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20处建筑说明文
忻州古城(东城门) 郝智 摄
当年忻州古城东城门楼 (1907年,美国摄影师史密斯摄)
聚丰泰(钱庄) 1919年阎锡山创办,取名"庆春厚",1927年6月改名为“聚丰泰”。在当时,聚丰泰的建筑不仅是巷内最大最好的,在整个州城也是屈指可数的。其主业是货币汇兑业务。1937年日本占领前歇业。新中国成立初,还有'忻蒲号”等商号进驻聚丰泰旧址,支援太原解放战役。后为“忻县贸易公司”“忻县地区粮食局”“忻县专区公立医院”和“忻县专区卫生学校”宿舍。
万盛兴(醋酱铺) 早期为郜家产业,是为醋酱铺。前店后坊布局,以制售醋、酱以及日常用的调味品为主。其建筑为坐北朝南的三间通间门市,后院场地和房屋为酿醋作坊,醋香四处飘溢。
同义和(银铺) 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由河北宁晋人谷金海创办,是为银铺。谷金海师傅有一套独特的金银提纯办法,曾被省政府有关部门特骋到太原做技术指导。1948年县城解放后,改为它业,同义和也随之成为历史。
当年忻州古城大街(1907年,美国摄影师史密斯摄)
公益长(绸缎庄) 创建于清末,由樊野王焕(人称四毛老财)创办,是为绸缎庄。建筑门楼居中,左右各三大间门面。此店经销布匹、百货等,全盛时有店员30人,时为州城绸缎行之最。新中国成立后,"公益长"成为合作商店用址,后为个人居住和商用。
天源成(杂货店) 创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由北关土稍门外的米元智创办,是为杂货店。建筑为坐西朝东的五间铺面,主要经营各色布匹,后陆续在北京、天津、内蒙古、太原等地开设了多家分号。1937年11月,忻县陷落后,天源成歇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天源成恢复营业。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
镖局武馆建于清末民初。当时忻州城内打磨巷、北关设有周会士、孙吉梅两家镖局,主要经营货物转运、银票汇兑等业务。城南关城村多有习武之人,郭氏家族累世以专营镖行为业。
焦氏宅院(钱庄院) 创建于清代(1636—1911),该院初为钱庄,主要经营存款、放款、汇兑等金融业务,后为忻府区东楼村焦雨田宅院。院落为传统四合院,东西长22.4米,南北宽17.8米,院内主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院门额原有砖雕“宝庄兴焉”四字。1948年后为忻县人民银行储蓄所。
忻县老陈醋厂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厂为忻县政府机关源记商店下属的加工厂。1952年移交忻县供销社,属日杂经理部管理。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属忻县副食杂货总店管辖。1957年改名为忻县副食杂货公司醋酱厂。1962 年改名为忻县糖业公司醋厂。1979年更名为忻县老陈醋厂。1983年9月更名为忻州市老陈醋厂。全厂占地面积19637平方米,建筑面积2184平方米。设有老陈醋、普醋、快曲、成品、黑酱、酱油6个车间。
遗山祠创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2010年重建,是为纪念“金元文宗”元好问先生而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式风格,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20平方米。正殿坐西向东,面开三间,单檐硬山顶,这里既是纪念遗山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遗山文物的主陈列室。祠堂有南北配房等大小房屋29间、牌楼2座、石碑10通、砖石木雕百余处。2007年6月,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茂记商铺创办于1916年,由忻县紫岩乡人张汉山出资创办,原名为“聚和永久记”,后改名为“茂记货庄”。是一家综合性商铺,店面坐西朝东,一进两串院落,大门两侧各有两间临街门面,经营日杂和糕点。1947年改为全员股份制商业企业,更名为“茂记货庄”。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忻县副食总店,后过渡为忻县糖业烟酒公司门市部。解放前曾为中国共产党忻县县委的交通机要站,解放初期为“中国人民银行”所在地。
陈公祠(包公祠) 创建于明代(1368—1644)末年,是为纪念忻州明代廉吏陈功而建,俗称“陈巡按祠”。陈功,祖籍忻州顿村,明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京畿道监察御史,人称“陈巡按”。其秉公办事的作风得到官府和百姓的拥戴,官府在陈氏祠堂为其塑了像。明末清初,忻州特制立台宪追荣坊。清顺治年间,忻州为陈功立“清朝柱史”牌坊。原建筑不存,现为2020年重建。
当年忻州古城内的庙会(1907年,美国摄影师史密斯摄)
