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反复提到雍城,但被人遗忘的栎阳,才是秦人精神所在

随着《大秦赋》的热播,一个之前不太有名气的地名开始频繁出现,这就是雍城,在剧中的不同时期,雍城都会被反复提及。

赵姬和嫪毐终日厮混,不巧怀下孽子,为了然人耳目,赵太后决定离开咸阳,去往距咸阳约150公里的雍城居住。

秦王嬴政登基后,大权一直有相国吕不韦和太后把持,嬴政最重要的成人仪式也在雍城举行,正是在这个时候,嫪毐看准机会发动了叛乱,成了嬴政亲政的第一道大关。

有一次五国联军进犯咸阳,嬴政在城墙上做咸阳百姓的动员,说有人提议暂避雍城,那么咸阳的百姓怎么办呢?

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咸阳军民同仇敌忾,士气大振,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雍城对于秦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甚至是有些神圣的地方,那么雍城对于秦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01)秦人的故都

在昭襄王派兵夺取周天子九鼎的那一集里,最后的天子周赧王神情异常悲愤,面对即将彻底失去的王权象征,破口大骂秦人不过是自己先人养马的家奴。

英雄不问出处,周赧王骂的没错,秦人的确曾经是给周天子养马的,而且一直地处西陲,居住环境险恶,属于连个自己固定的地盘和封号都没有的弱小部族。

周平王时代,秦人护送平王东迁洛阳有功,于是正式被封为诸侯,有了自己明确的封地和时代传承的名号,秦人第一次正式登上了天下纷纷的政治舞台。

周天子分封耍了个心眼,大手一挥把自己原来的王畿之地封给了秦人,秦人只能苦笑一声,说了一句,彩!

为什么苦笑,你自己为什么被逼走,心里没数吗,天子的地盘被西戎占了,才东迁洛阳的,你倒好大笔一挥把秦人封到了那个地方,但乐观进取的秦人相信,只要有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将来一定能创造辉煌。

于是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前770年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秦人为了生存在不断与蛮人交战,这期间互有胜负,但秦人最终在这个地方慢慢站稳了脚跟。

尤其是秦德公元年,秦人定都雍城,从此有了自己稳定的都城,雍城也成了秦国历代君臣不断奋斗的象征。

尤其是在秦穆公时期,任用贤才,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向东与东方诸国争雄,成为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古代中国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古人认为所有大事中只有打仗和祭祀最为重要,秦人这两件事做的都很好。

在离开了雍城之后,尽管这里不再作为都城,但是秦人的宗庙依然在这里,重大的祭祀礼仪活动,依然在雍城举行,这里成了秦人的精神家园,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赵姬可以离开咸阳去往雍城,实在是没有比看守祖宗家庙更好的理由了。

(02)迎难而上才是秦人作风

现在我们都知道秦国的都城是咸阳,同时也是秦帝国统一天下之后的帝国之都,看了《大秦赋》我们知道秦人还有个旧都叫做雍城,那里有秦人的宗庙,是秦人的精神家园。

但是秦人的历史上还有一个都城,它的名字叫栎阳,如果不是秦迷很少人知道这个地方,但正是这个地方,才最能体现秦人的精神。

秦人正是靠着这种不断进取,有志于天下的精神,才最终战胜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而迁都栎阳正是这种进取精神的最佳体现。

迁都栎阳的秦国君主是秦献公,这也是个传奇的君主,秦灵公去世后,秦灵公的叔叔秦简公赵悼子,突然发动叛乱,夺取了国君之位,年仅十岁的秦献公开始了流亡魏国的生涯,这一流亡就是二十九年。

流亡的君主,比起那些从小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职业皇帝,往往有着绝大的优势,那就是他的流亡生涯让他真正的了解了这个残酷的世界。

历史上的晋文公也是在流亡了19年之后,才回国继位,最终开创了春秋时期最强的霸主晋国,哪怕是最后晋国一分为三,依然能成为天下三雄,足见当年晋国之强。

回国继位的秦献公同样表现出相当的魄力,他决定迁都栎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个非常危险的决定,因为栎阳当时可以说就离秦国的边境地区不远。

秦献公这么做,为的就是表示自己收复河西之地的决心,因为当年三家分晋之后,魏国通过改革最先强盛,强大的魏武卒让天下诸侯闻风丧胆。

更是向西夺取了秦国的命脉河西之地,狠狠的把秦人按在地上摩擦,把秦国的活动范围牢牢的控制住,这一时期魏国风光无限,而秦献公回国继位面对的就是已经丢失了河西之地的秦国。

秦国迁都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越来越靠东,通过往东迁都,表示了秦国对广袤东方的野心,而秦献公的迁都,更是把都城从雍城迁到了更东的栎阳,进一步逼近河西之地。

而秦献公迁都之后,更是励精图治,多次发动收复河西之地的战争,并在公元前366年(秦献公十九年),打败韩魏两国,保护天子有功,从此秦国重新提高了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03)迁都的秘密

秦国的历史,从秦献公开始才正式走上了面向关东,逐步吞并六国,国力蒸蒸日上的开始,而这一切的起点的秘密,就藏在迁都栎阳这件事上。

古来大多数迁都,都会受到非常大的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就曾想迁都洛阳,当最终被旧势力的利益全体阻挠而作罢。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以南征的名义,最终走到洛阳的时候,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皇帝给群臣两个选择,要么迁都,要么继续南征,群臣这才勉强答应迁都洛阳。

古来大凡是想变革,有作为的君主,必然会受到国内保守势力的阻挠,秦献公就是这样一个锐意改革的君主,因为他在魏国流亡29年,亲眼见证了魏国是如何通过改革一步步变得强大的,所以秦献公一回国继位,马上也开始了他的改革计划。

但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于是秦献公便不顾反对决定迁都栎阳,迁都行为从纯军事角度来讲,的确是有风险的,但是为了内部的改革能够进行顺利,秦献公还是义无反顾的迁都,同时也给秦人一种东进的信心。

秦献公最显著的改革是废除殉葬制,这个殉葬制度是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陋习”,是一种非常残忍和不人道的做法,但是确实秦人的传统。

秦穆公作为一代英明神武的君主,死的时候,殉葬人数有明确记载,多达177人,这些人并不都是奴婢。

《诗经》有一首《黄鸟》,讲的就是秦穆公死后,秦国3位栋梁之才为他殉葬,这让秦国人非常惋惜:“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一句句沉痛的嘶吼,让秦国人对殉葬制度十分不满,这也直接导致了秦穆公之后,秦国国力衰弱两百年。

秦献公还有许多改革政策,但这些都并不彻底,一切都留给不久后出现的商鞅,他将带领秦国彻底走向富国强兵之路,但秦献公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秦国的外来人才络绎不绝,起码不用担心自己陪着君主一起死。

栎阳,一个被遗忘的名字,也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它作为都城时间不长,但最能反映秦人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决心和斗志。

(0)

相关推荐