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破城怎么办?古代许昌早有防范!

近日,千年一遇的水灾,给河南各地带来了重大损失。许昌挺过最初的雨情,又曾面对洪水过境的挑战。

大水无情人有情。灾难之中,我们看到了四方驰援的场面,看到了重建家园的意志。

历史上,中原大地承受过太多的水患。

今天,让我们回到北宋时期的许昌(许州,曾升为颍昌府),回看人们与暴雨洪流斗争的历程。

高地建城池,洪水也绕行

北宋许州最惊心动魂的水灾,莫过于元祐四年(1089)洪水破城。

这年五月,大雨连下三天。来自西北具茨山的洪水汇入潩河,蓄集着巨大能量奔腾而下,抹过许昌城北连片的湖泊,直扑府城。

接到警报,人们正要用土石填塞长葛门(北门),洪水已破门而入。

许昌城中有一道南北隆起的高地,水流遂向西而去,岂料又遇到高高的子城(内城,府治所在地),几经回旋,更加凶猛,冲破鄢陵门(东门)而去。

经此洗劫,城内东北一带基本被摧毁了。

人们说,自赵宋以来,许昌从未遇到这样的大水。

洪水虽然可怕,我们也不能不佩服先贤的高明——在一带平原中,选择难得的高地修建城池,使得洪水入城后只能掉头而去。

从明代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许昌城并不规则,北门离东城墙相当接近。如果洪水只能肆虐于北门与东门之间,大部分城市会得以保全。

许州四境图

潩河屡分流,坐船到汴京

由于紧挨潩水,许昌人自称“居于潩水”,许昌西湖被称为“潩湖”,许州酿的酒,冠名为“潩泉”。

“潩流寒且急,岸草已凋摧。”因水源丰富,水势湍急,潩水沿岸修建有不少官营茶磨,成为官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只是一旦发大水,从长葛以下,长社(今建安区)、鄢陵,直至陈州,就会一路漫溢,淹没民田。

治理潩水,也就成了代代相续的事业。

潩水潆洄图

早在乾德二年(964),右神武统军陈承昭主导了一项工程——率丁夫数千人开凿水渠,从许昌将潩水引至京师,与闵水汇合。

此前,潩水年年泛溢,侵犯民田。这条渠修成后,水患为之减少,也方便了漕运。当时的许州人,可以乘船直达东京汴梁。

淳化二年(991年),朝廷又下诏,因潩水泛溢,侵犯许州民田,从长葛县开小河道,分流二十里,合于惠民河(闵河、蔡河通称惠民河)。后来,因惠民河经常溃堤,潩河失去了分洪渠道,依旧年年积民害民田。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陈州官员上书称:本州地势洿下,苦于积潦,岁有水患。请自许州长葛县疏导沟渠,分流蔡河。

到了大观元年(1102),朝廷再次应从京畿都转运使吴择仁之请,疏浚潩水至蔡河间的通道。

从以上记载看来,当时人们治理潩河的主要方法是分流,把水调往东京水网。河道一次次淤塞,就一次次疏通。

救命于沟壑,方是大仁慈

叶梦得像

大水之后,当务之急是赈济灾民,扶危济困。

元祐年间,谏官范祖禹上书称:“我请假到许昌探望叔祖,看到那里正受水涝之灾。百姓称,夏麦遇到旱情,几近颗粒无收;秋苗唯忧涝损,生活难以保障。请求陛下哀矜百姓,赈恤鳏寡。”

北宋晚年,叶梦得任颍昌知府,遇到大范围洪灾,豫西伤害尤甚。逃难至许昌的不计其数。叶梦得奏请超越常规加以赈济,因此保全性命的人,达几十万之多。

他又要面对一个大难题:饥民遗弃了太多儿童,政府难以收容。他问幕僚:“那些没有子嗣的家庭,为什么不愿收养呢?”

回答是:“肯定有人愿收养,只是怕孩子长大后,亲生父母生活好转,又来相认。辛辛苦苦,白忙一场。”

叶梦得查阅法典,看到这样一条:“凡因灾伤被遗弃的小儿,父母不得再次相认。”

他感叹道:创立这个规则的,才是真正的仁人啊。父母既弃而不育,恩义已绝。如果无人收养,孩子又怎么活下去呢?

他把这条法令印在收养文书上,广为发放。三千八百多名儿童因此有了新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