为暗写、侧写、略写,只点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然从此句中,我们可以品咂出别样风味:1、从后文可知琵琶女是独处船上,孤寂冷清,奏琴当为“发泄幽情”,其声必“愀怆伤心”2、白司马与友闻王琴而“忘归”“不发”,可知其琴声美妙可以“感荡心志”,也可知其闻琴怀戚,憯懔惨凄,当此之时,情不能自禁,潸然泪下也不足为奇。
再写琴声为详写、正写,以声喻声,可谓声情交融。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间关声、泉流呜咽声、银瓶乍破声、铁骑突进声、刀枪交击声、裂帛碎锦声,声声入耳,声声含情,传声声思,诉平生志,说心底事。听者闻之必觉生动无比,心动无比,沉浸其间,只觉绕梁不绝,只能无言回味。当此之时,心与声驰,神共情往,不能自拔,天地间似乎只剩寒江秋月,只剩憯懔惨凄,掬一捧清泪,湿一片青衫确乎不突兀,而是情动于中,形于泪罢了。
三写琴声,为虚写、略写,情写,只著一“急”,著一“凄凄”。简则简矣,深则深矣。一“急”可知声当如奔马,一“凄凄”可知情当如焚火,扫荡而去,说尽心中不平,诉尽心底幽愤,只惹得满座掩泣,司马衫湿。
自述身世悲声可作鞑伐之声,催人墮泪。
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司马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袅袅琴声犹在江上月下回荡悠扬,细语诉说紧继而起,点明了“幽愁暗恨”的根源,写尽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令人悯由心生,悲从中起,乃至“长号不能自禁”,便只落得红妆泪对青衫湿,沦落人望沦落人了!纵色美才高又何如?不只是被轻侮,被遗弃,最终也只能是门前冷落,独对冷月,泪洒寒江。
自屈原起文人便有以“香草美人”自喻的传统,司马此处极写商女之悲恻遭际,又焉知不是写自我身世?极写商女泪湿红妆,又怎知不是写自家泪目湿衫?
四、深沉感慨叹声当为愤激之声,逼人洒泪。
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谪居卧病,湓江低湿,苦竹绕宅,杜鹃啼血,猿猱哀鸣,把酒独倾,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当此之际,司马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泪如江潮涌雪,不可遏抑,直湿青衫!
通观全文,有瑟瑟秋声,有凄美琴声,有轻诉悲声,有幽幽叹声,声声传情,声声催泪。白司马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意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唐宋诗醇》),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