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八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19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6100个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公元前230年,秦国正式开启六国统一之战,仅用十年时间,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历经500余年诸侯割据、征伐不休、朝野混乱、民不聊生的春秋战国终于结束了。

这个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才正式封国的西北边陲部落,竟然统一了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经济领先的东方六国,并以咸阳为首都建立起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国家。

嬴政开创的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中延续两千多年,直至1911年才告结束。

晚清思想家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秦统一后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李白在《古风·秦王扫六合》中以浪漫情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统一六国不是一日之功,更非嬴政独自功劳,而是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百万秦人接续奋斗,无数战役累积质变的结果。

秦在诸侯混战中成为最终胜出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秦国经济实力已经领先于东方六国。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核心比拼的是人口与粮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意思是关中由于水利设施的修建,占到了全国富饶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当时七国全部人口约2200万,秦国人口数量约600多万,接近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时韩赵魏三国共约700万人,楚国约400万人,齐国燕国共约500万人;在粮食产出和积累方面,秦国新生地主阶级大量应用牛耕、铁器、灌溉等生产技术,带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稳步提高,秦国拥有的粮食和其他财富,几乎达到天下财富的六成,超过了六国之和。

二是秦国政治结构稳定效率更高。

秦从商鞅变法开始,废分封,行县制,第一批就设立31个县。随后在新占领地区全部设郡,郡的面积范围较大,前期政治功能主要侧重边防军事管理,当郡内形势稳定,人口经济恢复时,又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此时再在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治理体制。秦郡县两个层级的职业官员由国君任命考核调配,县以下乡、亭、里等层级的长官则以当地村民选任为主,郡县制的建立,使各级组织均拥有了较准确的人口、土地、税收数据资料,便于做出长远科学的经济政治决策。秦国大面积采用的郡县制与东方六国大部分推行的采邑制相比,中央从上向下汲取粮食物资、调用民力资源的能力更强,政令的高效传达,保障了各级执行效率更高。

三是秦国军功爵位制塑造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秦人精神。

《战国策》中记载:秦国拥有身披坚甲的士兵一百余万,战车超过千乘,战马超过万匹。在与东方六国的战斗中,东方士兵身披铠甲、头顶铜盔迎战,秦人为了行动迅速,则扔掉披甲,怒睁双眼徒身冲锋。秦军左手提着斩获的敌军首级,右臂夹着生擒的敌军俘虏,在战场中左右穿行、前后出击,士兵斩获敌军的数量决定爵位晋升。秦军攻打不肯屈服的弱国,如同将千钧重物猛击在鸟卵之上。《战国策》的如此描述,从侧面反映秦国与六国的军事实力从规模数量、单兵能力、军功体系等等都已经不在同一层级。

四是秦国重法轻礼的统治文化也有加速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秦国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把朝廷任命的官吏作为民众的老师,以书面的法律规令作为国民遵从。普通民众日常行为普遍轻礼仪教化,重法律规范,百姓日常纠纷最终不由族长裁定,而皆问询决定于法官,整体赏罚体系设置比较严厉。秦国这种以人性趋利避害为考量前提的“法家”治国精神,使秦国民众能够遵规守纪和号令必从,社会内部治理效率及经济军事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也使民众缺乏道德修养和操守气节的滋润引导,这种法家独大的国民文化缺乏对冲力量平衡。单纯以法治国,轻视礼仪教化,必定是瘸腿走路,即使一时领先,但不能长治久安,这也为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阴谋套路都只是徒劳。嬴政执政后,秦国已经拥有无敌于天下的威名,列国国君和政要更是谈秦色变,对秦国的普遍评价是“不可与战”。

秦灭亡六国是水到渠成之事。

首灭韩国。

韩国最弱且距离秦国最近,因此成为秦发动统一战争的首选打击对象。公元前233年,在秦胁迫下,韩王安被迫向秦王称臣。公元前231年,韩将南阳地献给秦国,以求苟存。次年,秦军攻韩,俘获韩王安,灭亡韩国,以韩地置颖川郡。

再灭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阵亡45万军士,壮年男子所剩无几。公元前230年,秦军灭韩后,兵分两路,一路攻打井陉(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打开从北部进入赵国的门户,一路从南部围攻赵都邯郸。此战幸赖邯郸内有赵国军民拼命抵抗,外有魏、楚等国极力援救,秦军始退。但是随后赵国却与燕、魏、齐反目成仇,不顾秦国虎视眈眈,四国内部陷入混战。

