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具的智慧谁人能识?可惜时代发展,它们正逐渐走向没落

中华民族有多古老优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数不胜数的智慧,就拿玩具来说,同样做到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

“玩具”这个词,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书中提到“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

当然,这只是这个词的出现时间段,并不是说玩具这时候才出现。不严格地说,玩具的玩物性质,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彩石、串饰等,比如仰韶文化中就有一些精磨的石球、陶球。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中还特地解释了当时的玩具:“或做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说是用来给儿童玩的东西。

中国古代民间的流行玩具有许多,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玩戏的。

鲁班锁

鲁班锁相传是春秋战国时的鲁班发明的,也有说是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它又叫孔明锁。

几根看似平滑的木棍相互别住,轻易不松散,这是因为其中心部位都设有卡槽,依靠卡槽相互咬合,就能牢固地定在一起了。

这是一个鼎鼎有名的玩具,它是那种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奥妙无穷的玩具,要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还是很难完成拼合的。

鲁班锁是木质结构,其实就是一种“榫卯”。

榫卯简单来讲,就是不用钉子就能让无数木结构组成严密扣合的结构方式,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这可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在传统建筑中,榫卯不是大部分都用,而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到宫殿,小到桌椅、玩具,榫卯都能应用得非常完美,这是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中国建筑文化。

Ps:在2009年我们把榫卯技术申遗后,2010年韩国就通过打擦边球的“偷盗式”方式,以“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的名义成功申遗。

其中虽然没有提到“榫卯”一词,但描述的技术手法与榫卯高度相似,其介绍语中包含“在不用一钉一卯的情况下把分开的木件联锁在一起,从而创造所谓的[千年不倒的连]”的说辞,包括其它说法及其视频介绍中展现出来的样貌也和中国的榫卯高度相似。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家从很早就开始了文化偷盗,但我们却几乎没有关注过。还是这一两年部分网友们的意识提高后,才逐渐发现了端倪。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抱着'我们是大国要大度不争这些’的想法,你不争不发声,永远有“人”替你发。不说出口,就算有再多再优秀的文化别人也不知道,所以文化输出任重道远。

竹蜻蜓

我知道说到竹蜻蜓,很多人脑子里肯定第一时间想起了哆啦A梦的竹蜻蜓对不对?(这就是文化输出的威力)

但是这种手搓“直升机”,其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

竹蜻蜓的起源就是自然界中的蜻蜓,中国人玩竹蜻蜓的记录,据说可以追溯到两千四百年前。

竹蜻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精妙小发明,这种简单又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传教士惊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

15世纪中叶,竹蜻蜓传到欧洲后,达·芬奇正是从它身上获得灵感,绘制出了理想中的直升机图纸。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写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机玩具。”

而在18世纪时,竹蜻蜓也启发了“航空之父”乔治·凯利,他通过竹蜻蜓悟出了螺旋桨的一些工作原理,推动了直升机的研制进程。

竹蜻蜓是简单童年里的快乐慰藉,过去很多小孩甚至自己就会自制竹蜻蜓,不过现今时代的发展进步,已经让这些传统玩具逐渐退出舞台,成为历史了。

七巧板

七巧板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传统玩具,属于智力类型。包括一个正方形、五个三角形五个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可以任意组合成不同的图形达一千多种,是真正的富含巧思、魅力无穷的玩具。

七巧板的历史悠久,并且不只是作为玩具存在,最早还以家具组合的形式存在。宋代的燕几被视为七巧板的前身,这是一种室内组合桌游戏,同样变化多端。

明代的时候,民间的七巧板玩具基本定型并广为流传。据清代陆以湉的《冷庐杂识》记载:

宋黄伯思宴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 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这里面已经很明显地解释了七巧板的历史来源和发展了。

而七巧板不仅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玩具,也很快传到了欧洲和日本,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国外还由此出现了很多七巧板组合家具。

到现在,我们国内的七巧板最常见的应用,还有教育上的教学和现代设计方面。

中国传统民间的玩具品种花样极其繁多,比如我们说益智玩具,有七巧板、华容道;观赏玩具有木雕、石雕、泥人;健身玩具有蹴鞠、毽子、秋千;食玩玩具有糖人。

分类实在太多了,可以按材料来分,泥玩具如泥人,布玩具如布老虎,金属玩具类九连环,陶瓷玩具陶哨等;甚至可以按节令来分,比如元宵节的走马灯,清明节的风筝,中秋节的兔儿爷等等。

可别看玩具听起来挺幼稚的,但其中蕴含的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集合。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民间玩具却在逐渐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