北市创建于明代(1368—1644),由官府创立,是为集市。位于北城门护城河外,清代仍为集市,亦称北门市场、吊桥市场。建国初为骡马集市、自由贸易市场。
晚清时期,忻州古城内的骡马集市,骡马是当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在集市设有专门的交易中心。
当年忻州古城内的古戏台和老树(1907年,美国摄影师史密斯摄)
古槐广场因有古槐而得名,因其树龄久远,枝繁叶茂,荫蔽福泽,被人们称之为神树。明清时期,商贸马队南来北往入驻三家店,在草市巷补充给养,启程前都要来古槐树祭拜,披红敬香,许愿祈福,以寄托游子怀乡之情,保佑商路平安。
当年忻州古城内的铁匠铺(1907年,美国摄影师史密斯摄)
程化鹏故居创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为忻州名商程化鹏居所。程化鹏,忻州城内商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以他为首联合有识之士上书理藩院,建议放宽俄罗斯茶叶市场准入政策,咸丰帝亲予批准。这处宅院是明清时期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大门匾额砖雕“履谦恒益”四字,砖雕精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宅院保存基本完好,是老忻州城不可多得的一处清代建筑。
周基良故居创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现保存较好。周基良家族为城内望族,与逯家庄周姓同宗。明洪武二年(1369),由朔州马邑县迁来,数代人均以加工粮油、开粮行为主业,积累资本后半农半商。院落坐北向南,内外两进院,正房三间,配有耳院耳房,东西有配房。东耳院券门上雕“务本”二字,西耳院券门上雕“养正”二字;大门匾额书“滋兰树蕙”;仪门上书“龙峰拱秀”。整个建筑代表了清代晋北民居风格。
葛承绪故居创建于清代(1636—1911),原建筑坐西向东,已毁,现存建筑为2020年重建。因旧时大门上悬挂着清代州官亲笔题写的“贡元”二字匾额,故亦称“贡元大门”,当年的贡元无疑是葛家的荣耀。民国年间,忻县中学出类拔萃的学子葛承绪,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为忻中教员。“忻口战役”后过上八年流亡生活,后在洛阳任《中原日报》编辑,其间编撰《西厢外史》剧,充满爱国情怀,影响之大,时人皆晓。
麻全忠故居创建于清末民初,为名商麻全忠居所。麻全忠(1872—1931),忻州城内东街人氏,出身贫寒。青年时期随乡人到丰镇学商、经商,后又在忻州及北京经商,获利丰厚。民国七年(1918),在丰镇开办“永记钱庄”,后又兼开布行“元和店”。平绥铁路修到丰镇后,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忻州籍晋商代表,后被推选为丰镇商会会长。原建筑两处院落大多无存,现仅存一处院子内的正房和西房。
石子山故居 创建于清末民初,是教育家石培仁居所。石培仁(1893—1969),字子山,出生于商业家庭,青年时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11月,他担任忻县县立高级小学校长。1937年11月,忻县沦陷后,先生避居于城西南的烟村,隐居整八年,不出任日伪政府官职,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他重新投入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才俊。原宅数易其主,旧建无存,现为2020年重建。
孙竹安旧居创建于清代(1636—1911),是为北路梆子名角孙竹安居所。孙竹安,山西蒲州(今永济市)人,出生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为北路梆子青衣老前辈。他初唱花旦,人送艺名“一枝梅”。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忻州金钱豹班头牌青衣,领衔梨园16 年之久。旧居坐北向南,仅存正房。
周凤岗故居创建于清代(1636—1911),是为教育家周凤岗居所。周凤岗(1880—1950),原籍崞县(今原平市)子干乡西南贾村。因其父是基督教徒,他青少年时期就跟随传教士到英国读书,回国后在崞县基督教堂担任牧师,后调任太原基督青年会董事长、太原崇实中学(教会学校)校长等职务,为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做出了贡献。其后代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外甥张扬为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原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建筑一进三套院不存,现为2020年重建。
忻州市文联
2021年9月2日
来源:忻州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