在秦攻赵的几次战役中,赵国名将李牧多次获胜,成为抗秦英雄,他极具军事才能,与白起、王翦、廉颇,被后世誉为“战国四大名将”。公元前229年,赵国以李牧、司马尚为将领,又一次击退秦军进攻。秦国硬攻无果,立即开启第二战场的反间战术,赵王迁的宠臣郭开收受秦国贿金,谗言李牧、司马尚两人欲反。赵王中计,杀李牧,废司马尚。

次年,秦将王翦率军从井陉入赵大败赵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至公元前228年灭国。

秦灭燕国。

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率军攻燕,燕军在易水以西损兵折将。次年,秦攻克燕都蓟城。燕王喜被迫迁都辽东郡。秦将李信率军穷追不舍,燕王喜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军暂时退兵。

燕王苟延残喘四年后,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破辽东,俘虏燕王喜及其他王侯大臣,燕国灭亡。

水淹魏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魏国顽强抵抗,最终数十城池失守,军民退入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秦军根据大梁城地势较低的特点,引黄河、大沟之水灌淹大梁。三个月后,魏都大梁土筑城墙坍塌,秦军冲入城内,魏王假出宫出降,魏国灭亡。

平定荆楚。

公元前226年,秦首先派王贲试探性进攻楚国,夺十余城。嬴政认为楚国易攻,便让王贲攻魏,计划安排王翦、李信攻楚。嬴政征求两人的用兵意见,李信认为二十万兵足矣,王翦则非六十万军不可。嬴政嘲笑王翦:“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派李信、蒙恬率军二十万伐楚,在获得几次小胜利后,楚军在名将项燕指挥下,突袭反击,追杀秦军三天三夜,接连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李信大败。

嬴政没有迁怒于别人,而认为战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过于轻视楚国,于是亲自登门向王翦谢罪,请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征。

六十万秦军浩浩荡荡离开咸阳,嬴政亲送至灞上。分别时,王翦趁机请嬴政赐予多处美田宅院。嬴政很疑惑:“将军率大军出行,怎么还担心生活贫困?”王翦继续请求:“我们秦国将领,有功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为子孙日后多谋些生计。”王翦率军出函谷关后,又接连五次派遣使者向嬴政请求美田宅院。王翦的心腹下属不理解,便劝谏王翦不要太过度的请求封赏。王翦屏退左右,意味深长的说:“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秦王素来疑心重,这次把全国之兵授权于我,我只有做出贪恋财物的样子,才能让秦王安心,不让他对我有任何怀疑。”

王翦到前线后,要求“坚壁而守之”,楚军多日挑战无果,加上连续征战也使楚军疲惫不堪,产生厌战情绪,士气走向低落,楚军决定撤营后退坚守。当楚军开始后撤,秦军立即发起全线追击,大破楚军于蕲南(今安徽省宿县东南),杀楚军统帅项燕。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在其地设置郡县。

王翦又乘胜南征百越,秦国领土扩展到珠江流域。

智取齐国。

公元前221年,王贲、李信在灭燕后率军南下,与东进的其余秦军合围齐国都城临淄。

齐国内部主战与主降两派争执不下,临淄军民于是停止了抵抗,秦军几乎兵不血刃占领齐国都城。但此时齐军主力依然存在,如果齐王率领军民坚决抵抗,秦军必定要付出不少代价。秦国便派出使者陈驰,以五百里封地为诱饵,哄骗齐王投降。

齐王建认为大势已去,在身边佞臣们的劝说下,率军投降,齐国灭亡。

随后齐王建被迁至共地(今河南省辉县),秦军把齐王囚禁在一个松树林里,将其活活饿死。

嬴政在统一战争中,每攻克一个国家,便将其国都王宫绘作图样,制成模型,迁徙当地工匠,在咸阳北面的几道塬面上,建造战败国的王宫复制品。

建造“六国宫殿”目的是什么?

