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我偏不信28岁就跑不动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田径

发布时间:2021-08-04

文:时差少女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苏炳添:都说28岁就跑不动了,我偏不信 | 5个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田径

东京奥运会只剩最后几天了,后半程赛事中,田径项目将是重头戏。

前几天苏炳添一飞惊人,刷新了新的亚洲纪录,也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这让原本不怎么关注田径的我们,开始注意这个特殊的体育场。

据说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一共会产生 339 枚金牌,光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来田径的重要程度。

从专业角度来看,运动员身体许多项指标都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苏教授写了很多篇论文探讨了此问题),但今天,少女想跟大家聊聊: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如何影响田径比赛的成绩。

我们挑选了几个典型的奥运故事,让我们边听故事边学心理学吧。

NO.1

克拉克Ronald Clarke

“伟大的失败者”

罗纳德·克拉克是 60 年代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长跑选手,他曾 19 次打破 5000 米和 10000 米的世界纪录。

然而,正是这位出类拔萃的优秀运动员,在他参加的两届奥运会上(1964、1968)均未登上冠军的宝座,仅获得过一枚铜牌。 并且,他的最高成绩都大大超过了这两届奥运会冠军的成绩。

克拉克因此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失败者”,研究者们也借用“克拉克现象”来指那些优秀选手在大赛中失利的情况。



 “克拉克现象”在奥运会中并不罕见,1990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年最强实力者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中没有取得金牌。[1]

世界知名射击运动员埃蒙斯,连续两年在奥运会的第十枪中发挥失误,和冠军失之交臂,甚至有媒体把这一现象称为"奥运魔咒"

对于这些世界顶级运动员来说,实力肯定是不需要怀疑的,但真正影响比赛成绩的,往往是那一刻的心理状态。

英国心理学家哈迪就提出,运动员的成绩和其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曲线关系,随着运动员焦虑水平的增加,比赛成绩会逐渐提高,中等焦虑水平下,运动员的成绩表现是最好的,但当焦虑水平过高时,运动员的比赛表现会突然下降,比赛场上判若两人。[2]

所以越是关键的比赛,心态调整越是至关重要。

NO.2

谢瑞卡-杰克逊Sherika Jackson

“史上最荒唐的让步”

最近一条热搜中,东京的田径赛道上上演了一出龟兔赛跑的现实版。

牙买加女飞人谢瑞卡-杰克逊是百米决赛场上的季军获得者,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之一,她此次参加的 200 米预赛,前 150m 都处在小组第二的位置。

但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临近终点时,她认为自己稳进决赛,于是在冲刺阶段开始减速。

结果在距离终点线仅有两米的位置,另外两个跑道的两位选手冲了上来,并抢在女飞人之前率先撞线。而杰克逊和第三名的成绩几乎相同,仅在千分秒位上输了 0.004 秒。

从过线姿势可以看出,另外两名运动员几乎把这场预赛当作决赛在冲刺。与她们相比,杰克逊简直像是在慢悠悠的散步。

其实,很多选手在参加比赛时,都会选择在预赛中保留实力和体力,为决赛做好准备。

然而,如果缺乏对自我和他人实力的正确认识,再强的实力都有可能被逆袭。

NO.3

邢慧娜

“最低调的王者

牙买加女飞人的故事让人联想到一位中国的运动员邢慧娜,如果说前者是“骄傲出局”,那后者则是“低调夺冠”。

雅典奥运会时,邢慧娜参加了女子万米比赛,当时和她一起参加比赛的有许多世界名将,其中最不容小觑的就是三位埃塞俄比亚的名将。

相比另一位中国选手,作为新人的邢慧娜不具有任何威胁,三位埃塞俄比亚的名将也没把她放在眼里。

万米比赛接近尾声时,邢慧娜和三位埃塞俄比亚的选手位于整个队伍的最前方,但三位名将以为邢慧娜只是一个被套圈的选手(以为她慢了1圈),并未放在心上,以至于她们无法理解整整落后一圈的邢慧娜为何突然加速。

世界排名第一的迪巴巴,眼睁睁看着邢慧娜跑过终点,却还以为自己是冠军,披着国旗开始庆祝。过了好一会,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亚军。

邢慧娜拿下了这届奥运会中除刘翔外的另一枚属于中国的田径金牌,她对着摄像头喊了一句:“爸爸,我赢了。”那张质朴而又坚韧的脸庞,印在了全世界人民心中。

由于先天的优势,田径项目的佼佼者几乎被黑人运动员包揽。而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使得三位埃萨尔比亚的选手输掉了这场比赛。

 

所以才说,我们的运动员不是在拿金牌,而是在冲破种族的壁垒,打破这层该死的刻板印象。

NO.4

王丽萍

“最孤独的冠军

2000 年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上,一位名叫王丽萍的中国运动员拿到了一枚“最孤独”的金牌。

故事发生在女子 20 公里竞走决赛中,由于超长的赛程和严苛的动作要求,很多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会由于犯规被罚下。因此,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知道冠军会属于谁。

王丽萍的策略是前半程稳扎稳打,减少犯规,为后半程 “超车” 积攒机会。

即便如此,在后半段比赛中,王丽萍还是犯规两次,仅剩最后一次红牌机会。

但此时,她的名次已经排到了第三位。

排在第一第二位的老将慌了,因为太想拿冠军了,距离终点越近,心越急躁,最终导致动作变形而犯规罚下,而王丽萍顺势稳稳地拿下了冠军。

这种现象在竞走比赛中非常常见,面对“胜利就在前方”的诱惑,很多人由于急功近利,自乱阵脚,在最后一步和成功失之交臂。

王丽萍最终没能披着国期在奥运会中绕场一圈,但枯燥漫长的比赛过程中,她拥有超强的毅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这份冷静和沉着为她带来至高的荣誉。

NO.5

苏炳添

“年龄不应该是限制”

如果盘点本届奥运会最燃的一个瞬间,那么“苏炳添9秒83晋级百米决赛”绝对算一个,跟当年刘翔夺冠带给我们的惊喜一样震撼。

决赛场上,灯光秀之中一个个运动员的名字被打在跑道上,而灯光照到运动员脸上时,只有一个黄种人,旁边是7个人高马大的黑人。光这一刻,就已经载入史册。

而这位打破种族壁垒的运动员,竟然已经 32 岁了,也是所有进入决赛的百米飞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他在采访中提到,近几年参加比赛的时候发现,参赛选手中只有自己一个 80 后,其他的全是 00 后,那一刻觉得自己确实是老了。

“身边很多人在 28 岁后都退役了,而我觉得我还能跑。”

文体两开花的亚洲飞人在自己的论文中写到“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在论证这一观点的部分,他以自己为例,指出“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且出现了大龄依然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现象,如笔者在 29 岁依然跑出 9.91s 的世界级成绩。”

苏炳添曾经说:“并不是28岁就跑不动了,而是看你想不想跑。”

很巧的是,大洋彼岸的哈佛心理学家兰格,和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兰格的研究被称为“可能心理学”,她说:衰老只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变成什么,一切皆有可能,不要给自己设限。

人生不设限

年龄

种族

肤色

阶层

……

都不会是夺冠的壁垒

更不会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超越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少女的参考资料:
[1]李益群, & 田麦久. (1991). 体能类项群选手在重大比赛中的"克拉克现象".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40-46+113.
[2]李刚, 胡鹏, & 王增斌. (2009).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北京奥运会中的"克拉克现象". 技术与市场(07), 70-71.
[3]Rodin, J., & Langer, E. J. (1977). Long-term effects of a control-relevant intervention with the institutionalized ag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5(12), 897.
作者简介:时差少女,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