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艺术|胸中藏虎趣,笔下绘雄风——王吉习国画作品赏析

山东莒县,很久的时候叫做莒国,当年齐桓公为公子小白的时候曾避祸于此。“毋忘在莒”的典故说的就是这里。还有,莒县的东南方向有一座日月山。先民们留下了最早的图腾符号,那个著名的“日月山”图案就在此地发现,后来被《中国美术全集》当做每一册封底的压题图案。再有,就是在《文心雕龙》里说“虎豹无文,则椁同犬羊”的那个刘勰,也和莒县浮来山定林寺有不解之缘。说到浮来山,不能不说那里的银杏树,那可是聚天地之灵气,历岁月之沧桑的神木,造就了一方好风水。莒县,真不愧是腾蛟起凤之地,俊采星驰之乡。

莒县有没有老虎?现在肯定是没有了。可是我想,古代应该是有的。当年莒国邻邦鲁国出个圣人叫做孔丘,到泰山一带搞社会调查时就曾说过“苛政猛于虎”的话,可见鲁国和泰山周边地区确实有老虎。鲁国的老虎没准儿高兴的时候到莒国的山山岭岭上溜达溜达也说不定。谁又敢说鲁国和泰山的老虎不是莒国去的呢?进入21世纪,莒县早就没有了老虎,却出了一位画虎的高人,抑或天地灵气使然?抑或机缘凑泊所致?反正在“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足以让人欣慰了。人们对失落的东西总是要抆一片英雄泪,当下老虎生存环境令人堪忧,种群日减,雄风不再。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弄了几只东北虎装到笼子里运到非洲某地,说是驯养野性去了,不知管不管用?这毕竟是费力费时的事情。从人民大众的需求角度说,远不如在画纸上运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也罢,“表现”也罢,为山君造像,为兽王留影来得痛快。让人们获得心灵的补偿也是我们画家的责任和义务。

王吉习就是这样一位给人们心灵送去安慰的画虎专家。我和吉习相识有年,十多年了吧,那时他不画虎,画连环画。他机敏而热情,精细而干练,天晓得命运之神为什么选中他去给威猛的老虎去“传神写照”?他果然不辱使命,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老虎受到人们的喜爱是有原因的,从人文和民俗的角度来说,它自古就是祥瑞的象征,如“青龙”“白虎”之类。从我国汉语成语来说,说到虎,几乎都是好词儿。不像狗,忠诚了一辈子,摁到身上的词儿,中听的没多少,这实在有些不公。那句“画虎不成反类犬”恐怕就是最大的冤案。再说,老虎的形体俊美,举止雍容,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狂啸时地动山摇,安闲时波澜不惊,这些都具有人性中英雄的特征。人们在心底是崇拜英雄的,这样的情愫不自觉地就“移情”到老虎身上,以至于老虎要吃人这样显近的事实也忽略了。

吉习笔下的老虎除了他刻画精细、制作精良的显性特质外,更深一层的,他赋予了老虎诸多人性的因素,这十分值得称道。“以人为本”是硬道理,吉习能够在动笔之先、画面之外去寻找和把握人性的内涵,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所以在他笔下,老虎都是有情的。这个“情”字好生了得!但凡有了“情”,能使日月增辉,可令顽石生色,千年梦会一朝现,百炼钢化绕指柔。画虎画到有“情”的份上,也就算是醍醐灌顶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吉习画虎也善配景,以虎为主体,然后恰当地配上背景,可收深化主题之效。或几块顽石,或几笔枯草,或几枝残树,或几抹闲云,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吉习运用得很熟练,看似不经意,实则有匠心。总之,鉴神志于皮毛之中,赏气韵于形体之外,观者自可会心。《周易》颐卦上说:“虎视眈眈,其欲逐逐”,这难道不是吉习现在的精神状态吗?吉习大可携翰染五彩之技,趁富于春秋之年,马跃檀溪,虎跳长峡,更求一程的。那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猫是老虎的老师,猫老师留了一手,当虎学生“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时,猫老师爬到树上,虎学生不会爬树,故猫老师保全了性命。其实我觉得,不是老虎不会爬树,而是它有自知之明,是大智慧处。你想啊,猫小身子轻,站在树梢上没有事儿,虎大身子重,到树梢上非踩断树枝摔下来不可。这个故事该不该重写?以上这些话,就是拜读王吉习先生一系列老虎作品想到的。是为序。

2003.10.19夜于于济南瓦泉斋,适停电,秉烛命笔

韦辛夷: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会员

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