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这是秦国军事胜利的炫耀,显示一统天下的权威。

也有学者认为秦王嬴政喜欢建筑美学研究,用各国顶级建筑传递感受,体验伟大。

还有学者认为这是文化征服的一种形式。

战国时期,各地域之间限于交通、边防等原因,各诸侯国,国内各个邑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还是比较贫乏。儒家推崇的“明伦重礼”极其符合封建分封统治阶级利益,贵族及普通民众的“重乡崇祖”思想在当时东方六国比较普遍。

项羽曾经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种重土思想传承千年,今日犹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

秦国每攻破一国,即把各城市的贵族富豪,强行迁徙至咸阳居住。

一是防范其利用个人势力及影响,与当地新任的郡守县令作对。二是充实关中人口,归拢天下财富。三是对豪强集中管理,防止犯上作乱。秦在统一进程中先后迁徙十二万富豪人家到咸阳。

这些贵族富豪的迁徙,使秦都咸阳集中了各国人才精英,各类地域文化在此交流融通。《汉书·地理志下》中说“五方杂厝(音如措),风俗不纯”,意思是数十万各地精英人群相互交汇、共同居住在咸阳。

咸阳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都会城市。

风格迥异、各具风情的各国宫殿建筑威严耸立在咸阳塬各处,这些宫殿成为故国子民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各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形成了中华文明“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精神特征,并不断激发中华民族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

《汉书·元帝纪》中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意思是没有人愿意离乡背井,所有人都喜欢一家团聚。

秦国强制性的迁徙,必定引起过激烈的反抗,为了统治稳定,六国豪强的迁徙是必须实施的,为了中和敌对思想,建造“六国宫殿”更大的可能是为了建立文化认同。

每当这些贵族豪强看到自己故国的建筑时,似乎觉得自己是和国君祖先一起来到这里,这里将是我新的家乡。

“六王毕、四海一。”

秦国完成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的新纪元时代。为什么各个诸侯国家最终会凝结为一体?这是民众厌恶战争祈盼和平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向前发展的历史洪流。

一是民众已经深深厌倦了战争。

从春秋到战国500多年,各路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孟子说“春秋无义战”,那战国时期的战争更是无道义仁爱可言。

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达395次,战国时期约230次。所有的国家都被卷入,所有的城市都在筑墙征兵,所有的民众都在乱世苟存。

二是黄河泛滥及自然灾害需要统一的政府。

中原地区历来是农业文明的中心,农业文明的显著特点是靠天吃饭。当天灾虫害频发的时候,一个小区域是无法做到资源调配的。例如某国由于天灾,产生粮荒,只能向周边国家借粮,有的国家出于仁义就借了,但有的国家则认为,天灾造成缺粮,缺粮民心不稳,那这是上天赐予我夺取土地城池的机会,于是起兵攻打,一场天灾又带来更大的人祸。

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称为“河”,长江称为“江”,其他河流一般称“水”。此时黄河由大禹治水初期的低洼河道已经逐步向“地上河”转变,各诸侯国被迫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修筑堤防以抵御河水,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在下游产生严重淤积,不断抬高的水位使得黄河经常发生满溢或溃决。

在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省浚县,淇河、卫河合流处)大约向东南方向平移了一百公里。改道后的黄河大致由今天的河南濮阳、河北大名、山东德州等地,经沧州北而东入渤海。《水经》称这次黄河改道为“大河故渎”,整个河道沿这条流路一直至西汉末年,又开始了新一次改道。黄河每一次的满溢、溃决,都使沿河城市坍塌乡村淹没,农业生产恢复需要数年时间,而改道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从自然现实条件出发,需要有统一的政府来治理河道,调配资源,迁徙人口,赈济灾民。

三是分散的小国无法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自西周起,来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威胁中原王朝的稳定。

第一起大事件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中,游牧民族犬戎部落攻陷了西周首都镐京,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第二起大事件是公元前662年(齐桓公二十四年),北方的山戎部落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在丞相管仲的强烈建议下,齐国举兵救燕,打败山戎。仅仅两年后,西北方的狄人部落又进攻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市),管仲联合周边国家援救邢国,最终获得胜利。齐国牵头抵抗游牧民族侵扰,获得了各国的一致认可,齐桓公被尊奉为“春秋五霸”之首,齐王也用“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身份,挟周天子以令诸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核心原因并不是求发展,而是求生存。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赵王为了国土完整民众安全,只能自我革新,确保生存。

嬴政统一后第一次出巡,回到咸阳,即安排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秦国随后又开始修筑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来燕、赵等国长城连为一体。长城沿地形蜿蜒起伏,藉着天险设置关卡,主要目的是遏制游牧民族的南下骚扰。

四是“百家争鸣”的思想完成了实践筛选。

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以亲族血缘为基础,宗法封建为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族社会,随着周天子势微,诸侯利益纷争,而逐步解体,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代。

如何构建新的统治秩序,各种思想学说争相涌出,儒、法、墨、道等诸子百家活跃在春秋战国的大舞台上。

孔子周游列国,奔波14年,但没有一名君主真正愿意采纳他的主张。

墨家当时影响极大,和儒家并称为“显学”,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家作为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但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式微。

道家在战国末期,曾经形成过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的《吕氏春秋》,也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但嬴政却因为对吕不韦的怨恨,而弃之不用《吕氏春秋》。

法家思想是在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胜出的。商鞅变法让秦国迅速强大,韩非李斯的法家思想更是影响了嬴政的执政理念。曾经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的赵国、齐国、韩国等国家都得到过迅速发展。

坚持按照法家思想治理的秦国,因为治理模式代表着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所以才能在诸侯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下期预告:《皇帝的诞生》统一之后的秦,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数倍,统治范围与治理难度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以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保证秦朝政权的长治久安,嬴政和群臣们开始了探索之路。

(0)

相关推荐

  • 秦国消灭楚国时,齐国在干什么,为何不救楚国呢?

    秦灭楚之战或称灭楚之战,是秦王嬴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年-前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和越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在秦国动用60万大军消灭楚国 ...

  •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怎样的?最难打的是哪国?最快投降的又是哪国?

    自商鞅变法开始,到齐国覆灭结束,秦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彻底消灭了中原地区的各路诸侯,整个中华大地被彻底统一,人们从此不再有文字.工具.计量单位等方面的隔阂. 其实被灭掉的六个国家也并不是什么软柿子,面对 ...

  • 《大秦赋》:秦灭六国之后,六国国君下场如何?燕王喜最惨

    一更历史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的故事? 历史大剧<大秦赋>,如今已正式播出完结.不过,这部古装剧带来的话题与热度,却依旧未减. <大秦赋>这部电视剧,虽是以嬴政如何一扫六合为主视 ...

  • 为何秦国用了500年,而刘邦、李渊等人数年之间就统一了天下?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秦将王翦.杨端和.羌廆率军大举攻赵.这已经是秦王嬴政执政以来,第四次大举攻赵了. 激烈的抵抗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吕不韦罢相的次年,初掌政权的嬴政就发兵攻赵的邺 ...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秦灭六国,统一中原》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秦始皇嬴政当政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 ...

  • 从王国到帝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八

    原创2021-06-04 23:10·读书人宏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 ...

  • 拜将韩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太后王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十六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节选 一 汉武帝刘彻的生母姓王名娡,槐里(刘邦改废丘为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县人.刘彻为了表 ...

  • 新朝皇帝王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六

    新朝皇帝王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六 原创2021-05-28 07:00:00·读书人宏涛 百尺高桥镇古丘,乘閒莫惜小夷犹. 新杨受日春无际,宿麦翻云岁有瘳. 鹰隼图南天外意,江山绕北望中愁. ...

  • 刘邦登基——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六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7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3500个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一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

  •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吕不韦的赌博

    一 吕不韦是韩国阳翟(音如迪,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的富商,家财万贯,多谋善断,生意遍布六国,经常往来各国及各个城市之间. 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经商期间,无意中认识了正在充当"质子" ...

  •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二:赵姬之乱

    一 嬴政9岁时回到了秦国.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在继位以后,吕不韦获任丞相,被封文信侯.三年后,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去世,12岁的嬴政继位秦王,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按照 ...

  • 李斯登场——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四

    一 李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竟然是因为秦国发生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政治危机,也正是因为李斯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帮助年轻的嬴政改正错误,最终妥善处理了这场危机. 秦国从此以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六国来客,并集中 ...

  • 韩非蒙难——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五

    本文约5600个字,阅读约需要12分钟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16篇原创作品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韩非子·说林上> 一 嬴政亲政后,果断利落的铲除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